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中文版《媽媽咪呀》移師北京 入鄉隨俗説兒化音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15 16:50:52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中文版《媽媽咪呀》移師北京 入鄉隨俗説兒化音

昨晚走進世紀劇院的觀眾看到了不同以往的景象,整個劇場大廳被湛藍色的愛琴海“海水”包圍,劇場一側的樓梯被裝點成別具一格的希臘風格白色建築,而音樂劇《媽媽咪呀!》中文版,就在這片“海景”中登場,正式開啟北京連續80場的駐演之旅。

作為百老彙音樂劇經典中的經典,《媽媽咪呀!》活力洋溢的劇情、永不褪色的金曲令觀眾深深著迷,收穫了全球範圍內的大批明星粉絲。而中文版《媽媽咪呀!》同樣少不了中國明星的捧場,就像昨晚的北京首演禮,著實是星光熠熠,朱明瑛、黃宏、朱時茂、辛柏青、徐崢、三寶、景崗山、欒樹、程琳、毛寧、陳明、胡軍等演藝明星悉數到場,共赴“媽媽之約”。

中文版《媽媽咪呀!》是該劇的第14個版本,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引進版權並進行本土化製作,從諸位演員到年輕的中方執行音樂總監、指揮趙繼昀,都是華人。中文版嚴格按照原版演出,細微到群舞演員的每次抬手落腳,都遵循了原版,但英國總導演也在劇中設計了幾處“很中國”的表現方式。比如劇中男女主角蘇菲和斯凱結婚前一晚遭遇斯凱的小兄弟們“砸場”一幕,不管在哪個國家演出哪個版本,都會要求“小兄弟們”跳出最符合當地特色的舞蹈,比如在愛爾蘭演出時跳踢踏舞,在西班牙演出時跳弗拉明戈舞。如今到了中國,演員們不僅展示了舞蹈動作,還大展中國武功,做出了螳螂拳、蛇拳、鷹爪拳以及黃飛鴻、葉問的招牌動作。演員們甚至主動約定在定格姿勢時,集體發出李小龍那標誌性的叫喊聲,贏得台下觀眾熱烈的掌聲回應。

整場演出,幽默詼諧的語言、誇張搞笑的表演讓觀眾津津樂道,尤其劇中身為“老媽摯友”的譚雅,在之前的上海站演出時,總能在關鍵時刻拋出幾句恰到好處的上海方言,引得場下觀眾捧腹。移師北上之後,譚雅也入鄉隨俗,用純正的兒化音、北京話,引得北京觀眾哈哈大笑。

記者手記

連演80場,意味著什麼?

連演80場,這個數字在北京的音樂劇演出市場上實屬罕見。

之前中文版《媽媽咪呀!》在上海的32場演出,據主辦方説“票已經賣爆”,而在北京,由於是剛剛開始演,而且採取的是階段性開票策略,所以整體市場狀況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不管怎麼説,“80場”這個數字,給人們走進劇場觀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從長線培育音樂劇市場的角度講,中文版《媽媽咪呀!》嘗試走産業化道路,讓人看到了希望。比起那些演幾場就刀槍入庫的音樂劇而言,這至少是一種真正向國外成熟的音樂劇産業運作模式靠近的一種舉動。要知道,一次製作,長期演出,有的劇目甚至可以連續演出近20年,這是百老彙音樂劇的特點。

誠然,對任何演出而言,支撐長線運營的支點,都不是拿錢砸出來的廣告,而應該是口口相傳的好口碑。音樂劇更是一個需要一場一場積累口碑來逐步贏得市場的産業,媒體宣傳、廣告往往不及觀眾看過之後的評價與傳播。從中文版《媽媽咪呀!》首演的觀眾評價來看,“苗頭”還是不錯的,很多觀眾走齣劇場之後都表示該劇值得一看。

戲常演,演員水準才能提升,這一點在中文版《媽媽咪呀!》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該劇7月10日在上海首演時,記者曾前往觀看,最直觀的感受是演員的表現力稍欠火候,唱功不夠過硬,表演痕跡重,“做戲”意味濃。不過,經過上海32場的舞臺洗禮,如今在北京的舞臺上,他們遊刃有餘了很多,表演唱的狀態鬆弛了很多,與劇中角色的貼合度也提升了很多。

在百老彙與倫敦西區,同時上演著幾十部音樂劇,還進行世界巡演,養活數以萬計的音樂劇演員,捧紅了憶蓮·佩吉、莎拉·布萊曼等歌唱明星。但在國內,由於市場尚未成熟,音樂劇專業的學生們一齣校門便紛紛改行。大多數音樂劇演員只能兼職,難成職業演員。業內人士總説,中國優秀的音樂劇人才匱乏,其實何嘗不是因為舞臺鍛鍊、磨練的機會不夠充足呢?舞臺是演員的陣地,是精品的孵化器,演幾場就收,也許永遠出不來好演員。同樣,演幾場就收,永遠出不來舞臺佳作,更談不上形成良性迴圈的産業運營模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