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當代藝術研究要有“大當代”觀
當代藝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實,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研究對象,如何能夠在今天的條件下從更多的角度來圍繞這樣一個問題進行探討,這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艱巨的智力課題。
其實這幾天我們就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的活躍,這幾天可能國內許多藝術家、藝術經營者和管理人都要去香港,因為香港正在舉辦大型的藝術博覽會。再過一段時間,很多藝術家、理論家還要去威尼斯參加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如此看來,當代藝術的現狀和格局如今非常活躍。當代藝術正處在本土與國際、理論與實踐的多重交叉中,所以它必然要求我們對它的觀察和研究是多角度的、多維度的。我這裡要談兩個觀點:
第一,當代藝術研究要有“大當代”觀。正是因為當代藝術的複雜性,當代藝術在形態、風格、語言各方面的交叉性,它與傳統關係既繼承又突破,它與國際既關聯又自主,這些複雜的狀況需要我們對當代藝術有“大當代”觀。即把當代藝術放在整個當代社會的發展中,包括了經濟建設,包括了國際地緣政治等等這些大的視野中來觀察。同時對當代藝術的本體也要有比較大的視野。這樣才能使得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狀態、狀況有更加寬容的態度,也有更加尖銳的具有明察的思維動力,包括批判的意識與精神。
第二,在當代藝術的創造上要有主體建構意識。因為當代藝術更多地表現為藝術家的實踐、實驗、試錯、探索,更多地表現藝術家要努力尋求藝術表達與當代存在的關聯,所以它必然會出現多元、多樣的形態。而在這個過程中,尤其在今天的形勢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如何能夠具有更多的主體建構意識,擺到了藝術家面前。而對於理論的探究能夠使得我們透視實踐的狀況,能夠産生一些重要的思考和見解,由此來共同推動當代藝術的健康與良性的發展。
吳為山:必須理清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規律
去年和今年文化部主要領導、中國文聯主要領導對中國美術的發展狀態進行了一系列調研,先後邀請了20多位專家參與,在調研過程當中對於當代藝術的發展問題、大家予以了極大關注。去年4月份文化部成立了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表明瞭政府對中國近現當代美術史論研究的高度重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取得了巨大成就,從30多年前中國藝術與國際的隔絕,到今天國際社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和研究,中國當代藝術早已成為世界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構成要素之一。
由於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從自力更生的民族性經濟向互通有無的全球化經濟的劇烈轉型之中,古今中西方各種文化價值觀念同時存在、彼此碰撞,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呈現出一種多元並存、價值評判紛紜、創作百態叢生的特性。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是中國當代社會的本質特徵,這不僅是中國當代藝術生長的文化土壤,更給中國當代藝術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精神體驗和無限豐沛的靈感源泉。巨變的時代需要偉大的藝術,偉大的藝術也需要時代的滋養。
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展望未來前景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存在的種種問題。藝術市場化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也使得少數藝術家為了迎合市場而喪失對崇高精神價值的追求。另外,與偉大的時代和民眾的需要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尚需要有足夠分量的精品力作。與國際當代藝術的發展潮流相比,中國當代藝術不僅需要在新的藝術媒介的運用上加強,還要在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和物質世界的廣度的發掘與表現方面進一步深入。要加強理論探討、明辨藝術真諦、表現時代主流價值。
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必須具有深遠的歷史眼光和開闊的理論視野,必須將中國當代藝術置於中國和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整體背景中加以考察,從而理清和確認中國當代藝術的演變規律和精神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