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中國文化報:暑期演出為何有票房無檔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08 16:19:31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時間剛剛進入7月,電影暑期票房大戰卻早已打響,二十幾部影片“擠破”暑期檔的場景重現。之所以火爆如此,是因為經過近十年的探索與開發,電影暑期檔已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黃金檔期,不僅整個社會認知程度很高,而且業內也有針對性的産品提供和行銷舉措。

與之相比,筆者發現,儘管演出業的暑期票房也不少,但不僅社會各界對此認知度不高,即使是業內也並無成熟的檔期運作理念。這在令人費解之餘,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演出業的暑期檔難以形成?

演出“暑期檔”也很紅火

雖然不如電影暑期檔那樣有較高的認知程度,但是演出的“暑期檔”也很紅火。在這個時間段中,兒童劇演出和流行音樂會是演出市場上的主角,其密集程度與電影暑期檔相比也毫不遜色。經過對權威票務網站的查詢,筆者發現,在七八兩個月份,光是北京就有大大小小20余場演唱會。除此之外,兒童劇的演出也很紅火,仍以北京為例,中國兒藝、北京兒藝、中國木偶藝術劇院等兒童劇演出單位,紛紛針對暑期推出了各自的拳頭産品,排期之密集和劇目種類之多,已足以構成一個檔期。

不僅北京如此,在全國範圍內,暑期的兒童劇和演唱會市場都非常看好。以上海為例,在常規的暑期演出之外,由於恰逢世博會舉辦,因此類型豐富多樣的世博演出也成為了今年上海暑期演出市場的主角。其中,針對暑期青少年集中入園,世博局特地準備了日本全球兒童繪畫展頒獎典禮音樂會、愛沙尼亞童聲合唱音樂會、玻利維亞兒童綜藝表演、墨西哥歌劇《兔子與狼》等演出。

“她看兒童劇的時候特別高興,一個勁地在台下喊,和看電影的時候完全不一樣。”打算今年暑期帶5歲女兒去多看幾場兒童劇的杜女士對筆者表示。這或許是因為兒童劇簡潔鮮明的表達方式可以帶給孩子直接的舞臺衝擊力,而電影由於敘事性更強的緣故,有時候低齡的孩子並不容易看懂。此外,杜女士還打算帶孩子去聽幾場音樂會,“打算讓孩子學鋼琴,去聽音樂會提前有個熏陶吧。”

而在以青少年為主體會員的百度韓庚貼吧,筆者發現,將於7月17日和18日在北京展覽館劇場舉辦的韓庚個人演唱會的門票幾乎銷售殆盡。這個有著9萬多名會員的貼吧,不僅專門為這兩場演唱會開了“置頂貼”,還提出了“韓庚,我們五湖四海來看你”的口號。

以上是暑期演出火爆的兩個旁證,更令人興奮的是,雖然社會認知度並沒有那麼高,但是演出暑期檔的票房收入也許並不少於電影暑期檔。根據北京市演出協會發佈的2009年行業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市的61家營業性演出場所全年演出收入為9.33億元,而同期北京市的電影票房收入為8.04億元。也就是説,至少在北京,演出的全年票房收入是高於電影業的。如果假設票房在不同檔期的分佈基本相同,那麼暑期演出的票房收入很有可能並不低於電影業。

暑期演出“有季無檔”

儘管上述推測來得很熱鬧,結果也很驚人。但是實話實説,這還只是推測而已,因為演出業目前確實並不存在“暑期檔”這一説法。

“對於話劇來説,暑期是個淡季,一般暑期火的就是兒童劇和音樂會之類的。”一位劇場工作人員對筆者表示。他所在的劇場位於北京,由於交通方便且座位數適中,平時經常演出一些話劇。今年暑期雖然也安排了話劇演出,但他表示,票房情況並不理想。不僅是話劇,有媒體報道,在杭州,7月也是越劇演出的淡季,票房常常會比其他月份低30%。

但是當筆者詢問起其中的緣由,得到的都是語焉不詳的回答。有演出商認為,七八月份的其他娛樂方式比如説電影之類的比較多,可替代品多了,自然有些演出的票房就低了。甚至還有演出商認為,七八月份天氣太熱,人們會減少外出時間,所以有些演出的吸引力就降低了。但是,這些理由似乎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兒童劇和演唱會在暑期檔中會很紅火,以及也需要走出家門才能觀看的電影為何火爆暑期檔。

實際上,電影業和演出業不同的産品形態和“複製”方式或許才是演出暑期檔難以形成的真正原因。“電影現在是社會熱點,一部片子光花在行銷上的錢就是幾百萬元,它是大眾娛樂産品,一下子能演一個月兩個月的,影響力是演出産品沒法比的。”一位演出商表示。在目前的演出業內,除了小劇場話劇之外,能夠連續演出幾十場的作品都很少見,具有全國影響力,能夠成為社會熱點的舞臺作品就更少了。沒有過硬的産品,自然就很難形成成熟的檔期,而只能是針對放假在家的學生推出一些“應季”的産品。這也就決定了暑期演出雖有“季”但無“檔”的尷尬局面。

另一方面,即使具有相當的社會需求,檔期也需要深度的培育和開發。而電影暑期檔有今天的成績也是經過了多年的開掘,並非一蹴而就。一般而言,開發一個檔期,不但需要業內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有産品形態的多樣化和行銷手段的提升作為基礎。但對於演出業而言,這幾點目前並不具備,舞臺産品,特別是能夠市場化生存的舞臺藝術産品的貧乏,以及業內由於缺乏大的有實力的公司而導致的一定程度上的混亂,都使得演出市場的集中度不夠,並進而導致了檔期開發能力的缺失。“別的不説,演出業連個票房數據的統計機制都沒有,這樣子還談什麼檔期。”一位業內人士對筆者表示。

總之,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有季無檔”,都説明演出業市場化的程度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業內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演出暑期檔真的熱起來。(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林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