北昆《紅樓夢》(編劇:王旭烽,總導演:曹其敬,導演:徐春蘭,藝術指導:蔡正仁)集結了北方崑曲劇院、上海昆劇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等知名昆劇團的優秀青年演員,打造了一齣名副其實的青春版《紅樓夢》。在古典名著屢屢被“翻拍”的今天,北昆《紅樓夢》以嚴謹的創作態度,忠於原著,那古雅的唱詞、纏綿的古曲牌、演員優雅的身段,展現出崑曲的“幽蘭之美”。
自晚清起,清代文學家曹雪芹的《紅樓夢》就常被搬上舞臺,京劇大師梅蘭芳年輕時曾演出《黛玉葬花》、《俊襲人》,魯迅就其“黛玉”扮相,批評為“萬料不到黛玉的眼睛是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誠然,梅大師技藝無雙,但確實不像“骨感美人”黛玉,演嫵媚、和順的“襲人”,應該還是稱職的。
民國“紅樓戲”多從《紅樓夢》某個人物著手,像荀慧生的《晴雯》、《鴛鴦劍》,歐陽予倩的《寶蟾送酒》等,由小處著眼,展示《紅樓夢》的悲劇氣氛。在全景式展示《紅樓夢》的戲曲中,越劇是其間翹楚,徐玉蘭、王文娟的“寶玉”、“黛玉”深入人心,幾乎成了不可逾越的經典。此外,評劇、黃梅戲《紅樓夢》也有一定影響。基本上,寶、黛愛情,是全景式《紅樓夢》的主線,如同靈魂,黛玉死,寶玉撒手懸崖,余者皆世間碌碌之人。
北昆的《紅樓夢》在崑曲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因為之前崑曲沒有過全景版。演員儘管也是“選秀”出身,但畢竟從小經過嚴格的崑曲訓練,與“超女”、“快男”式選手截然不同。上本翁佳慧、朱冰貞,下本施夏明、邵天帥的“寶玉”、“黛玉”應該是非常合格的,形象、氣質確實令人眼前為之一亮,洗刷了李少紅版電視劇《紅樓夢》裏賊眉鼠眼“寶玉”、豐腴富態“黛玉”給人們帶來的心理陰影。
上本《紅樓夢》,由於情節上略顯平淡,脈絡上和越劇相似,“寶、黛初見”、“共讀西廂”等,“寶”、“黛”演員更側重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氣息,故而演員發揮的餘地並不大。觀眾腦子裏下意識地會蹦出越劇的畫面,連唱段都會心裏哼出越劇的唱腔;舞臺上,寶玉仍是徐玉蘭那種稚氣未脫的樣子,黛玉則是王文娟那種動不動就哭鼻子、使小性兒的樣子,欠缺新意。
下本《紅樓夢》無論從情節,還是演員的表演,都有煥然一新的感覺。邵天帥的“黛玉葬花”,楚楚可憐中透著清逸的屈子之風,透著黛玉作為詩人的敏銳,這才是黛玉真正該有的風骨啊。施夏明的“寶玉”是成人後的“寶玉”,少了稚氣,神色間是貴族公子的憂鬱。寶玉眼睜睜看著大觀園風流散盡,無力挽救一個個被吞噬的少女,無力反抗“金玉良緣”,悲憤盈胸,“哭靈”一場,演員的唱、做迸發出強大的悲劇穿透力。施夏明身上,我看到了他的老師石小梅、岳美緹的影子,石小梅的“冷”、岳美緹的“熱”,在施夏明身上得到完美的結合。值得一提的是,施夏明的咬音吐詞,極有正宗崑曲的意味,這是他出身蘇昆的優勢。施的“寶玉”,多了《桃花扇》“侯方域”面對國破家亡後的無奈,所謂“末世”,不過如此。文/喬宗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