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美術館策展人的現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4 09:42:33 | 文章來源: 當代藝術與投資

到網上查詢“策展人”的詞源,眾口一詞都説是港、臺人士80 年代從英文“curator”翻譯過來的,大陸只是 90 年代中後期引進沿用,並非發明者。情況究竟如何,目前還沒有機會去深究,姑且存此一説。不過倒讓我想起廣東美術館的一些經歷, 或許對 “策展人史”的研究會有所裨益。

1997開館前,廣東美術館只有一個業務部門, 叫作“籌展部” ,內部有大致分工,研究、典藏、出版、教育、編輯……但能者多勞,例如當時的籌展部主任王璜生幾乎兼了所有功能。開館後就分出了研究部、典藏部、教育部等專業部門,研究部專司展覽籌備,是所謂的“龍頭部門” ,從立項、接洽、接待、撰文、借展、布展、宣傳、收藏,所有捅到底。研究部的員工最初是叫“展覽負責人” 。記得2000年之前,館長對研究部的員工進行專業訓政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開場白: “你們作為展覽負責人……” 。雖然稱為“研究部” ,但大家實際上並無真正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這是草創期的實態。

2000年以後, 我們接觸外展、港臺展和當代展覽慢慢多起來了,研究部的員工開始有了新的銜頭——策展人。館長啟用了新的稱謂: “你們作為策展人……” ,説實話,當時聽到這個新詞的時候,我立刻想到的是廣告公司,心想今後要靠大腦風暴幹活了。

不久之後,館長覺得應該維護“策展人”的至尊性,又有了新的説法: “你們作為策展人和展覽負責人……” 。至此, “授銜”的塵埃基本落定,只剩下大家將心比心,看誰真正有資格做“策展人”了。大概在2005年前後,研究部榮升“研究策展部” ,策展人在美術館中終於名正言順。

2005年,我去倫敦泰特美術館進修,才知道我們在制度上的確是在參照國際標準,只是忙於急行軍,學得太過粗糙了。泰特的專業研究人員共分了五層:館長(Director);主策展人(Chief Curator), 策展人(Curator), 助理策展人,展覽協調人 ,招募制度和層級分工非常嚴格,也很清晰,這是英國人管理的特色。我後來到利物浦泰特館實習的時候,專門採訪了該館策展人勞倫斯,他向我介紹了自己獲得這個職位的艱難過程:

“為了得到泰特的策展人一職,我準備了很久,18歲我就立志將來進美術館,大學假期階段,我在一家倫敦的公立美術館做了兩個月的志願者,開始積累專業經驗,得到學士學位之前的一年,我已經給WHITECHAPEL GALLERY寫了求職信,那是個極棒的商業畫廊,我在那裏得到了一個薪水極低的工作,每星期工作三天,但是積累了不少有用的經驗,比如如何編畫冊、如何借展品等等。這之後我開始借錢攻讀藝術史碩士學位,學校是很有名的考陶爾德藝術學院。同時我還在ARTS COUNCIL COLLECTION打工,幫他們蒐集藏品資訊,籌備建立網站等等。這是2001年的事情。碩士學位拿到之後,我成功申請到泰特利物浦的助理策展職位。一年前,因為這裡的一位策展人離開了,我又成功申請到策展人這個位置。為了這個位置,我自己不得不花了很多錢做研究(指上學,採訪者注),但我們的薪水低, 到現在我還欠了一萬五千英鎊未還清,還有很多年要還錢。為了得到這個職位,我付出的成本很難扳回來了。

最近我的助理策展人艾米就要離開這裡了,她找到了另外一份工作,在新的助理來到之前,我會累得半死。今天《衛報》刊登了泰特利物浦招聘助理策展人的廣告,我估計至少有一百人會來申請這個職位。我們會有一個面試,應聘者之前還要提交一份詳細的申請表,列名之前的學歷和工作經驗,當然還有一至兩頁的個人申明,説明為什麼想得到這份工作,以及你能為泰特利物浦做些什麼等等。今天廣告刊出後,三周後我們舉行面試。 ”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策展人:藝術市場的尷尬角色
· 肯柏當代藝術博物館提名芭芭拉·奧布賴恩擔任新任策展人
· “後資本文獻1989-2001”展策展人訪談
· 中國策展人難成職業
· 中國策展人何以“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