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步入了空前繁榮、空前混亂的歷史階段。藝術品的創作者、生産者、經營者、愛好者、收藏者、研究者越來越多,民間收藏熱不斷升溫,某些地域的某些時段甚至到了火爆的地步。畫廊和拍賣公司如今已遍佈全國各地,藝術品成交總量和成交總金額多得已難準確統計,何況還有眾多藝術家與經紀人私下直銷其作品,其交易量就更無法準確統計了。不管何種藝術品交易方式或收藏形式,其過程中都少不了鑒定評估的環節,但是而今的藝術品交易與收藏最令人憂心之處恰恰是貨真價實問題。贗品製造者、銷售者看到藝術品鑒定評估環節的薄弱,猖獗的造假、售假,使偽劣藝術品日益氾濫。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藝術品造假、售假群體不斷擴大,而且已由暗中的小批量造假、售假發展為公開的大批量生産、銷售,其手段變得更加惡劣和倡狂。贗品製造、銷售者為了促銷,給贗品出畫冊者有之,給贗品配發假鑒定證書者也有之,這些招術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在各類書畫贗品配發的假鑒定證書中,竟然有“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鑒定證書”。而且此種假鑒定證書中鑒定結果一欄,往往寫著:“此作品為作者之真品,特此證明”,並在下方蓋有偽造的“國家文物局書畫鑒定專用章”或“國家文物局書畫鑒定中心專用章”。有的鑒定證書在鑒定人一欄中還假造了已故鑒定專家的簽名和名章。還有許多鑒定證書上貼有偽作和作品原作者的電腦合成照片。此類配有假證書、假作品照片的書畫贗品涉及齊白石、林風眠、李可染、吳冠中、黃永玉、歐陽中石、韓美林、劉大為、馮遠等一大批現當代書畫家。 在中國書畫收藏圈日益擴大的過程中,有多少書畫贗品被收藏者在有知或無知的狀態下收藏了,轉手了?那些經濟上暴富後附庸風雅的富翁以及那些慣用職權索要藝術品的權貴,其藝術品收藏中庫存了多少贗品?這些問題我無法準確回答,也沒有人能準確回答!何況書畫僅是藝術品中的一部分,若要追問中國藝術品中的贗品總量,特別是包括已被傳播到了海內外廣闊時空中的那些贗品,我只能用兩個字形容一一海量!
面對中國藝術品領域的現實狀況,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一一根據人心所向、社會需要,中國當代的藝術品鑒定行業應啟動多麼浩大而艱巨的鑒定工程!當代藝術品鑒定工作者要承擔多麼艱巨的歷史使命!
當代藝術品鑒定面臨著科技高倣品的挑戰
從古至今,中國書畫的複製技術總是伴隨科技進步提高與發展的。最古老的複製方式是“臨”,即對照原作畫面,僅用手工描繪的方法進行複製。這種方式既慢又很難準確複製,於是古人又發明瞭“摹”的複製方式,將透明性較強的薄紙覆蓋在古帖或字畫作品上再進行複製。或者利用從後背射來的光線,將原作畫面透射在紙上再進行複製。後來又出現了木刻雕版複製書畫的技術,特別是木版浮水印和珂羅版技術出現後,使中國書畫複製技術水準有了很大提高。現代膠版彩色印刷、絲網印刷等技術與設備廣泛應用於中國書畫複製後,雖然其産量巨大,其銷售遍佈世界各角落,但是由於此類印刷品的材質及質感明顯有別於原作,所以並沒有産生亂真的副作用。
目前常見的中國書畫複製品,有僅憑臨摹基本功手工繪製的,又有憑藉木板浮水印技術、珂羅版技術、石板或絲網印刷技術生産的;還有以木版浮水印(或石版印、珂羅版印、絲網印)後再手繪加工的。就贗品圖章與簽名的複製方式而言,利用電腦複製技術已成公開的秘密。就贗品畫面的複製技術與做舊手段而言,贗品製造者已引用了多種現代科技成果,光學儀器、化學試劑、印製手段與噴繪技術已在作偽的天地中大顯身手。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伴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噴墨列印技術與設備傳入中國大陸後,為中國畫複製開闢了新途徑。
上世紀末,曾有人用此技術複製了一批中國畫作品,其畫面效果起初尚可,但由於當時用的是染料墨,畫面質感與原作之間有明顯差異,而且顏色耐久性差,一年後明顯褪色。自本世紀初開始,美國、日本的噴墨列印技術與設備、材料有了重大變革,噴墨印表機使用的“染料墨”革新為“顏料墨”。這對噴墨列印中國書畫複製品而言,是一次使複製級別空前提高的關鍵性變革,它使中國書畫複製品與原作在色墨質感方面更加相近了,而且“顏料墨”可以長期不變色。200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引進了日本愛普生公司微噴數字寫真機,開發了圖像數字寫真系統,啟動了院藏作品陳列替代品的研製工作。2005年10月,中國古典名畫《清明上河圖》真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80週年院慶藏品展中展出數日,然後就換上了噴墨列印技術複製的替代品,當時並針對該複製品向觀眾做了實情説明。這幅《清明上河圖》複製品從圖像數據的採集、微噴技法等多方面都已走入了噴墨列印中國書畫的較成熟階段。
噴墨列印的書畫複製品就像一把雙刃劍,能給社會帶來正負兩方面效應。一方面,它可以將歷代名家名作完美的“克隆”,作為館藏陳列的替代品,既有利於原作的保存,又無妨觀眾目睹完美的畫面資訊。甚至可以向觀眾傳遞更佳的視覺資訊,因為展廳與家庭環境往往致使作品要受畫框玻璃反射燈光的干擾,有了此種替代品就可以去掉干擾觀眾視線的玻璃,增加燈光亮度,讓觀眾目睹更完美的畫面資訊。還能以此替代品滿足更多人觀賞、收藏的需求,滿足教學與科研的需求,滿足出版事業發展與藝術品消費市場的需求,為傳承和弘揚中國的書畫藝術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噴墨列印書畫複製品問世後,曾有一部分被某些人變為贗品充當原作,給社會帶來了一定危害。特別是贗品製造者還可以將噴墨列印書畫複製品作為母本,進行第二次噴墨列印製作,這種複製再複製而來的畫面依然可以擁有以假亂真的效果。更有甚者,在微噴複製中去掉畫面中的印跡,用倣刻的印章沾印泥蓋印。還有的作偽者將部分畫面修去,再以手工添補墨色,然後還要托裱、裝框,逐步使其變的越來越難辨其真偽。
以“顏料墨”噴墨列印複製中國書畫的歷史,雖然起步于本世紀,但是此技術的傳播速度極快,目前已遍及全國各地。許多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以“顏料墨”噴墨列印的技術將成為中國書畫複製的主流技術,或者説此技術將在亂真程度和産量方面都大大超過手工複製,以及其他技術手段的複製。而且這項新技術還在不斷進步,曾有一位此項技術的專家告訴我,他們在追求讓原作與複製品之間零差異的科研目標,就目前的噴墨列印畫面還原品質評估,那些高水準産品在人的視覺分辨中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九無差異。如果不借助科學儀器檢測分析,那百分之一的視覺差異則需要與原作近距離比對、仔細觀察才可以確認。
中國書畫複製技術水準的提高,不僅體現在品質上,而且體現在産量上。我與幾位業內人士共同探討過這方面的問題,大家有一個共識:就視覺效果的高倣書畫而言,古代上千年手工臨、摹、倣的書畫作品(含贗品)總量,不及而今一年以多種技術手段製作的高倣複製品(也含贗品)産量。也許還會不及未來一個月的産量,甚至更短時間。
值得人們進一步重視的是,陶瓷、青銅器、玉石、寶石等各類藝術品、奢侈品的高倣技術也在伴隨科技進步而不斷提高與發展,在此不一一詳述。請大家既要警惕那些利用現有科技手段製造的藝術贗品冒充原創真品混入拍賣會、畫廊,還要警惕未來可能會有更高科技手段製造的高倣品欺騙我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