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海上奇葩 民間鬥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1 16:01:40 | 出版社: 中國文博網專稿

壽縣歷史悠久,曾為三朝都城,歷朝重鎮,其區域文化積澱豐厚,人才輩出,宋朝“三呂”、清代狀元孫家鼐。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城區建設的帷幕的拉開,位於壽春鎮南大街清代狀元孫家鼐族人後裔孫中萊老宅夾墻內,發現了一批銀製品、皮衣和“海派”畫家的冊頁,轟動了壽域書畫界和收藏界。其中,冊頁共有29幅,分別為朱偁、湯世樹、舒浩、戴錫齡四位畫家的作品。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西方列強辟為商埠重鎮,逐漸成為東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許多畫家麋集於此,靠鬻文賣畫為生,部分畫家為適應新興市民階層的需求,銳意進取,大膽革新,創造了清新活潑的繪畫風格,世人稱之為“海上畫派”即“海派”。其中代表人物主要為趙之謙、虛谷、任熊、任伯年、吳昌碩,而朱偁、湯世澍、舒萍橋、戴琴山這四位畫家,在當時應為 “海派” 二線人物,其繪畫風格和技法,雖然難以突破或達到當時代表人物的水準;但他們採用的傳統繪畫技法,豐富了當時大眾的需求及愛好,為後人研究清末至民國初年“海派”畫家的繪畫技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朱偁(1826-1899年)生於清道光六年,卒于光緒二十五年,朱偁早年名琛,後改為偁,字覺未,號夢廬,鴛湖散人,浙江嘉興人。善工設色花鳥草蟲,別具風致,少年取法王禮而不取其貌,晚年精進,逐漸成熟,臨倣新羅山人的繪畫技法,而得其神似。


圖一絹本石榴花冊頁

畫心:36.7×29.5cm。畫中四朵石榴花置於畫心中部,在綠葉的襯托下分外妖嬈奪目;石榴花上部斜生一枝白玉蘭花,怒放正盛。兩種花相映成趣,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之景,喻示春光無限美好。畫中採用水墨設色的繪畫技法,用濃綠勾勒葉之筋脈,再以淡綠繪出葉面。石榴花瓣,鵝黃點蕊,用筆成熟老道頗有大家風範。畫心右題“倣白陽山人畫法夢廬”款,並鈐朱文“偁印”章。這種所謂倣某某法,其實都是明末以後開始出現的一種文人畫的表述方法,是一種自謙,並非必定模倣某家畫法。此幀雖言倣陳白陽,顯然不完全是陳白陽的用筆,更非白陽之用色。當然,畫家托古用新,亦是佳作。(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1期)

下一頁關於元青花的思考上一頁古道上散落的珍珠—聯珠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三十一期
· 文物藝術品物證司法鑒定勢在必行
· 趙之謙與潘祖蔭的金石之交
· 安康博物館藏《松陰草堂圖》之真偽辨析
· 干預性保護對壁畫本體影響的探析
· 古道上散落的珍珠—聯珠紋
· 海上奇葩 民間鬥艷
· 關於元青花的思考
· 玉器上的螭紋及其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