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璟
記者:呂老師,您如何看待畫冊設計的“過度包裝”?請您就一些失敗的案例,談談它們存在的問題。
呂敬人:您提出的問題是指當今設計中存在的“過度設計”、“過度包裝”的弊端,內容與形式、主角與配角那類本末倒置的現象,即所謂超越文本主題不著邊際的修飾,那種牽強附會的花哨設計,越俎代庖或外強內虛的外在浮誇裝幀,尤其是為達到經濟訴求,無限添加莫須有成本的名不符實的畫冊、郵冊,我覺得時下確實存在,有損於書卷文化的傳播,千萬不可提倡。但這並不代表今天書籍設計主流,事實上,隨著書籍市場體制的導入,出版社已不再為了獲獎而去做大而全的花架子工程(儘管現在還有),而越來越多有品味的出版人更重視書籍本身的價值,而非靠漂亮的一張皮來取悅讀者,或一副唬人的包裝來虛張聲勢。
儘管如此,導致以上現象的原因值得反省。我認為中國書籍設計界面臨的問題仍然嚴峻:
①設計觀念滯後,只重視外在書衣的設計,輕視文本的視覺閱讀設計的裝幀概念嚴重影響書籍整體設計與時俱進的發展;
②商業化浮躁心志造成急功近利的行業畸形狀態,只求表面,放棄精心打造提升中國書籍藝術高品格的追求;
③對新時期傳播載體特徵缺乏理論研究,對編輯設計的重要性不認知,對新觀念不鼓勵,畏懼創新;
④空談形而上,輕視形而下,不學習、不關切技術層面的精益求精,不圖書籍內在的物化精美;
⑤專業價值不認同,設計師、插圖畫家、攝影者的勞動價值被所謂節約成本一再縮水,甚至虛化,極大影響設計者的創作積極性和能動性,書越做越空洞,結果只剩下一張“漂亮”的臉蛋。
在這種背景下“過度包裝”才大行其道,這要綜合起來看問題,而一味責怪設計師,則有所不公。至於那種過度追求形式而影響閱讀的設計師須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的修煉,才能把握好“度”的分寸。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對書籍為什麼要設計,要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有的出版人過度強調書的封面的功能,以為一本好書只要有文本加一張漂亮的臉就可以吸引讀者,而長期忽略在文本的閱讀性設計和物化功能兌現的有力投入。文本資訊架構觀念老化、無創意的編輯思路,缺乏具有欣賞價值的精美插圖編輯慾望,科技類書籍沒有系統的有説服力的圖像和數據的視覺化解讀;人文類書籍從形式到排式大量抄襲複製,不鼓勵原創,不願投入力量組織專家投入創作,甚至為了省力省成本從網路中下載低品質圖像照用不誤;兒童類讀物不研究符合兒童心理的具有生動表情的表現形式;藝術類讀物更缺乏富有個性和新閱讀形態的嘗試……其實,書籍市場需求並非大一統,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根據不同主題、不同內涵需要制定相對應的出版定位和編輯思路。書並非越便宜越好,也絕非越貴越佳,而應是物有所值。凡是出版人編輯觀念和審美追求有想法的出版社或工作室,他們出版的書,大多數能得到讀者的歡迎並且在社會和經濟方面都會産生效益,設計師與其編輯人員的溝通和互動就會萌發或激活富有新意的火花。
當今的中國書籍設計以一種不斷反省、進取、求新的姿態面對讀者,並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的設計。自2003年以來中國每年都有新的設計作品獲得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項,更有一本由年輕設計師朱贏椿自編、自導、自演的《蟻囈》獲得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書籍藝術大獎。2009年3月,世界權威的設計類雜誌《idea》首次以一期全篇幅的形式向世界介紹中國當代書籍設計。相關中國設計展事也在世界各地展出或即將舉行。中國書籍設計取得的成績,這是與中國書籍出版機制改革,出版業的發展,出版人觀念的轉變,裝幀向書籍設計概念轉化,中國印製業水準的提升以及讀者審美需求提高和由大一統向多元化受眾群體的出版形式轉換分不開的。
記者:溝通是設計師重要的基本技能,設計師應該如何與畫家進行溝通,並更好地為其服務?
呂敬人:您説得很對。設計需要與作者、編輯、出版人溝通。什麼是設計?結果是何種載體並不重要。設計是一種交流,是資訊溝通整合的編輯過程。好的設計師能調動設計與被設計的興趣,處理好主體與客體,閱讀與被閱讀的關係。
對於書籍設計者來説,長期以來的裝幀觀念,即為書做包裝的概念,使自己認知的職權範圍非常狹窄,阻礙設計者就文本進行有建設性的設計努力。當你想為文本增添觸類旁通的視覺資訊或強調為閱讀提供高品質的視覺圖像;為提升閱讀性,建議文本構架有閱讀層次、傳遞節奏的體現而增加必要的空白和隔頁;為讓讀者愉快健康地閱讀及五感體驗,建議取用人性化材質……均會被成本提高、有礙書價預設,婉言拒絕,更有為設計師戴上自我表現的高帽。相信有責任感的設計師不會把自己的藝術追求淩駕於主題之上,反而會為提升書的閱讀價值付出本可省心省力卻不惜投入的心力和精力的設計,這才符合“設計”的本質。設計師不是為書做簡單的裝潢,一本完整的書籍設計要求設計師完成裝幀(book binding)、編排設計(typography)和編輯設計(editorial design)三個層面工作,即“Book Design”的全部過程。這對設計者來説在原裝幀基礎上擴大了設計範圍,增加了工作強度和責任,更要求設計師提升學識和自身修養以及綜合藝術學科的全方位水準。
2008年為北京奧運做的《中國記憶》畫冊,全書貫入編輯設計概念,在構建編織內容傳達的邏輯秩序陳述系統,如何把握好藝術表現和閱讀功能的關係,不斷與編纂者和出版方商榷。對方採納了每一部分的隔頁編輯設計朝代分列圖表的建議,應用36克字典紙反印與該年代相呼應的視覺閱讀設計,強化每部分歷史年代的人文特徵。同意書籍形態使用柔軟的書面頁紙和筒子頁包背裝結構組成中國式閱讀語境的設想,為呈現物像畫面全景,運用M折法,使單雙頁充分展開,增加了資訊表達的完整性和閱讀的互動性。《中國記憶》集編者、出版者、設計者、印製者共同的智慧,相互協力完成的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書籍設計。設計達到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典雅端莊特質,又具時代氣息,讓讀者在品賞中回味森羅萬象的中華文化意境,通過閱讀留住中國記憶的書籍設計創意構想。
記者: 對於畫冊設計,應該如何考慮設計的“五感”,讓畫冊本身具有更高的收藏價值?請呂老師推薦一些值得設計師借鑒與學習的優秀設計作品。
呂敬人:對於畫冊設計,有人説,沒有設計才是設計,這是偏頗之説。沒有設計的書何需要設計,我們説的好設計是不留下刻意設計的痕跡。一本好設計的書,讓讀者在流暢、有趣的閱讀中感受到設計的美感和文本語境的充分表達,併為讀者創造回味聯想的可能,無論是繁複的設計,還是概括的設計均可做到這一點,只要符合文本主題即可。有的設計表面上它沒有過多的“筆墨”,也沒有濫竽充數的照片插圖。但其精心的編排秩序,靈動的空白運用,合理的字體字號、行距段式的設定,仍可顯現設計師投入的追求和功力。如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設計家盧浩設計的《徐悲鴻》是很好的範例。我曾為一個出版社設計一本學術類圖書,根據文本屬性,以簡潔大方的版面交給對方,卻被認為偷工減料,組稿方覺得不加上一些裝飾成份豈不是虧待了這份稿酬的付出嗎,真讓人哭笑不得。這種心態也是導致當今出版物越來越花哨,干擾閱讀的原因之一。當然出版社主觀上要做好書,但一味地跟風,媚俗,使書籍市場缺乏品位的書屢見不鮮。另一種情況是設計師對內容無深層次的挖掘,創意的枯竭,視覺語言乾癟,反以簡約至上為藉口,同樣不能提供給讀者滿意的作品。任何設計均要有個“度”,並與之表現對象內涵相吻合,不管是具象思維還是抽象設計。
設計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懷袖雅物——蘇州扇子》,自2005年介入編輯設計整整用了五年時間才完成。主編也是一位優秀的設計家,他能理解我的設計意圖,但也有不一致、甚至意見衝突的時候,我們雙方不斷溝通,説服編纂團隊。設計使書籍內容的陳述多層次化,並構建了資訊傳達的閱讀系統。為了全方位體現扇子藝術的面貌和製作過程,我的編輯設計給編者增添了許多“麻煩”,增加了工作量和編創成本,不過豐富了書的內涵和看點。為使畫冊體現出東方書韻,我與編者多次到造紙廠、印刷廠與老總及技術人員溝通。為保持傳統閱讀的柔軟感,將45克正文紙降到40克,導致紙張退回重新製造。書籍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都來不得一點馬虎,幸得編者、出版人、編輯、紙張印製方具有的共識和對做書的態度,一齣精彩的扇子戲劇被我們共同演繹出來。
書的本質不言而喻是閱讀,但不僅僅指的是視讀,一種過去認識的純粹文字閱讀,其實還包括形態閱讀、觸感閱讀、交互閱讀、聆聽閱讀……即使是視覺閱讀,也有圖品、字型、編排、空間、節奏、層次欣賞;還有資訊戲劇化設計語言和語法領悟、聯想啟迪展現以及閱讀美感享受。一本好書不僅是資訊傳聲筒,更是影響內心和周邊心象物境的生命體。
另外,我想對閱讀談一下看法。今天的載體是多元化的,根本的改變是視頻影響了我們的閱讀習慣。當我們上網接受資訊的時候,傳統的單向性閱讀法已不適應來自於上下左右、東西南北資訊流的撞擊,互動式的點擊閱讀更需要有較寬闊的視界;圖形與文字成為共同主導資訊傳播的語言,令讀者需要具有形象思維的訓練等等。我喜歡閱讀清晰易讀的書頁,但我也有嘗試引發多種閱讀方式的設計思考。根據不同內容、不同體裁、不同受眾選擇不同的設計語言、語法和手段,完成不同個性的讀本,令不同的讀者賞心悅目。我們習慣於一種閱讀,我們也在適應著另一種閱讀,我們的創造力更不會受制于唯一的一種閱讀。
這裡向大家推薦幾本值得設計師借鑒和學習的書。
[1]《立體看星星》 (日)杉浦康平設計 1984年出版
[2]《Irma Boom》 荷蘭女書籍設計家伊瑪·布設計 2002年出版
[3]《1000億分之一的太陽系+4000萬分之一的光速》 (日)松田行正編 2009年出版
[4]《一字一生——1949年以來中國字體設計師們》 廖潔連著/設計 2009年出版
總而言之,書籍設計不只圖封面好看,而是整體概念的完整。一本好書不僅在於設計的新穎,更在於書的內容編排與整體關係貼切,十分清晰地讀到內容。設計師要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各種相關素材的尋找,圖像的配置,字體和文字群在空間內的安排和時間上的遊走,文本傳達結構的處理,資訊閱讀之五感來詮釋作品。設計師把書籍當作一個舞臺,在尊重文本準確傳達的基礎上,去精心演繹主題,以傳達文本內涵的最佳傳達,這就是設計師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