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將繪畫作為一種修行——畫家徐嬿婷印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0 20:24:17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梁文

   


徐嬿婷

梁文

    採訪徐嬿婷前做了許多功課,因此對於這位採訪對象的生平多少有所了解。生長在書香門第的徐嬿婷自小性格剛強,酷愛畫畫,5歲便進入少年宮跟傅抱石的弟子卓然先生學畫,後來又拜上海的王康樂先生為師,從此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1982年,高中畢業的徐嬿婷南下進入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1986年,大學畢業的徐嬿婷遊歷歐美諸國研習繪畫,並先後獲得了美國肯尼迪大學榮譽哲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和美國百聖皇家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96年,徐嬿婷攜手西安美術學院創辦了香港美術學院並任院長至今。

    頭一次見到徐嬿婷,是在北京的新光天地,那裏正在舉辦她的“生機煥發的大地——徐嬿婷畫展”。筆者在展廳欣賞畫作時,邊看邊生出一些困惑:如此鮮艷明麗的色彩,在畫家筆下怎麼會顯得如此寧靜、端莊而全無浮躁灼人之感?回到前廳,看見徐嬿婷正站在一幅畫作前與一位記者合影留念。那一刻,我若有所悟:許多人用“傳奇”兩個字來描述他們眼中的徐嬿婷,眼前這位留著清爽短髮、一身休閒運動裝扮、溫文爾雅的女性,一定有過不同常人的經歷,曾經滄海讓她內心寧靜。

    與徐嬿婷的交談如沐春風。她説,風景、人物她都畫,但是畫花最多,因為她是愛花的人。池塘裏、樹林間、田野上、花瓶中的梅蘭菊荷,在她的畫中都是心靈的寫照、情感的表達。徐嬿婷説她曾經畫過一組“向日葵”系列,描繪的是一顆種子從含苞待放到盛開再到無奈凋零的過程,她將這顆種子看作是人的靈魂,於是那一組作品被喻為“一場生命之旅”。然而,在“生機煥發的大地”中,記者看到的卻滿眼都是絢麗飽滿的綻放。徐嬿婷説,這是一種美好的祈願,因為她總想將最燦爛的一刻留下來。

    徐嬿婷是一位中西畫皆擅的畫家,她的作品既具西方油畫的功底,又見中國水墨的神韻。“我一直以為,駕馭色彩及線條的力量主要不是來自技巧,而是來自內心的種種可以名狀和莫可名狀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在很多時候,與其説是一份情感的消費,還不如説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徐嬿婷在畫展的自述中如是説。

    “我不介意用工筆還是用寫意。基本功有了之後,用什麼樣的技法最能夠表達自己的心境,且用起來是得心應手的,純熟的,便都來用。繪畫是一種情緒傳達的媒介,完全是一種自由發揮,于我來説並沒有一定的法則。我有時候用毛筆,有時候用刷子,色彩也是隨感覺調出來的,因此每幅畫都無法重復。”於是,水彩、粉彩、國畫,毛筆、排刷,這些看似不相及的畫具,有時候會被她運用到一幅畫作的創作中。

    書畫家崔自默評價説:“在徐嬿婷的畫裏,她正在試圖擺脫習常技巧的束縛,以便更自由地抒發自己瞬間的藝術知覺與感受。事實上,大凡傑出的藝術家,其藝術技巧總是暗含著的,而其間的藝術意欲與追求,卻是顯著的。”

    在藝術評論家馬建看來,除去隨意地鋪墊、構圖失衡、主色按情緒伸延以及中西技法混雜之外,徐嬿婷所表現出來的反傳統,更是她消除了花之外的附加物,如題詩、印章等。這些突破傳統美學的規範,帶有反傳統的意識,使作品具有了較強的主觀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徐嬿婷説,越是按照前人的足跡就越説明自己的不存在。“藝術家的離經叛道是自身的一種需要,是他心靈的寫照和生命的延續。因此我覺得,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夠將感情、心境表達出來就夠了。”

    “很多年以來,甚至自孩提時代起,我就讓自己的五內感受沉溺于花草之中,忘情於此,寄情于斯,以花草作為情感觀照,並渲染于筆墨尺素之間。”那麼,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徐嬿婷又是如何寄情于花呢?聽到這個問題,徐嬿婷微微一笑:“我是一個有能力讓‘景由心轉’的人,不管外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心裏都會保持一個祥和的狀態。我並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我,我在乎的是自身所做的是什麼,在乎的是怎樣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

    徐嬿婷享受的是畫畫的過程,她將繪畫作為一種修行,一種從眾多繁華慾念中得以解脫的方法。畫畫早已成了她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她並不會在自己的畫作上題名落款,因為她所需要的全部,早已在繪畫的過程中得到了。至於畫作以後會有怎樣的因緣際遇,她並不十分介意。但是,如果她的作品能夠帶給別人感動,那麼對徐嬿婷而言便是意外的收穫。採訪的前一天,她在展廳裏遇到了一位50多歲的南韓女士,這位女士流連忘返,所説的“心不停地怦怦在跳”的感受讓徐嬿婷十分感動。徐嬿婷説:“在這個世上,我們最後帶得走的,只有感受。”

    除了繪畫之外,徐嬿婷還辦學、經商、做慈善,她似乎有用不盡的精力。談到從商的經歷,低調的徐嬿婷似乎不願多談,只用寥寥數語帶過。“之所以沒有能夠完全地投入藝術,是因為在我的生活裏面需要多元化,于我而言,太單一則滿足不了心和生活的需要。經商的成果,讓我能夠有更多的資源服務於我的藝術,服務於社會。”華東水災、文化扶貧、汶川地震等慈善捐贈簿上都有她的名字。對於自己的善舉,徐嬿婷也不願意多説什麼,只是淡淡地表示這是她的工作。

    畫家、教育家、商人、慈善家……採訪最後,當筆者還在絞盡腦汁,試圖為她冠上一系列世俗頭銜的時候,徐嬿婷莞爾一笑:“我就是一個自在的人。”的確,當你認真品味著《渡香斜》、《朝爽夕霏》、《清嘉逸火》、《翠減紅衰任天真》等一個個余香漫溢的畫名時,腦海中也似乎能夠感受到一分拈花微笑的禪意。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傳承與原創:探索書法高端教育模式
· 美院人物寫生展探索國畫當代創作
· 大自然的豐碑——讀賈又福的畫
· 面對苦難,藝術不宜獵奇
· 畫家抄襲攝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