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劇場是靈性覺醒的空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4 11:35:1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靈性消失,是我們面臨的精神現實。然而靈性恰是人之為人的根基,凡有生存智慧的人都明白這一點。有了靈性,人才能超越現實,去尋求生活的意義和生存的使命感,去尋求宇宙中的和諧和完整,樹立對終極力量的信仰;有了靈性,人才能有通靈能力,去感悟混沌的東西,與不可見、不可意識的世界建立一種關係;有了靈性,人才有悟性,才能有精氣神。

改變當前的精神現實,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訴求。藝術中的人,不管是藝術的創作者還是批評者,自然寄希望於審美,堅信藝術可以修復人的內在性,可以促成人的靈性覺醒。而在眾多的藝術中,戲劇是讓人覺悟的最有效的方式,有春風裂冰的強力。這麼説的理由,是戲劇活動最切合人的本能,或者説,因為戲劇是一種充滿靈性和生命感,離人心最近的藝術。過度的物質生活給我們的生命以嚴重創傷,為了療愈這創傷,使人成為有靈性的人,我們才需要戲劇。

回想戲劇的童年和源頭,我們這些有著戲劇情懷的人,總會被想像中的原始戲劇迷住,對那時的戲劇與人的生存同化為一的演出情景充滿無限想像。回到原初,我們才能真切體會到戲劇為人類所需要的真正理由。

戲劇起源於遠古的宗教祭祀活動。對於遠古人來説,祭祀是他們擺脫現實的束縛和恐懼而進入自由自在境界的超越方式,也就是説,儀式是古人的一件具體而且非常實用的心理自救形式。儀式能幫助古人完成一個心理過程,能使他們在恐懼的時候戰勝恐懼,軟弱的時候克服軟弱,渴求的時候得到滿足,這些心理轉化是在儀式氛圍中通過群體體驗這種特殊方式完成的。戲劇就是由這種宗教儀式生成而來,所以,戲劇從原初就與人的心理需求,與人的精神生存密切相關。離開人生存的直接需求,戲劇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即便在21世紀的今天,也仍然如此。

戲劇由宗教儀式脫胎而來,但戲劇不是宗教儀式。在宗教儀式轉換成戲劇的過程中,戲劇改造了宗教儀式中對某群體具有一致性的東西的體驗,如風俗、信仰、觀念等,戲劇也給參與者提供體驗,但它提供的體驗是關於生命的,讓參與者體驗個體生命的搏動。而這種生命的體驗是在一個特定的空間中,由眾多參與者以集體的方式進行,相互間感染共鳴,所以有發酵作用。同時戲劇也強化了儀式的心理轉化功能,而且,戲劇實現的心理轉化與宗教儀式中的心理轉化有質的不同。宗教儀式最終促成儀式的參與者對超然力量敬畏和崇拜,而戲劇是向內的,完成的是人自身的心靈成長,是使人的內心豐富而強大。

戲劇的儀式性,是她作為人類群體藝術區別於其他別的藝術的本體性所在,也是在今天其他藝術無法替代它的根本原因。馬丁·艾思林在《戲劇剖析》中説過:“在儀式裏如同在戲劇裏一樣,其目的是要提高覺悟水準,使人對於生存的性質獲得一次永志不忘的領悟,使個人重新精力充沛去面對世界。用戲劇術語來説是:凈化;用宗教術語來説是:神交、教化、徹悟。”艾思林説的“覺悟”、“領悟”、“徹悟”,其實就是靈性覺醒。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