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民營院團演出:“首都觀眾的掌聲讓我們信心倍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09 13:55:3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進入7月,天氣異常炎熱,但這絲毫不減民營藝術院團在京演出的熱情。在首屆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期間,這些民營院團走齣劇院,下部隊、走街道、進社區,進行了多場慰問演出,他們各具特色的表演受到基層觀眾的熱烈歡迎。

原汁原味的“民族風”

7月2日,3支少數民族樂隊來到北京軍區駐京郊某迎外團,給戰士們獻上了一台精彩的民族音樂會《絲樂山谷》。雖然天氣酷熱,但1500名戰士提前20分鐘就來到禮堂外列隊等候。樂隊成員也很興奮,他們認真走臺排練,希望能奉獻一場完美的演出。

一曲悠揚的《白雲詩》響起,這個由4名蒙古族小夥子組成的額爾古納樂隊仿佛把觀眾帶到了遼闊的大草原,台下掌聲四起。阿不·雪蓮組合則給戰士們帶來了維吾爾族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達坂城的姑娘》,他們邊唱邊跳的風格成為一大亮點。

當苗山人組合穿著民族服裝、手持特色樂器上臺時,吸引了戰士們好奇的目光。只見3位來自貴州的苗族兄弟身著紫色長袍、頭裹紗巾,他們手中的樂器除了大家熟悉的蘆笙、口弦,還有長長的“號角”、小板凳、綠樹葉。在表演《黃平大曲》時,身著盛裝的苗族姑娘登臺亮相,繁複而精緻的銀飾光芒四射,沒有音樂伴奏,三兄弟用小板凳打擊出有韻律的節奏,而苗族姑娘則用嘹亮的嗓音唱出了苗族人的好客,此時戰士們的掌聲則匯成了另一股和聲。

楊勝文是苗山人組合的技術指導,他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那個長長的“號角”就是他根據家鄉的一種吹火工具改造而成的樂器,可以發出低沉的嗚嗚聲。楊勝文説:“非常感謝此次展演,這給了我們一次向全國展示的機會。樂隊計劃今後和旅遊景點合作進行常規演出。”

來自步兵連的戰士告訴記者,雖然部隊裏經常有一些文藝演出,但這種充滿民族風情的節目自己還是第一次看到,感到十分新奇。

通俗但不低俗的“東北風”

7月5日,從吉林長春“吹”來的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給北京景山街道的觀眾帶來了地道的二人轉表演,也給觀眾帶來了暢快淋漓的快樂。

沒有專門的化裝間,演員們就在台下坐著化裝換衣服;麥克風不夠,演員和主持人就輪流用;舞臺空間小,演員就直接走到台下表演……雖然條件有限,可演員們儘量把東北二人轉的“唱、説、扮、舞、絕”展示給觀眾。

開場表演是二人轉傳統選段《豬八戒背媳婦》,兩位演員逗笑了全場觀眾。素有“舞臺小旋風”之稱的張濤打起了“數板”,展示了麻利的嘴皮子功夫。“80後”演員李小勇則與搭檔唱起了改良的“新四季歌”,讓人耳目一新。“90後”“功夫小子”趙曉龍的黑猩猩扮相把在座的觀眾逗得前仰後合,而熟練流暢的耍手絹則讓人驚嘆其技藝精湛。

“劇團非常注重挖掘傳統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色,我們要做到通俗但不低俗。”吉林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團長李雲傑説,“此次來到北京演出,得到首都觀眾的熱烈掌聲,這讓我們信心倍增。” 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創立於2002年,如今擁有4個劇場。儘管商業演出繁忙,但他們每年堅持送戲下鄉。“小演員們原本打算利用展演後僅剩的一個下午逛逛北京城,但一聽説要走訪基層演出,大家都主動放棄了原計劃。”李雲傑告訴記者。

李阿姨看完演出後捨不得離開,“看演出的一個多小時裏就沒停止鼓掌,手都拍紅了。”她攤開手給記者看,“今天頭一次現場觀看,臺上台下有互動,節目太精彩了。”

體驗魔術的神奇

7月6日,江蘇省連雲港市其魔魔術雜技團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裏變了一回戲法,讓附近社區的居民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變鴿子、耍球技、變臉、口吹輪胎、人口吞火,一個接一個的魔術節目精彩紛呈。演出的壓軸大戲由魔術雜技團團長汪奇魔親自登臺獻藝,他先後向觀眾表演了空手套篩子、手機穿氣球、鋼絲刺氣球和三繩打結套環4個小魔術以及人體錯位等大型魔術,引得現場觀眾一片叫好聲。在現場,魔術演員還教觀眾玩起了小魔術。

70多歲的畢大爺是東太平街的一位居民,他興奮地説,平時社區就經常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但今天精彩的魔術表演看得他“眼睛都有點花了”。

“我搞魔術30多年,今天是首次在北京進行專場演出,真的很感謝這次展演活動提供的寶貴機會。” 汪奇魔不無感慨地説,能從全國6600多家民營藝術院團中脫穎而出,被文化部選為來京參加展演的雜技團,他心裏感到很自豪。汪奇魔説,劇團今年已經盈利130萬元。“我們始終沒有忘記民營劇團的責任,經常到農村、敬老院義務演出,每年至少100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