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魏
藝術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在我國大學如火如荼地開辦。對於這一專業,目前國內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各個院校的辦學情況也是五花八門,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千差萬別。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在理論上探討該學科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專業屬性以及相關問題。
——題記
美國耶魯大學于1966年開辦了第一個藝術管理專業,我國也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很快的速度在各個大學開辦了這一專業。但是,對於藝術管理這一新興專業,目前國內還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特別是關於該專業的學科屬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底藝術管理是藝術屬性佔第一位,還是管理屬性佔第一位?它應該是大藝術管理還是具體的小藝術管理?且這種管理是否應該以盈利為目的?等等,這都是該學科屬性中所需要解決的一些基本問題。
一、藝術管理屬於管理
藝術管理是人文學科還是社會學科?藝術院校的學者則更多傾向於人文學科,強調該學科的精神性、藝術性,強調藝術的神聖和崇高,仿佛藝術管理如果強調其管理性的話,一不小心便會構成對藝術的巨大傷害。
的確,從字面意思上看,藝術管理首先是一個偏正片語,它的落腳點是“管理”,其次才是“藝術”,也就是説它是關於對藝術如何進行管理的學問。雖然它不是純粹的為管理而管理,純粹為利益最大化而管理,但是它仍然要通過計劃、協調、控制等來實現對藝術行業的最優化組織,否則它的名字就應該是“管理藝術”,或者是“藝術與管理”。藝術管理與旅遊管理、酒店管理、衛生管理即使不是平行關係,至少應該是趨向於平行的關係。它是管理學問中眾多分支學科之一,儘管有其專業的某種特殊性,但不能以這種特殊性作為抹殺它與管理的某種血緣關係,不能認為沾上“藝術”二字就顯得與眾不同。帶有“藝術”的學問就真的那麼特殊嗎?殊不知,其他哪個學科門類沒有其專業的特殊性呢?旅遊管理在進行常規的項目開發外,不同樣也需要思考人文歷史因素,難道旅遊管理的最終結果也會造成對旅遊資源糟蹋,變成一群唯利是圖的“水果販子”嗎?筆者不敢茍同。
藝術本身包含了很強的人文成分,這註定藝術管理比起其他管理學科會帶有更多的人文性質,但這也只能表明藝術管理是帶有很強人文性質的社會學科,而不能否認其專業屬性是社會學科,只不過這種社會學科需要更多關注藝術家的創作思想、藝術品的審美內涵等精神層面的內容。眾所週知,人文學科是以人的觀念、精神、情感、價值以及精神世界所積澱下來的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體系。而社會學科是以人類社會及人的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藝術管理自然是研究人在藝術領域裏的社會行為、社會現象,它所關心的重點不應該放在藝術家觀念、精神世界的層面上,精神層面的東西是“藝術學”學科所關心的內容。如果把它看作是人文學科的延續,那麼管理者、組織者所需要關心的也就僅僅是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創作狀態等,而對於其他與之無關的事情都可以無須理會,這肯定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藝術管理,而是藝術評論、藝術觀察,或是其他什麼的!藝術管理除了要為藝術家提供創作空間的同時,也需要為藝術家尋找合適的項目、資金、資料、作品銷路等相關聯的其他事項,而後面的事宜似乎更是藝術管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此看來,涉及到項目、資金、銷售、策劃等系列問題,這已經不單單是藝術家個體性的創作問題,而是群體性的社會問題了。
因此,藝術管理其歸屬點最終還是管理。無論是宏觀性的國家對藝術文化的行政管理,還是微觀性的藝術仲介管理,管理都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其最終目的還是需要通過這種手段來促進藝術事業的繁榮。
二、藝術管理培養“通才”
如今年代大師缺乏,形成該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當前整個社會的學術氛圍過於功利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當前我國大學教育中學科過分孤立,導致了學生的治學空間狹小。一個只會在自己狹小的專業空間裏打轉,難以以更廣闊的思維角度來思考問題的人,怎麼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型”大師?如此説來,其他管理也好,藝術管理也好,總局限于具體藝術門類的微觀視角,局限于“視覺藝術管理”“表演藝術管理”或“戲劇藝術管理”的思維,怎麼能培養出具有戰略眼光、宏觀思考能力的藝術管理人才呢?
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專才”教育。“專才”教育有碩士、博士。學生將來的職業方向可以在行政部門做宏觀的藝術管理,也可以在藝術仲介部門做綜合性管理。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一種能站在藝術學層面看問題的學識和能力,那就失去了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意義。也就是説,如果畢業生只能局限在某個具體的演出部門或者美工部門工作,將來某一天工作環境變換了,便無法開展工作,筆者認為這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肯定是非常無益的。如此看來,高等院校也不需要開辦“藝術管理”專業,可以直接開辦“美術管理”“音樂管理”“戲劇管理”更符合具體需要,這樣也會顯得更“專”。但是,作為本科層次的教育,這種劃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殊不知,在美國的大學教育中就非常重視學科的交叉和交流,注重“通才”的培養,不僅僅是綜合性大學,許多藝術院校也遵循著這一理念。
美國國際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前任主席瓊·傑夫瑞教授也認為:“藝術管理涉及到的學科門類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門類,最核心的東西是應該統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課程,從事藝術管理的教師在學科發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識,對於這個領域的總體理念要一致;每個人必須有一個大的眼光,然後才能由大及小……”這些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各個不同的院校在培養方案上確實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個院校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育品質上的差別都相當大,都極力強調學校自身的專業特色,這在藝術院校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文理的截然分科,藝術類與其他文科的過分分離,所導致的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素養的貫通性弱,就是連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存在著某種缺失。展望大學教育的發展,未來人才素養的綜合性是越來越強,藝術管理專業的定位也將是越來越明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藝術管理是為整個藝術門類服務的。
三、藝術管理也需盈利
藝術管理也需盈利,這是無須爭論的一個命題。而部分人士卻認為藝術管理會導致對利潤追求的最大化,最終造成對藝術的踐踏。人類文明進程中,歷來也都是把藝術與利益相對立,似乎藝術天生就不能與金錢、利益等字眼兒放在一起,放在一起只能是對藝術的不恭。藝術就真的不能盈利?藝術管理盈利最大化會導致對藝術的踐踏?事實上,許多能在利益與藝術兩方面都能取得成功的好萊塢電影就是給我們最好的答案。
藝術管理不能為藝術家提供良好的創作項目,不能為藝術作品尋找一個好的銷售渠道,不能使藝術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質代價得到及時或更大的回報,那麼我們還需要藝術管理來做什麼?藝術管理不就是要對藝術行業的人、財、物進行規劃、組織、協調,不就是要求管理者通過藝術家所不具備的行銷知識、公關知識及法律知識等來實現其作品利潤的最大化嗎?否則藝術管理存在的理由何在?雖然,利益追求不是衡量藝術管理作用的唯一標準,但是它至少也應該是眾多標準中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很難想像連一點利益價值都不能産生的管理在現代社會算是一種成功的管理。
藝術行業屬於第三産業,它的基本目標是為最廣大的普通大眾所服務,為最廣大的普通大眾所接受。如果藝術管理不把好的藝術宣傳出去、行銷出去,而只是一味地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共鳴者、交流者,這樣的藝術管理就是大大降低了其社會存在的價值。而這些藝術最終也只能成為水晶玻璃盒中做擺設的藝術,成為不能與人共用的“孤獨藝術”!縱觀藝術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的藝術家當中僅少數是富有的,大多數藝術家都是貧困的,都無法從其創造的作品中去實現利益的回報,這難道僅僅是藝術家的遺憾?或許我們能從藝術歷史中悟出些什麼。實際上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就像散落在亂石沙礫中的珍珠一樣,如果得不到及時發現、保護、推廣或價值回報,就有可能會消失于茫茫的歷史塵埃之中,有的甚至最終被毀壞。許多民間藝術的消亡就是最好的明證。如今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這樣的現象理應不需繼續上演下去,而需要通過藝術管理的途徑來把優秀的藝術積極推向大眾,被大眾所認可和接受,關起門來“孤芳自賞”只能是走歷史的老路!
有些人擔心藝術管理者會把藝術作為牟取暴利的對象,成為藝術的販子。這種擔心雖有一定道理,但並不能把這種情況的出現歸結為是藝術管理所導致的直接後果,就像車禍的出現不能歸結為是因為汽車的産生而要求要取消汽車一樣。這種情況的出現只能説明是藝術管理職業道德教育需要進一步提高,真正藝術管理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不是藝術的販子。
結語
藝術發展規律告訴我們,藝術作為一種為人們精神服務的形式,它必定會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有的藝術形式會慢慢消失,新的藝術形式又會産生。形式總是會變的,人文精神的主題卻是永恒的。過分強調藝術管理中的具體藝術形式,將不利於藝術管理學科的健康發展,也不符合藝術史發展的規律。合理的構建是:我們可以在培養綜合藝術管理人才的基礎上,適當分支出藝術管理的下一級專業方向,這樣可以保證國家培養出來的藝術管理人才有一個基本常態,同時又兼具了方向的多樣性,不至於藝術管理人才類型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趙志紅.《藝術管理的核心是藝術——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學系創始人、美國國際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AAAE)前任主席瓊·傑夫瑞教授》,[J] .藝術教育,20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