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海南經濟報記者從海南省文體廳獲悉,日前,由中共西沙工委、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和省文體廳聯合組織實施的歷時20天的西沙群島海下搜尋文物普查結束,新發現5處水下遺物分佈點、7處水下沉船遺址。
據悉,水下文物普查是中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西沙水下文物普查共有來自北京、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的15名水下考古隊員,他們依次對西沙永興島、石島、東島、浪花礁、玉琢礁、晉卿島、七連嶼等水域進行調查,採用磁力儀、GPS定位儀等高科技的立體方式搜尋,時間跨度從南宋直至近代,涵蓋瓷器、鐵器、銅器等門類,共採集到575件文物標本,其中有3件完整的瓷器。
據了解,西沙海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通行要道,中國銷往世界各地的傳統瓷器(碟、罐、盆、瓶、壺、碗等),都是通過此“咽喉”進入世界貿易體系的。從1997年以來,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西沙水下文物進行調查和保護,希望再現這條舉世聞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據有關專家介紹,西沙水下文物遺存現狀不容樂觀,水下文物的保護刻不容緩。高鹽度的海水對文物産生巨大的腐蝕作用,泥沙、海洋生物常常附著文物表面,嚴重破壞瓷器的釉質,腐蝕金屬器皿。此外,西沙水下文物越來越受到海內外收藏家的重視,水下文物非法市場交易活躍,導致水下文物盜掘現象嚴重。而水下文物的分佈範圍廣闊,遠離陸地,再加上遺存的特殊性,保護難度相當大。近十年來,我國已投入近二千萬元人民幣挖掘和保護南中國海水下文物。(海南經濟報/記者常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