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辭世一週年 僑福當代美術館回顧黃建華的“藝術與使命”

時間:2018-11-27 09:00:00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

2018年11月25日,黃建華先生的回顧展“藝術與使命:黃建華1952——2017”在北京僑福當代美術館正式開幕,展覽由義大利藝術史學家羅蘭·艾格和藝術批評家黃篤共同策劃。此次展覽為紀念黃建華先生辭世一週年,展示了他收藏的富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同時也回顧了他為藝術介入公益這一理想所做出的矚目貢獻。

策展人羅蘭·艾格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

策展人黃篤在展覽開幕中致辭

黃建華(1952-2017)生前擔任香港僑福集團主席,他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藝術品收藏。他的收藏種類繁多,而近年來最為公眾所熟知的,是他興建了北京僑福芳草地和僑福當代美術館,併發起了“鯊魚與人類“的主題巡迴展。展覽推動藝術家創作相關主題的作品,呼籲人們不要捕撈、食用和買賣鯊魚。他熱愛藝術,並相信藝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能夠為不同民族和意識形態的人們搭建溝通的橋梁,讓人們感受到藝術所表達的文化資訊。他用自己收藏的藝術品,通過捐贈和策展的方式,力圖讓公眾和下一代透過藝術這一最容易接受的語言,來思考人類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陳文令 《抱鯊魚的小孩》不銹鋼 90×145×54cm 2017

義大利藝術史學家、展覽策展人羅蘭·艾格負責策劃展覽的作品部分,他解釋道,展覽不僅僅是美學層面的呈現,更多的是一種致敬,這讓他去找尋一些基本的元素:“這些元素向公眾傳遞這樣一個最基本的資訊,那就是表明黃先生不僅僅是一名藝術品收藏家或一個藝術愛好者,更為重要的是他有一種信念:藝術是要向人傳遞一種資訊,人要充分地理解藝術,他把藝術的教育意義當作自己的使命之一,這就是展覽主題叫做‘藝術與使命’的原因”。

展覽現場

展覽中的作品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幅當代人類世界的生活圖景。在策展人看來,藝術作品不僅是給人以美的享受,更為重要的是它能作為溝通的媒介,釋放關於人的資訊。展覽中所選取的藝術家作品所呈現的內容不僅是美學層面的,而且也是歷史層面的。

展覽的結構非常清晰,策展人利用展廳的五個空間來展示作品以及他生前參與藝術活動的影響資料。第一個空間的主題為“黃建華:收藏家的願景”,展示了幾位國內外藝術家以黃先生本人為主題創作的肖像畫,在這裡,他不僅擁有藝術,而且他自己也真正成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南韓藝術家姜亨九用極為寫實的手法著重刻畫黃先生的面孔,觀眾在觀看畫作時完成了凝視與被凝視的轉換。紅色的面孔表現了黃先生在事業上叱吒風雲的一面,而藍色的一張則描繪了他在對待人和藝術時的親和與慈祥。

姜亨九《意義上的重疊——GW》 布面油畫 218 × 290 cm 2015

姜亨九《意義上的重疊——GW》 布面油畫 218 × 290 cm 2015 (圖片來源:僑福當代美術館)

何汶玦 《黃先生》 布面油畫 300 × 150cm 2013

第二個空間展示了黃先生對於藝術的信念,即藝術傳遞資訊的價值(ART IS MESSAGE)。該部分的作品都向觀眾傳遞出關於文化、歷史和政治的資訊。對於賈尼·德西的雕塑作品,策展人介紹到,作品表現了一位詩人的頭像,這位詩人一方面創造傑出的藝術作品,另一方面又在被他所處的意識形態和歷史所摒棄。知識分子是一個矛盾體,藝術家也一樣,他們常常扮演一種負面的角色,創造力和富有爭議的個人軌跡被統一與一身,表達衝突和對立。劉小東的作品《難民》沒有直接表現強烈的悲愴與苦難,而是以一種中立和無色的眼光觀看身處義大利火車站中難民的狀態——他們在對生活的苦苦追尋中,又試圖維持著體面與尊嚴。

賈尼·德西 《你x你》 綜合材料 251 × 133 × 115 cm 2010

你x你》局部

劉小東 《難民》 布面油畫 200 × 180 cm 2015

難民》局部

王廣義《大批判:信仰的面孔》 布面油畫 150 × 120cm 2003

在第三個空間裏,策展人羅蘭·艾格延續了他以往的策展理念,關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為它們搭建橋梁。在這個板塊中,藝術家都表達了對於自身文化語境的思考。奧地利藝術家阿洛伊斯·莫斯巴赫的作品《大宅》採用拼圖的形式,將看似寫實但沒有線性空間關聯的幾部分拼接在一起,木屋的圖像指涉亨利·梭羅的文學作品《瓦爾登湖》,意在表示繪畫可以想像烏托邦,卻不能給定答案。王魯炎的作品《雙向手槍》探討了人性的悖論,殺手在殺死別人時,同時也殺死了自己——至少是殺死了殺手自身的、超越肉體的某種東西。

阿洛伊斯•莫斯巴赫 《大宅》 布面油畫 300 × 570 cm 2010

王魯炎《W 雙向自動手槍》布面丙烯 300 × 360 cm 2012

王玉平 《道士6》 布面丙烯、油畫棒 150 × 120 cm 2007

拉茲羅·費赫爾 《紅色長椅上的男人》 布面油畫 180 × 250 cm 2015

第四個空間表達一對概念:傳統性與當代性。策展人與黃先生都一致認為,藝術的當代性和傳統性不是割裂開來的。“當代藝術是活在傳統藝術之中的,當代藝術是對傳統藝術的再次闡釋,當代藝術在未來也將成為一種傳統藝術。當代藝術家在二十年之後也將成為傳統藝術家,這也展現了藝術的連續性“。

毛栗子 花非花 布面油畫 97 × 130cm 2011

在這個空間裏,張洹龐大的《問孔子》採用收集來的寺廟中的香灰作為材料。藝術家認為,寺院和拜佛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東西,不論是現實中的還是精神上的,這種儀式或者是對祖先或宗教偶像的崇拜是中國人內心中一直存在的東西。而灰燼卻積聚而成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中的形式,體現了藝術家對東西方兩大傳統的思考。鄭路的《聞語心覺》採用篆書《金剛經》中的文字組成佛像,他把這種雕塑命名為“文雕”。文字的意義和形態在這裡都發揮了作用,一種是文本的確定性,另一種是視覺上的虛空,二者虛實相生。楊韜在作品中研究如何把雕塑的立體感和繪畫的平面感對調位置,他在《平行·密碼》中利用突出的橫線削減了雕塑的立體感。

張洹 《問孔子》 香灰、亞麻布 280 × 780 cm 2012

問孔子》局部

鄭路《聞語心覺》不銹鋼 100 × 78 × 60 cm 2008

聞語心覺》局部

楊韜《平行•密碼》木頭、絲線 145 × 78 × 45 cm 2014

第五個空間裏陳列著外國藝術家贈給黃先生的作品,這些作品都與黃建華先生對藝術的理解緊密相關。義大利藝術家烏戈·吉萊塔的作品《面孔》給人一種難以識別的困惑,它們只是存在著,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它無法被歸類,不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它無法被放到任何一個序列裏。這種不確定性通過色彩和虛化的五官被更加強化,在當代社會中,個體的生活實際上已經告別了具有明確道德體系約束的框架,而轉向變動和脆弱。吉塞普·戛洛的作品《十二》運用了古老的蠟畫技法,黑色線條在繪製中由於蠟質的流動形成一種空間感,公牛和小提琴被認為是自然界兩種力量的代表,它們相互對立,就像理性與直覺、宏觀與微觀,漂浮的線條猶如空氣中的塵埃,亦如宇宙中的星河,而它們都被完美地統一在和諧之中。蠟作為媒介乾燥極快,因此這件作品中也體現了畫家與時間性的和解。

烏戈·吉萊塔 《面孔》 布面水彩 100 × 100 cm 2018

吉塞普·戛洛《十二》木面石蠟丙烯 98 × 66 cm 2015-2016

瑪麗娜·帕裏斯《我的羅馬》哈內勒姆藝術紙上列印,鋁板裱框 100×70 cm 2018

費裏斯·勒維尼 抽象的狂熱 紙上數位列印 每件 130 × 130 cm 2014-2015

黃建華先生對義大利藝術有濃厚的興趣。此次展覽中也囊括了義大利現當代藝術的傑作,如“新羅馬派”的代表人物賈尼·德西與吉塞普·戛洛的作品。黃篤介紹説,義大利現當代繪畫常常與其本土的歷史有關,其中常出現一些文藝復興之前的元素如古羅馬、民間的或神學的因素。如義大利超前衛藝術,它與歷史的關係不是模倣,而是把歷史因素轉化成具有神話般的語言,貧窮藝術則把現成品或視而不見的材料轉化為意義,該流派也對中國當代藝術産生了不小的影響。黃先生在2016年也專門舉辦過名為“美的顛覆——義大利當代藝術的洞見”的展覽,把他收藏的義大利現當代藝術作品系統地展現給中國觀眾。

展覽現場

策展人黃篤參與策劃了展覽的文獻部分,該部分也分為五個板塊,涵蓋黃先生的生平、公益藝術、所獲榮譽、理想建築、人生哲學,他對黃先生的求學和事業歷程進行了檔案梳理,並著重展現了他通過藝術來推進教育和公益事業的種種努力。同時,黃先生作為一名有建築學教育背景的企業家,該部分也用全面的資料展示了他對建築的理想與追求。展覽還用黃先生的詩作展現他的人生哲學,力圖傳達出一種人性化的印象。

觀眾觀看黃建華先生的生平介紹

文獻部分的“個人生平”板塊,展示黃健華先生的藝術品捐贈

“理想建築”板塊,展示黃建華先生的建築項目,圖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王大學光塔(未完成)

“人生哲學”板塊中黃先生的詩作

“公益藝術”板塊中的影像

據策展人黃篤介紹,黃先生在2013年開始籌備的系列展覽“鯊魚與人類”首展設在蒙特卡洛海洋博物館,展覽中不僅包含美術作品,還增加了野生救援的部分以及關於鯊魚的數據,如鯊魚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年消費量等等,並邀請詩人、紀錄片導演參與展覽,完成了美術與其他領域的跨界合作。至今,展覽已經在莫斯科、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香港和新加坡舉辦。今年12月初,展覽還將在雪梨的海事博物館開幕。

“鯊魚與人類”主題展的文獻展廳

“鯊魚與人類”巡迴展的部分海報

黃健華先生的收藏,法國畫家馬利厄斯·波萊爾的《鯊魚眼睛色彩筆記》,紙本水彩,繪于1901年。作者當時受摩納哥王子委託,在王子每次出海時,捕捉海洋生物死亡後軀體褪色前的自然顏色。

策展人羅蘭·艾格在接受採訪時説:“整個展覽的作品部分都在探討人性內部彼此衝突的一面,其內容並不是描述黃先生的人生,而是一個‘平行體’,讓兩者形成一種對話關係。”如今,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著極為複雜的不確定性,這一特點在作品中被呈現,作品中揭示的人性世界和現實世界不僅是藝術家關心的問題,也是黃先生所關切的問題。因此,敘事性是他收藏作品時看重的一點:當資訊有被傳播和被理解的可能,藝術的社會意義就被凸顯出來,從而具有感召人心的力量,並被世人共同分享。

 據悉,展覽于11月26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展期將持續至2019年3月15日。

觀眾觀看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