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新版《推銷員之死》被評舞臺有突破 解讀存爭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10 15:37:33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丁志誠(中)扮演的威利一心要把自己的成功夢想灌輸給兩個兒子。

丁志誠(中)扮演的威利一心要把自己的成功夢想灌輸給兩個兒子。

由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執導、丁志誠主演的新版話劇《推銷員之死》如今已在首都劇場上演了十多天。該劇曾在三十年前由美國戲劇大師阿瑟·米勒和北京人藝老一輩藝術家英若誠聯合執導。此次重排,李六乙並沒有簡單重復,而是“重新詮釋”。虛實結合的舞臺處理,連日來更備受好評,很多觀眾認為此版讓美國老推銷員的故事也走入了當代中國觀眾的心裏。不過美中不足,則是演員表演和臺詞等老生常談卻又很難克服的問題。

舞臺寫意,突破第四堵墻

與北京人藝諸多寫實風格的話劇不同,李六乙的戲向來在舞臺處理上都加入很多個人色彩,尤其戲曲寫意性對他創作影響頗大。這次新版《推銷員之死》放棄了老版寫實的布景道具,在舞臺上大膽堆砌了高聳的水泥墻,製造了斑駁的樹影,擺放了頗為意象化的白色球體,甚至演員的服裝也變得普通平常……舞臺上極簡的風格,光與影的換場,演員不再模式化的表演,都是連日來許多觀眾評論的重點。記者了解到,《推銷員之死》的劇本本身帶有意識流和“心理現實主義”色彩,男主角在意識和現實中跳入跳出。戲劇評論家解璽璋告訴記者,以前觀眾要用超現實的眼光理解演員的動作,如今由於導演去掉了“第四堵墻”(傳統戲劇中演員要想像在舞臺前有一堵墻把表演和觀眾隔開),“人物可以在時空隧道裏自由往來”,這種自然的銜接讓觀眾更能直接理解。

故事本土化,表演受爭議

作為美國戲劇史上頗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推銷員之死》通過講述美國社會底層推銷員形象,表現關於小人物身上“美國夢”與現實壓力、困境之間的悲劇。不過這次重排,很多觀眾也表示並非在看美國人的故事,而仿佛看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李六乙表示,新版已在理解上從簡單的“美國夢破滅”,回歸到人自身的問題上。這樣觀眾當做一部當代中國戲來看,其現實價值和意義便毋庸置疑。

不過青年戲劇評論家陶子也有不同看法。她認為儘管李六乙此次通過寫意表現讓觀眾體會到劇本本身的戲劇魅力以及舞臺濃郁的抒情氛圍,但在如此開闊的舞臺上,只去“展現由性格造成的家庭悲劇,而無法體察原來封閉的美式小屋內展開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畫卷”,因此新版對劇本的解讀仍值得商榷。

此外,演員表演也成探討焦點,包括男女主角丁志誠和盧芳。戲劇評論家解璽璋和童道明均認為,雖然演員尤其丁志誠都努力演出人物的單純與複雜,瞬間轉換情緒也做得相當到位,但臺詞和表演功力比較老版的演員差距很大,是此次美中不足之處。不過也有觀眾認為,與老版比較在所難免,但至少從戲劇觀念、表演觀念和時空關係的處理上,新版《推銷員之死》讓人藝話劇創作又向前邁出了一步。據悉,該劇此輪演出將於4月19日結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