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博報

關於本質直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7 20:03:18 | 文章來源: 王林的部落格

文\王林

抽象藝術可以定義為對本質的直觀,這裡的關鍵是對本質的理解。本質即道,道即世界(宇宙和精神)的原發性,這是我在上文中的看法,這一看法還需要展開討論。

人類作為世界的産物,面對著一個已經誕生的世界。這一事實使許多人相信,本質即存在於這個既成的世界之中,因此他們對本質的追尋始終被實證的要求所制約。從一個寬泛的角度,我們可以接受上述事實和關於這一事實的哲學研究(在此一意義上使用“本質”一詞,下文中用引號引出)。

但另一更重要的事實是,世界還在不斷的産生之中,並且由於人類的存在,世界的産生和精神的産生有了必然的聯繫性,起碼,圍繞人類這部分世界的繼續産生不再是純粹自在的過程。這一事實説明,本質的不可認識性不僅在語言作為符號系統,其有限性和世界的無限性存在著共同性的隔膜,更重要的在於:尚未誕生、將要誕生和正在不斷誕生的世界是人類無法作為既成的外在對象來加以研究的,這是歷時性的隔膜,是使一切實證受阻的根本原因。

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告訴我們,人類對本質的把握,只能在參予創造世界的過程之中,或者説,本質不是對既成事物聯繫性的認識(哲學)和體驗(藝術),而是對創生的一種解悟。它只能存在於物質和精神共有的原發性和不斷誕生的過程之中,只能表現為創造者不可言傳的直接介入的觀照,因為創造過程一旦結束,我們和本質的接近已化為幻影,人們面對創造的結果,已經是面對一個既成的世界,而任何對既成世界的研究都和道的原發性終隔一層。從這個意義上説,藝術家和本質的接近永遠是一種孤獨的個人歷程。

基督教預設了一個創造世界的上帝,它也就認定了上帝是孤獨的、無法與人對面交流的“本質”,這個上帝只對現存世界負責,因為他已經創造過,他的創造過程已經結束。禪宗更進一步,想找到創生世界的佛性和現實之間的具體聯繫,以便為人提供通向“本質”的起點(道是無所不在的,可以禮佛,也可以毀佛),但有心者一旦頓悟至佛,這起點則被拋棄。因而宗教的終極目標只是對一個先驗的固有的永恒“本質”的尋求。但這個“本質”是不存在的,所以宗教的價值在於尋求本身對精神可能發生的作用。歸根到底,宗教是人的精神需要——即使沒有上帝,我們也可應該創造一個。這只是精神的再生,不是物質的再生,因而我以為是片面的和非本質的。

科學與宗教相對待,科學的職責是解釋和利用現存世界(即在宗教中由造物主創造出來的世界),它的歸宿是人類謀取生存條件的生産活動,包括勞動生産和人類自身的生産,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勞動。勞動的最高原則是節約的原則,即以最小的消耗(精力和材料)爭取最大的效益,因而勞動過程及其産品必然趨向標準化和定型化。這樣,科學和勞動所關注的,不是創造性,而是創造的結果以及它如何成為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物質對象。所以,它只是物的被利用和服從於人的功利目的而發生的形態變化,而不是精神的形態變化。即便可以在一定程式上理解為物質的再生,也與精神的再生無緣;不僅無緣,而且以其標準化和定型化的趨向構成對精神創生的真正壓抑。因此我以為,科學和勞動也是片面的和非本質的。

顯然,我們所言的本質必須是物質和精神共有的同時的誕生,從此一意義上講,沒有人就談不上本質,人對本質的真正理解和體驗只存在於藝術的創造活動之中。這一過程既是物質的自然生長,又是精神的自然生長:石頭要求自己永遠是石頭,自我要求自己永遠是自我,既成的物質屬性和既成的精神意向都不是本質的東西,只有精神在物質材料固有的性質前受阻,物質材料被精神固有的意向控制時,兩者互相激發,共同具有的生長性才是本質的東西。藝術本體不是先驗的存在,也不是文化的堆積,它是被物質更新的精神世界和被精神改選的物質世界,它只存在於這種世界誕生的過程之中。物質和精神在接觸、碰撞之中産生出更新的可能性時,也就是我們直觀世界本質的時候。正是這種直觀誕生了真正的抽象藝術作品,但我們不能反過來説,抽象藝術作品即是對本質的直觀,因為它作為既成之物已離開了本質必須的原發性,它只是本質留下的痕跡,正中我們看到的星星只是它的光芒而不是它本身。藝術作品不能完全被解釋的原因即在於此。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創造召喚著每一個人的參予。

既然本質乃是物質和精神共有的誕生性,對此—誕生過程的研究在美學領域將具有重要意義。精神和物質的非動物式的觸發,有兩種方式:語言和藝術。語言涵蓋著宗教和科學,但因其基礎(詞)的概念化,最多只有能接近而不能達到對本質的直觀。直觀必須是人與物的直接接觸和溝通(見、聞、觸以及由此生成的內心感受)。對直觀的理解涉及到有序和無序的關係,這裡一併加以論述。

自在的世界本不存在有序和無序的問題,世界的有序化是人通過符號系統對世界的一種抽取,它是語言的“本質”,而不是世界的本質,儘管這種有序化常常被誤解為終極真理。藝術在相當程度上由於藝術作品(一個既成的世界)所構成的歷史,為文化所規約,也被看作是一種符號系統,一種認識世界和體驗世界的方式,因而有序化被認為是藝術的歸宿,古典藝術觀即建立在這個基點上。應該指出,物質和精神的共生性並不是一個由文化界定的唯物或唯心的必然性,它是無數可能性的集合,藝術把這種可能性變成被終止的現實性,所以藝術具有絕對的合理性質。再者,物質和精神的共生性也不是人和自然的社會約定俗成的集體化的聯繫方式(這種方式只能面對一個既成世界),而是個體精神和個體對象之間共有的更新方式,它是本質的(原發性),又是直觀的(個別性)。所以,它既包含有序性也包含無序性,並且由於既成文化造就的有序性常常構成對創生的壓抑,它更需要無序對有序的反抗。因為只有藝術創作在納入有序性的同時,能夠同時納入無序性以及無序對有序的反抗,所以藝術最接近世界的本質,尤其是現代藝術。

藝術是對符號系統的超越,或者説,它作為符號系統拒絕接受固有的文化規約。從這一點講,無序只有在對有序的反抗中才能體現出來,甚至可以説,它是創造主體在直觀本質時留下的痕跡,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來表述,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混亂之美”。無序和有序都可能成為本質誕生的形態特徵,如嬰兒誕生可以大哭大叫也可以沉默不語,對它們如何認可是歷史和文化來承擔的事情。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用語言來描述本質直觀,描述藝術發生的過程,世界的原發性是孤獨而沉默的,它的神秘的力量正在於它無法言説。我但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活動進入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精神和物質同一,在物質重新誕生的時候,我們的精神也在重新誕生,我們似赤子,世界如朝日。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達到了對世界對人類的整體的、全息的、終極的、永恒的和內在尺度的領悟,我們才能感受到超越自我,超越對象,超越文化規約和超越現存世界的無上歡樂。並且,只有在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成為藝術創造者的時候,我們才能説,人類真正找到了真理,因為最高的真理不過是每個個體的精神世界和他面對的物質世界一起誕生,不斷更新,日益豐富,不是物制約人,也不是人利用物,而是物和人聯合起來,去迎接新世界的誕生。

我終於明白了以藝術代宗教的可能性。上帝的真正價值在六天的創造活動之中,到第七天休息時,他便成了偶像。

藝術家有如上帝,但絕不是偶像!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