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搜狐戲劇:《赤道下的麥克白》戰爭中的麥克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9 13:47:37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不知是否因為前陣子在青戲節上看慣了各種形式的實驗戲劇,猛然看到細膩直白現實主義風格的《赤道下的麥克白》,面對這出樸實自然,毫無花哨的戲,一時間覺得有些沉悶。一方面,該劇的題材選擇了中國人不十太熟悉的二戰中的韓日俘虜的處理和審判,故事的發生背景——修建泰緬鐵路的赤道雨林,對大多數人來説也十分陌生。另一方面,劇作人物的設定也製造了一些理解上的小障礙——身為南韓人,卻因在戰中作為日本人雇傭的俘虜監察員,因此在戰後同侵略者日本人一起被軍事法庭審判,無法回到剛剛得到解放的祖國。這種身份讓人一下子想起那個蝙蝠的故事:無論是飛禽還是走獸,都不肯接受它作為同類,蝙蝠被迫承受著無可依附的痛苦。

情節上看,全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當年的戰犯在監獄中等待處決過程中的痛苦掙扎,另一條是多年後戰犯的倖存者直面鏡頭,準備拍攝一部紀錄片揭露舊日真相。舞臺上出現跨時空的兩個場景,本應能很好的凸顯時間感,在今昔因果關聯和物是人非中建立起緊密聯繫,但事實上,儘管涉及生死離合,整場戲給人的感覺卻缺乏足夠的凝練和緊致感,兩條線索主次不明,旁逸斜出的小矛盾一定程度上干擾到了主線的進行,這讓觀眾在最初的30分鐘非常煎熬。《赤道下的麥克白》主要展現戰爭中的個體在權利的強迫下成為戰犯的悲劇,而劇中人物的情緒,一方面來自絞刑架前對生的渴望,更多則是源自面對不公正命運的悲憤——作為戰爭的受害者卻被作為戰犯處決,迫於生的壓力而服從命令卻把自己送上了死亡的絞架。這樣的情緒和人物的身份設定可以説有著必然的聯繫,而上半場戲,兩線並行的敘述方式讓人遲遲理不清兩國(日本/南韓)和場上人物之間的對應關係,故事發生地點所在的熱帶雨林,更像是第三個空間,讓理解上多了一些困擾。

關於《赤》一劇的敘述方式,有朋友説像極了電視劇的絮叨,而我卻聯想到電影《泰坦尼克號》。同樣是跨時空的並行敘述,老年露絲的情節起到了很好的串聯效果,在末尾處完成了幾十年時間跨度的融合,處理巧妙而得體。而對於《赤道下的麥克白》,作為副線的紀錄片拍攝中所表現的矛盾無疑顯得有些累贅:導演和投資方的爭執、年輕的攝影助理對真相和正義的堅持、戰犯倖存者的秘書對導演的不滿……各種小波折讓副線變得繁瑣而沉重,在拖慢了全劇節奏的同時,也弱化了戰爭中生死主題的表現力度。也許這種結構更適合用電影的視聽語言來表達,放在舞臺上則顯得場面中斷不夠集中。

提起反戰題材作品,總讓人有壓抑之感,其主題格調被影視劇一拍再拍,也難有大的突破。戲中的戰爭受害者,觀眾會習以為常地報以同情和悲憫,但卻很難有切膚之痛。每天只給兩塊餅乾的監獄、在長官強迫下的虐俘、作為個體無法左右戰爭結果卻要承受戰爭傷害的悲憤和絕望……所有這些無可選擇的殘酷現實捆綁著無數無辜而弱小的生命,膽怯的眼淚和勇敢地談笑並存在牢籠之中,然而卻是殊途同歸的終結于絞刑架上。戲劇結構的拖遝和鬆散讓我在前半場不時走神,直到漸漸迫近的死亡讓人不由自主的拋開各種雜念。人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現實的荒誕和滑稽……當戲劇的主題集中于精神上的痛苦,反戰題材中所表現的生死危機無疑讓人心中一凜。活著,在曾經的那個年代,當活著成為一種奢求,當生死的選擇權不在自己手中,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無法被保障,還有什麼比活著更加迫切。直白而血淋淋的戰爭,就這麼變得真實起來。(文/白朔)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