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呂品田:為民生而設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0 16:22:10 | 文章來源: 呂品田的部落格

文\呂品田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民生,即“民眾的生計”。廣義地理解,凡是同民眾的生計有關的一切都屬於民生範圍。然而,民生概念更為切實的含義,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保證民眾生存條件、改善民眾生活品質的一般需求。今天,隨著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民生問題日益凸顯。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2008年中國民生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就業困難、工作不穩定,是公眾面臨的主要生活壓力之一。就業是民生之本。就現狀而言,我國目前要緊的民生問題是如何促進充分就業,維護和擴展民眾的生計來源,以至從根本上保障民眾特別是廣大鄉村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為此,應該向我們的藝術設計實踐提出“為民生而設計”的問題,並且要強調通過智慧而系統的針對性設計,作用於民眾生計來源的維護和擴展。對藝術設計來説,這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問題。服務於生活的設計實踐,本就應該把民生問題全面地納入其實踐的認識視野和效應規劃。也就是説,它不僅要切合功用要求的産品設計滿足民眾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時還要通過切合這些需要的設計形式,為廣大民眾創造更多的生計,而不是塞源截流、斷其生路。

在現代社會格局中,設計與民生有著特別密切的關係。設計的實踐成果不僅直接關係著利益民生的消費需要,更關係著涉及民生之本的生産需要。今天,特別需要全面深入地認識設計與民生的關係。

崛起的現代工業,是推動現代化、改變人類生存狀態和社會格局的強大力量。打破空間和時間在手工勞動過程中的統一,以至集約化、標準化、批量化的工業生産,比手工生産有更高的生産效率和更大的經濟效益。憑藉産速、工廉、量大、一致的優勢,現代工業生産對以手工生産方式為基礎的傳統農業和手工業構成強勁的衝擊,造成整個世界以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為特徵和趨勢的所謂現代化轉型。對整飭統一的傳統格局而言,這種轉型意味著人類生存狀態和社會結構的二元化,意味著匠心和體力、生産和消費、城市和鄉村的分裂。

20世紀以來,我國現代工業的發展,不斷加劇生産結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裂變。以城市為中心,工業生産構築起向外輻射的商品經濟網路,為現代化推波助瀾。它對原料和市場的要求,不斷瓦解傳統農業和手工業,使農民的土地不斷流轉、手藝人無以謀生。遭遇現代社會二元結構的農民和手藝人,要麼是窮匱的“生産者”,要麼是失業的“消費者”。隨著自動化、網路化、數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更是成了既非“生産者”也非“消費者”的另類。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截至2008年末,中國城鎮人口已突破6億大關,達6.07億人,城鎮化率為45.7%。對此,有專家指出:“中國是在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背景下步入城市國家行列,城鄉差距將越來越大”,“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不僅城市未做好承接準備,農村也沒有做好人口逐步減少並且老齡化的準備。被徵用土地成為城鎮居民的農民既不能分享土地增值帶來的種種收益,也未享有城市居民的種種福利。一旦失去土地,中國失地農民將在社會保障上面臨難題。”(《專家:中國城鎮人口明年首超農村 城鄉差距拉大》,中國新聞網2009年08月10日)可見,維護和擴大民眾生計來源的民生建設何其緊迫。

在“生産—消費”二元結構中,作為為功用價值賦形的特定美學實踐,藝術設計具有溝通生産和消費的仲介地位和作用。生産和消費的利益訴求,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價值交換,生産系統和消費系統的機制協調,往往直接或間接地通過設計方式加以預設、規劃或運籌。産品的設計方案,包括其材料選擇、形制規劃、裝飾處理、風格定位等預設因素,一方面通過對加工方式、工本投入、産能規模和成品比率的約定而影響生産、生産者和生産系統的利益狀態,一方面則通過對適用範圍、功用效果、開支代價和滿足程度的約定而影響消費、消費者和消費系統的利益狀態。保持“生産”和“消費”利益狀態的均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均衡的利益狀態顯示了“生産”和“消費”休戚相關的辨證利益關係。在此關係中,“生産”方面須把就業機會、勞動報酬等生産者權益作為維護可持續生産的相應“消費”利益狀態來對待;而“消費”方面也須把包括功用需求、購買能力等消費者權益作為維護可持續消費的相應“生産”利益狀態來對待。在這種宏觀視野和利益關係中,我們會意識到藝術設計對民生具有何等重要的影響。譬如,産品設計方案若是一味選擇非再生性原料、自動化製造技術和批量化生産規模,就難免加大對農民土地資源和就業機會的剝奪,使越來越多的勞動力下崗失業,失去維持消費的生計之源;而産品設計方案若是一味逢迎超出實用需要的奢侈性消費慾望,或者一味地強調設計師作為生産個體的一己訴求,則會加大生産力的無謂浪費或削弱生産力的公益取向,使最一般的消費需求無法得到充沛生産力的支援,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的改善和提高。

在這個時代,“設計”被作為一種協調意識和統籌能力而加以強調,因此設計實踐需要宏觀而清晰地認識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以更好地發揮其溝通生産和消費、城市和鄉村的作用,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出切實的貢獻。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藝術設計缺乏這方面的使命自覺和責任意識,不曾覺得設計實踐和民眾生計有著不局限于産品功能和形態的廣泛利益關係。這是存在於藝術設計領域的一個很大的盲區!

目前,藝術設計遠離民生的情況比較嚴重。幾乎全部的設計熱情和心力都傾注在城市方面,人們或者關心自動化、網路化、數字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工業和商業,只看重投資者的利益;或者把興趣和目標落在所謂“藝術設計”或“概念設計”的自我表現上,陶醉於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的所謂“創意”和“創新”。我們國家尚且有限的寶貴設計力量,存在著配置不合理、作用不全面的問題,而且還有一些在無謂的“設計遊戲”中被浪費了。由於這些問題,我們的設計實踐幾乎完全忽視廣大農村所蘊藏的巨大手工生産力,缺乏通過有針對性的設計來促進傳統手工技藝和手工産品融入都市生活、改善農村民生狀況、拓展農民生計來源、提高民眾生活品質的意識和作為。面對被工業生産斷了生計以致流離失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我們的設計界顯得過分的麻木和漠然。

今天,設計界應該加強民生關懷意識,高度重視民生問題,認真探索有利於民生改善的設計對策。就當前情況而言,設計界或許可做這些方面的嘗試和努力:

一、根據一定地區的可再生資源、傳統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和既有勞動力技能狀況,進行針對性的産品開發設計,保持文脈延續,凸顯地域特色,發揮地方優勢,直接幫助農村鄉村勞動力憑藉傳統手藝在本土取得生計;

二、在工業産品的開發設計中,通過産品上對可再生自然材料、手工成品部件的使用以及對手加工環節的預留,加大工業和手工業、城市和農村的生産合作關係和利益分配關係,為手工技藝性質的農村生産力和農村可再生資源特別是種植資源的利用留下一定的空間;

三、在涉及産業或文化産業體系的系統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將傳統手工技藝、農村可再生資源和勞動力納入到産業鏈建設的整體考慮,將諸多因素轉化為具有不可替代優勢的必要或重要環節,同時強化它的民族文化、手工文化性質和特色;

四、在涉及輿論宣傳和文化認同的資訊傳達設計中,加強對民生問題特別是鄉村農民生計問題的關注,同時大力宣傳和弘揚中國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揭示相關生活形態的美好內涵,為鄉村手工藝的發展造就更廣泛的社會需要;

五、設計院校要高度重視針對手工生産方式的設計教育和實踐,應該著力培養、引導和鼓勵學生根據國情民情和實際生活需要,養成利用和發揮本土勞動力資源、可再生資源和傳統手工技藝資源優勢開展創意設計的意識和能力。

“繡出未來——與四川同行”,一批香港志願者幫助四川災區農村婦女應對災難、生産自救的慈善之舉,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授之以漁”的設計實踐,會給百姓的生計帶來怎樣的利益。我們何嘗不該由這個樸實的善舉,發見“為民生而設計”的普遍意義?!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