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3日專電(記者周瑋)又到清明。中國民協節慶研究會主任李漢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清明節的核心內涵和情感本體是緬懷先人,價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義,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諧天人。
“清明節試圖來處理生與死的聯繫、連接、溝通,接觸到對人的終極關懷,是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識的中華傳統節日。”李漢秋説,有限的現實世界與虛擬的無限世界,二者之間需有精神溝通的平臺,清明節的種種儀式和活動,遂應需而出現。
李漢秋説,中華家庭重視祖德傳家,這個好傳統應該發揚。“傳統的家譜經過改造是個容量很大的載體,可以記載每個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後代,成為家庭的文化傳統,藉以激勵生人,教育子孫。”
中華民族的親情情結、敬祖意識、感恩心理、天人觀念,在清明節可以得到充分張揚。“城鄉各地都可以選擇適當地址舉行清明公祭,這些都是非常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和中華文化精神熏陶,也是凝聚全世界中華兒女之心的文化舉措。”李漢秋説。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是在春分後的十五日,西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清潔而明亮”,這應也是清明的含義之一。我國大部分地區到清明時節,就告別嚴冬,迎來生機勃發萬物生長的春天,這是農耕的重要時機,也是生態良好的清明。
李漢秋説,清明節人們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陰間”,另一方面也要迎春遊樂以順陽氣。清明郊外上墳後順便踏青,也就等於過了上巳節,這也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節吧。於是從唐代開始,寒食、清明便日益與上巳融合在一起了。為了順應清明時節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之理,人們開展了多種多樣的迎春健身活動和插柳植樹活動。
“當人們發現,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種子,幾度春秋後,鬱鬱蔥蔥的滿目綠意瀰漫過來時,會感到生命之樹長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李漢秋説,我們應當由“插柳留春”、“植樹擴春”,發展為“環保護春”。清潔空氣、節能減排、消除污染、大力發展綠色産業,讓我們的生態環境真正“清潔而明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