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秋月11歲拜師學藝,1978年出生,1990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師從孫毓敏、陳永玲、李金鴻、胡芝鳳等,學習了荀派劇目《紅娘》、《紅樓二尤》、《金玉奴》、筱派劇目《烏龍院》、尚派劇目《破洪州》、梅派劇目《霸王別姬》、崑曲劇目《思凡》等,以荀派為主。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京劇院,參加了《風雨同仁堂》等新劇目的演出。1994年在“希望之星”公開賽中獲一等獎,1995年在藍島杯大賽中獲二等獎。中國戲曲學院第四屆研究生班學員,在2005年CCTV第五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榮獲花旦組第一名,現為北京京劇院一團演員。她20歲便成為梨園當家花旦,並榮獲2009年“華鼎獎”中國年度戲劇最佳表現女演員。與她同屆獲獎的還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張藝謀(線上看影視作品)、宋祖英、孫紅雷(線上看影視作品)、李幼斌、白岩松等。常秋月在眾目之下登臺的獲獎感言更是直言不諱:“我真的沒有想到,因為在去年我申報了我夢寐以求的一個戲劇最高獎,但評委説我年齡太小了,希望把機會讓給老的演員,説實話我有些心灰意冷。感謝華鼎給我帶來春天的消息……”。當年已經31歲的常秋月,居然因為歲數“太小”而被那個所謂的“戲劇最高獎”拒之門外,不論你有多麼出色,也要論資排輩,為園子裏的那些“老人”讓路。這樣無可奈何的現實,陪伴著這位才華出眾的當家花旦步入而立之年。
古老的東方元素展現京劇的時尚魅力
當代荀派大師孫毓敏的入門弟子常秋月,兼得荀、筱二派之風姿神韻,活躍在京劇舞臺上最年輕有為的荀派弟子。攻京劇花旦,在長期舞臺實踐中形成了自己柔美俏麗清新的藝術風格。其唱腔亦不拘泥于戲曲聲樂單一形式,博眾家花旦之長外更是運用到西方歌劇和東方民族聲樂的技巧,成為自然之戲曲聲韻。常秋月自幼喜愛戲曲,幼年拜著名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為師,並得筱派名家崔榮英、陳永玲,荀派名家趙燕俠、吳素秋、黃少華、劉長瑜,尚派名師李喜鴻,王派名師于玉蘅,武旦名師李金鴻、葉紅珠,崑曲名家張洵澎、蔡瑤珗,旦角名家沈福存等老師親傳。她扮相甜美嫵媚、嗓音嘹亮玉潤。兼得荀、筱二派之風姿神韻,表演準確傳神、動情入微。常能著眼于細微之處並自成一格,賦予人物新意和美感,使扮演的人物煥發出異樣的光彩,極具舞臺感染力。常秋月擅演的劇目有《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勘玉釧》、《四郎探母》、《繡襦記》、《遊龍戲鳳》、《戰宛城》、《烏龍院》、《杜十娘》、《拾玉鐲》、《秋江》、《小放牛》等。同時她還排演了如《紅鬃烈馬》《虹霓關》、《珠簾寨》、《下魯城》、《春秋筆》等傳統劇目。尤其是根據地方戲改編《典妻》,在孫毓敏等老師的指導下,更是精彩紛呈,也豐富了常秋月的藝術表現形式。常秋月展示荀派藝術巡演北京、天津、上海、武漢、香港、台灣……她在傳承了京劇的古老傳説的今天,又迎來了京劇的時尚魅力,這一神秘古老的東方元素,開始蔓延:臉譜、服飾、唱腔彩鈴等等,各類與京劇有關的符號充斥著現代人們的生活。京劇已經開始“返老還童”,在常秋月眾多的粉絲當中,青年人已經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煉獄般的住校生活長達7年
常秋月,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出身藝術世家。曾祖父常斌卿是個大畫家。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在親切接見梅蘭芳、齊白石、常斌卿時稱讚他們是首都藝術節的傑出人才。常秋月的父親常振生,受家庭的影響,著迷于藝術,應徵入伍到新疆當了三年炮兵,轉業回北京任“北京風雷京劇團”團長兼書記。常秋月告訴記者:“父親從小喜歡京劇”,考戲校曾因為出身不好,走後門也無路,只好放棄。他老人家參加京劇票友大賽卻很尷尬,業餘組比賽時,評為們認為他是專業的,儘管他沒當過演員;而專業組比賽,他又太業餘。所以,父親只能是個高熱度的京劇票友,我一生出來,就天天聽我父親‘吊嗓子’,那時,我們家的流行音樂就是京劇”。常秋月耳濡目染,在幼兒園時就會唱大段的京劇,《蘇三起解》更是她的拿手好戲,每次露臉,都能博得滿堂的掌聲。畫國畫、彈琴、跳舞、主持,小秋月樣樣精通,成了幼兒園裏的小明星。1989年,中國戲曲學院“春芽班”招生,11歲的常秋月被錄取。1990年考上北京市戲曲學校“從此,我過上了7年煉獄般的生活。當時,我們必須住校,在寒冷無比的冬天,淩晨6點,天還黑著就被轟起來,圍著操場要跑200圈,之後,就是我們把腰擔在鐵椅子上,被老師強力下腰和壓腿時發出煉獄般地嚎叫,這樣的嚎叫伴隨著老師的怒斥聲,回蕩在學校小操場的每一個角落。“只有那時的苦練,才有我現在的成就。回想起來我真是感謝那段學校的生活。”
恩師點亮我藝術之路
常秋月從上北京市戲曲學校的第2年,由於表現出眾有幸被“荀派”大師荀慧生嫡傳弟子孫毓敏老師看重收為學生,從此,這個聰明伶俐小姑娘跟著名師,走上了一條充滿希望的藝術之路。孫老師曾和她們説:“你們雖然是小學生,但是,我教你們的都是大學的課程,要集中注意力領會,教三遍必須會!” 常秋月:“孫毓敏是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在孫老師收的7名弟子中,只有我被留在她的身邊”。由於孫老師的特殊教法,常秋月演戲的感覺都比別人開竅早:“孫老師教的很多是舞臺經驗,告訴你在臺上怎樣去和觀眾交流,那時我小,不理解,就是不學,還耍小性子不理孫老師”。
常秋月13歲就能演荀派的兩個半小時的整場大戲,而不是摺子戲。15歲時,在北京工人俱樂部演出《紅娘》,票價是10塊錢。看完《紅娘》的觀眾説:“這孩子演的太好了,一點也不像小孩,像是大人演的,別説票價是10塊錢,就是30塊錢我們也買”。當時還很轟動,北京晚報還以“小荷才露尖尖角”為題,大篇幅地報道了常秋月當時演出的情況。常新是荀慧生先生演藝生涯中追求的高境界,而繼承其衣缽的孫毓敏老師又再先師風韻上賦予新意。常秋月在恩師的身邊生活、求藝,從上“春芽班”到上大學,直到讀完研究生,近20年的學藝,她完全領會了恩師的藝術特色。常秋月一人飾演著多個人物,堅持藝術完美,她精湛的國畫功底,也有了用武之地,在演出《霍小玉》時她在舞臺上的邊唱邊畫,在贏得觀眾雷動掌聲的同時,又開創了一條新路。
常秋月也曾拜“四小名旦”陳永玲為師,在陳永玲老師臨終前,他曾病房為常秋月傳藝:“老師臨走前的那兩天,神智還很清醒。我本來想跟陳老師學《拾玉鐲》去香港演出的,陳老師説不要按照光碟的路子去演,在病房裏他還精心給我設計了很多新的動作……” 常秋月的眼圈紅了。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感謝上蒼安排我學演荀派,在多位老師的幫助下使我有了長足的進步,我衷心地感激您們!”
最後,常秋月告訴記者:“過兩天我在梅蘭芳大劇院有專場演出, 12月3號演出《紅娘》,4號演出《勘玉釧》,5號演出《玉堂春》。晚上7:30分開演,歡迎朋友們去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