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徘徊于兩性之間的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2-22 10:04:52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引言

  近年來,“中性美”作為當下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已經逐漸形成人們熱烈追捧的審美風尚,走過城市的大街小巷,“超女”、“快男”、“南韓偶像”,一個個充滿中性魅力的鮮活形象,成為時尚與大眾的寵兒。無獨有偶,流行文化中盛行的“中性風”,同時也與領軍前沿文化的當代藝術産生了共鳴,“中性”的形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作為當代藝術中的一個特殊現象,不斷出現的“中性”圖像背後的意義,以及催生這種審美取向的潛在的社會、文化因素又有哪些?筆者希望通過對具體的藝術作品進行解讀與分析,來闡述自己對此的一些看法。

  (一) 從一次名為《半透明》的雕塑展説起

《半透明》


  UNMASK小組是一個由三位畢業于中央美院的年輕男孩家組成的藝術創作小組。如同其他“80後”的“新新人類”一樣他們崇尚“自我”,作品帶有極大的個人化色彩,表現“自戀”、追求情感的釋放,使他們的作品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半透明》系列雕塑作品展,是UNMASK小組近年來影響較大,比較有代表性的展覽。《半透明》系列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現現代人追求的視覺的“感官美”,作品利用“負空間”的表現手法在人體上製造鏤空、片斷的效果,使線條與形體的變換圓潤、流暢的交織在一起,人體猶如“記憶的殘片”一般,使觀者的思緒在空白的形體中虛構與延伸,從而滲透出一種悠長與空靈之美。年輕的藝術家把鏡頭聚焦在自己的身上,將自己對於美的領悟直接而隨意的敘述在作品裏;而通過他們作品中那別具一格的、具有創造性的“形式”突破,似乎讀到了凝聚于表層語言內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中性”身體的“隱喻”:

  人的身體是一個悖論,它被自然、社會與文化共同構成,身體形象、身體經驗都受制于具體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形態。因此,身體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是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不斷被建構的動態的、歷史的概念。正如蘇珊·波爾多在《身體與女性氣質的再現》(1993)一文中提到的,身體是被文化所規定的,文化價值(如經濟、政治、性的價值)對身體的想像,都鐫刻在我們的身體上,所以,身體不是文化價值的“自然”起源,身體本身是被文化塑造的。

  鮑德里亞將“身體”歸納為三種:消費身體、符號身體、肉體身體。當藝術圖像中的“身體”不再僅僅是為了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取悅或是滿足“男人”和“女人”受道德束縛之下的性慾望時,被人了解與尊重的“身體”就成為了表達意識或理論強有力的喉舌,這時“符號身體”的意義就顯現出來了。藝術作品中出現的“符號身體”通常是帶有“隱喻”作用的,也就是説,這裡的“身體”是在人們長期形成的審美意識中已經作為習慣定式的“意指”符號所共同構成的一個視覺符號或多個視覺符號的集合,而這些圖像背後所潛藏著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潛臺詞”就是“隱喻”。在《半透明》系列作品中,“身體”是作品唯一的表現語言,藝術家在創造一個新的、符號化的“身體”的時候,植入了多種符號的複雜的“隱喻”。

  ① “唯美化”的身體:

  分析《半透明》中塑造的人體美,就會發現其中所滲透的對於“女性美”的欣賞視角:雕塑中的身體運用了簡單的彩繪的方式來修飾,只有個別的局部暈染了淡淡的顏色。通過紅潤的嘴唇和指尖映在雪白的、幾近透明的膚色上,呈現出一種“肉體”的純凈;迷離、縹緲的眼神,舒展修長的四肢,意識中對於“美”的想像都在同一時間被調動起來,拼貼成理想的物化形象。這些靜態的身體並不是完全靜止與沉默的,而是隨著觀者的“意識”處於緩慢的遊走、漂移的狀態,或慵懶、或曖昧、或纏綿……肢體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展示著極“個人化”的情緒,觀者完全可以輕鬆的站在“自我”的立場,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得到共同的心靈釋放。正是由於作者對“身體美”的理解與表現是單純而簡單的,僅僅是由“視覺”審美開始引發彼此的心靈共振,“身體”在這裡不具備表現道德與情感的張力。

  如果説作品中塑造的是作者心目中對完美“身體”的想像,那麼這些訴諸於具體形象的“美”則無一不在傳達著來自於對“女性美”的理解與欣賞;而對女性化的面部與肢體特徵的處理,就成為作品中的一個帶有性別意識的“隱喻”。“女性美”在很長的時間、很廣泛的領域,佔據著男性對於“美”的理解,長期形成的認識中被人認同(包括女性自己)並不斷建構的抽象化的女性形象,將沉默的身體特徵及肢體語言轉化為一個個“符號”,再與“純潔”、“嬌美”、“優雅”等抽象的概念相聯結,從而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男性理想的女性身體必然是完美的、能帶動視覺愉悅的、帶有女性氣質的,並且應該要被展示與欣賞。但是人們會認為女性的身體美卻不會如此去形容男性,因為作為外在來欣賞的“美”是女性的專屬形容,與男性則不大適宜。於是,女性化的身體“符號”就成為作者在作品中追求體現形象之“美”的工具。現實中身體的不完美促使著作者將其美化,對其中的一些部分從現實中抽離並置換為概念中的理想型,在這一過程中身體則成為一個不斷被重構,不斷演變的“符號”。

  ② 用“混淆”的符號塑造的“中性”身體。

  從對“女性符號”的運用來分析,《半透明》在審美取向上是傾向於女性美的;但是在觸及到具有深層意義的“性別”問題的表現時,作者沒有採取帶有明顯傾向性的態度,而是選擇了“刻意回避”的方式。在對比每個形象之後就會發現,所有身體的“第一性徵”都以不同形式被隱去了,或是遮住,或是鏤空,性別的痕跡成為空白。顯然,這是作者有意將敏感的話題“模糊”掉了,使生殖符號的意義在“身體”上消失。因為作為生殖符號的女性的乳房和男性的陽具出現在圖像中時,會帶給人強烈、直觀的官能刺激,不自覺地充當了兩性的慾望對象;然而慾望經常被描述是“醜陋的”,如《聖經》故事中將慾望視為人性的墮落一樣,人類慾望的存在與人類的道德美學似乎總是背道而馳的。那麼人類是否能控制、超越肉體慾望而回歸原始的單純呢?在作品中作者做了一個簡單的“加減法”:將兩性最基本的性別特徵去掉,再抽取部分的男性“身體符號”與女性“身體符號”混合相加在一起進行重構。兩性在同一個身體中呈現出混亂與不完整的狀態,看不出性別的身體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符號”——中性的“隱喻”。在人的道德美學中,或許只有“中性”才能達到理想中的高尚與淡定。藝術家在作品虛構了一個異化的形態,然而回歸現實之後重新再來思考,人即使在超越肉體與慾望的束縛之後,建築在生理差異之上的兩性文化模式,始終是人類從深層意識中無法回避問題。

  與其説是對於性別的“回避”,不如説《半透明》是在以未來式的幻想,製造了一個身體的“烏托邦”。在藝術家年輕的心裏身體就是表現藝術與美的形式,以自由、愉悅的符號。在今天隨著兩性文化的發展,性別文化差異被不斷研究與爭論的時候,他們以“天真”的方式、“純粹” 的目的將身體從複雜的性別中暫時解放出來。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牛房倉庫近期活動
· [專稿] 2008•中國設計師高峰論壇
· [專稿] 物是:當代藝術中的物主題
· [專稿] 陳丹青、馬可魯、馮良鴻畫展
· [專稿] 2008中國創意精英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