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上海多倫青年藝術家群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12-19 14:19:09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策展人:馬艷

藝術家:陳維、陳勇為、郭鴻蔚、胡筱瀟、金石、康海濤、廖斐、李景湖、馬秋莎、石至瑩、蘇暢、尚一心、申亮、陶大珉、吳笛、肖江、向慶華、殷漪、于吉

主辦: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開幕:2012年12月22日(週六)下午3:30

時間:2012年12月22日至2013年1月13日

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多倫路27號)

 

日常觀:一種生活實踐

文/ 馬艷

2012年12月22日至2013年1月13日,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將舉辦“日常觀:一種生活實踐”為主題的第五屆上海多倫青年藝術家群展。

作為一個有中國本土特色名稱的青年美術雙年展,兩年一屆的上海多倫青年美術大展已經走過了它的第九個年頭。首屆上海多倫青年美術大展舉辦于2004年9月份上海雙年展期間,大展採取了邀請上海本地知名藝術家以假名方式參加青年展的模式;第二屆的展覽通過徵集方案的模式邀請全國各地當代藝術家參加;而第三屆的展覽以“囧”字為展覽的主題,採取徵稿和網上報名的方式,選取了在校和剛畢業的新銳藝術家參展;2010年,“後傳統——放大的切片”作為第四屆青年藝術家群展的展覽主題,採用話題探討的方式,在藝術圈內引起了極佳的反響。2012年,在各種“青年藝術家”大展齊齊上陣的時候,我們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調,將藝術創作中的日常觀,日常經驗作為研究的課題,展開對青年藝術創作的梳理和書寫。

從宏觀和歷時的角度看,中國當代藝術經歷了從“集體”思潮的創作方式,向對話日常生活和日常經驗,注重“個體” 藝術價值努力的轉變。日常生活通常被視為一種煩瑣無奇的、微不足道的、無關緊要的東西,對日常的討論和關注也經常停留在一種自然狀態和普遍意義的常識上,簡單的前圖像志層面—即觀察日常的氣質是瑣碎的、感性的、直接的;日常除了這些基礎性的存在外,日常生活還包含觀察、體驗、感悟甚至反思-理論的各種態度和實踐。本次展覽將關注和討論青年藝術家在創作中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態度和認識上,更多地從藝術界、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本體的角度討論當代青年創作中的日常觀的實踐方式,以及“日常”在青年藝術創作和作品中的各種表述和呈現。日常觀是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的一種動態體驗,介於感覺和理論之間的一種態度,是私人化的經驗面對生活的一種感知和更深層次認識和思考的可能。在具體的藝術創作中,這些藝術家注重日常性的微妙體驗,“迫使”眼睛去發現瑣碎生活的激烈與細緻,強調對於自身生活的經驗和再發現,在乎對過程的把握和對時間的追問,作品彰顯著強烈的日常氣質,是一種綜合性的生活創作方法與視覺經驗。

從日常的觀念和理念入手創作的青年藝術家,他們採用生活化的物品作為創作材料,對他們來説,藝術作品成為融入日常生活情感的“容器”,成為日常經驗與藝術家的自我對話,成為現實生活的思想外延,而非孤立地呈現物質形式。這些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觀念指向性不是很明確,藝術訴求主要投射出對於生活世界中那些仿佛不太重要卻如此貼近自身氣質和藝術言説的日常物——生活環境,居住的城市、老房子的瓦片、草坪、一隻杯子,以及平凡普通的物等都成了他們關注和表達的對象,通過生活化的場景、現象和經驗來探索視覺的有效可能性,“日常”同樣有它的多重邏輯和表達,在這些青年藝術家的創作中,對日常觀有幾種不同的視覺介入角度,對生活經驗的“借用”和“修辭”存在著不同的態度和傾向:一種是將日常物作為一種元素思考,表現為對生活空間和物的經驗和迷戀,進行藝術創作;二是對生活世界和日常經驗的反思和認識,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尋找藝術的力量;還有一種情況是作品氣質上對日常視閾的內在書寫。這個展覽試圖討論這樣的問題,除了藝術家挪用日常生活元素之外,藝術與生活如何彼此影響,日常生活形態藝術又如何與日常生活區別?對生活實踐的私人化體驗,以及日常的多重可能性匯總起來,會不會有一種共性的日常觀?通過對這些藝術家進行個案式的集結和梳理,希望這些作品能夠成為某種殊途同歸的例證。

 

1  2  3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