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楊士林談藝術品市場怪現狀:呼喚理性回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9 19:23:47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兩會期間,“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繁榮”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和文化界出現的種種問題,也引起了兩會代表的廣泛關注。“浮躁”是楊士林對當下藝術品市場的總體性評價。這位皖籍文化名士,多年前棄政從文,潛心鑽研書畫和收藏,對文化界現狀亦多有見解。“保持距離,才能思考問題。”楊士林如是説。

  談藝論道 藝術品市場怪現狀

從事藝術創作,要堅守“靜”的境界,老子和莊子都強調以靜制動,鬧中取靜。

1992年以後到現在,我不僅從各種社會活動中抽身出來,甚至也有意和藝術界保持距離。尤其近些年住在北京,安徽家鄉的人找不到我,北京的人也不熟悉,對我來説北京就像個“颱風眼”,外面很喧囂忙碌,我卻能嘗到時間的甜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距離,才可能思考一些問題。

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很快,可是依然不成熟;充滿活力,同時缺乏約束。舉個例子説,最近的拍賣會上,清代的瓷器價格超過宋代,乾隆年間一個官窯瓶子賣到5.5億元人民幣,可以買幾卡車宋瓷。但是在民國時期,一件宋瓷可以換幾車清瓷,現在完全反過來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炒作。對於創作者而言,會導致困惑:我們創作的原動力在哪?是按照內心的衝動來創作,還是跟著市場的導向走?

我看到太多因為過分商品化而廢掉的作品,也看到太多忙於在市場上經營自己的藝術家。社會上的風氣如此,評判一個藝術家的水準,就看他的作品能賣多少錢。問題在於藝術品不是單純的商品,許多一流作品被低估了,三流作品反倒賣出一流的價錢。比如説明代吳彬的畫作《十八應真圖卷》去年拍出1.69億元,當時引起很大爭議。吳彬這個人在美術史上基本找不到,在明代也就是三流畫家。為什麼這幅畫能過億?我想主要是上面有乾隆的題簽。

炒作的根源就是人們心裏的“帝王情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可沒有對帝王文化進行很好的清理。那麼現在人們暴富了,就想過把帝王癮:不管懂不懂,家裏要放幾件明清傢具,再挂幅明清字畫,旁邊是巨大的電視機——乾隆有的我也有了,乾隆沒有的我也有。市場的倒置,也是因為心理的扭曲。

  棄政從文 傳統文化的沉靜之氣

我是一個棄政從文的人。之所以投身藝術,要從小時候説起。

安徽鳳臺是老家,我生在鳳臺農村,弟兄六個,我最小,也是惟一受過教育的。當時村裏沒有幾個人識字,國民黨的一個保長過去是讀書人,他有個獨生子比我大兩歲,我們兩個小孩就經常一起玩。解放後這個保長成了大隊會計,因為他一手毛筆字寫得非常好,過年是給村裏人寫春聯的。他教他兒子寫字,我也跟著學,相當於在這位老夫子家裏念私塾,這樣慢慢受到傳統文化尤其是書法的熏陶。淮河流域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老子、莊子、淮南子,他們的主要活動地點都在這一帶,道家思想深深影響了我。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