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香港 新格局前的”戰國時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8 09:26:03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香港二級市場格局——優者勝劣者汰

有業內人士把香港的藝術市場形容為“戰國”局面。隨著越多拍賣行的涌入,好處已經顯現。所謂“人多力量大”,拍賣行多了,蛋糕的盤子大了,世界各地的藏家也都來了,藝術市場帶來的傳播效應也相較之以前放大。陳楷遜認為,到目前還有很多人覺得拍賣只是有錢人“玩兒”的地方。殊不知,錢多錢少都能玩一把。越來越多的拍賣行的扎堆帶來越來越多的可供選擇的藝術品,也給了買家呈現非常多的選擇餘地。然而新鮮血液的不斷補充,已然壓迫著這個不大的地盤。當香港蘇富比剛剛結束春拍,嘉德、保利在不久前敲下第二槌的時候,擁擠不堪的香港地域狹小、費用昂貴的弊端便暴露無疑。“香港的地方很小,會場越來越難定。我們不僅需要跟一些準備結婚的年輕人去搶飯店,也要跟其他拍賣公司去搶場地。我們現在都在給飯店業打工!”張增偉稍顯無奈卻又不無調侃地説。

分析今天香港二級市場的格局。首先,自然是兩家國際拍賣行。在上世紀70年代時候,國際拍賣行蘇富比首次進駐香港並舉行了第一次以傳統瓷器為主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當時正處香港藝術品市場萌芽期,這場拍賣會不僅帶來了新的交易模式,同時也翻開了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新篇章。80年代,佳士得也落戶香港並舉行拍賣會,兩家國際拍賣巨頭的參與和比拼給香港藝術市場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生機。

也正因如此,藝術商人們普遍認為香港藝術市場今天的地位和蘇富比與佳士得的進入有著直接關係。而蘇富比、佳士得亦在香港打下了比較深的根基。蘇富比亞洲行政總裁程壽康坦言:“我們歡迎一切良性競爭。無論是傳統藝術項目還是奢侈品類,蘇富比都還保有一定的優勢。”而兩家國際拍賣行目前的這份“優勢”是後來者在短期內很難超越的。

除此之外,其他外來“客人”是也以各自的“特色”取得一席之地。邦瀚斯、羅芙奧、天成、伊斯特等拍賣行亦算是成功在香港市場頂起一片天。如果拼規模、成交額,他們顯然距離蘇富比、佳士得還有一段路程,之所以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這與他們不斷的尋找自己的特色空間有關。例如羅芙奧一直以現當代及二十世紀繪畫見長,並以擁有廣大的台灣客戶為基礎;邦瀚斯則是首個將威士忌帶入拍場的拍賣行。

兩家大陸拍賣行也算是“外來客”,入港不足一年,尚處摸索階段,但他們在大陸的多年發展,人才、技術的儲備以及規模上的大而全足以支援其來港一展身手。在國內已經是數一數二,對外“侵略”便成必然,嘉德多次表示,來香港的主要目的除了開拓海外市場,更是向國際拍賣行學習其兩百多年的行業經驗。

香港本土也有很多拍賣行,例如:香港富得、聚珍等。這些拍賣行並沒有什麼影響力,鮮為大陸同好知曉。據香港當地的藝術商人介紹,這類的拍賣行,一般説來都是做中低價位的藝術品,和那些國際拍賣行完全不走同一條線路。所以成了香港本地商人和大陸商人“撿漏”的好地方。“本地的這些(規模小的)拍賣行,無論是拍賣還是拍賣行本身,穩定的不多。好多公司就是徵集到就拍,徵集有困難就索性不拍了。但是之所以也能博得一小塊生存之地,主要原因是每家都有其自己一定的渠道。

超大的藝術盛宴在香港擺開後,激烈競爭亦是不可避免,而香港的二級市場格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業內普遍認為,眾多拍賣行的陸續進入並不會在短期內給香港藝術市場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3-5年之後,必定會有一些優勝劣汰,誰走誰留基本就見分曉了,再長一點時間,新格局即可見分曉。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