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小學生與家長寫信互動 孩子心聲折射教育得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19 14:42:49 | 文章來源: 中國江蘇網

父母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的生活習慣瞭如指掌,但是,孩子心裏想的什麼,對父母有怎樣的要求和渴望你知道嗎?日前,濟南市燕柳小學在學生和家長之間開展了一次互動,讓他們互相寫信。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出我們教育方面存在的得與失,以及家長的反思。

孩子們的心聲

案例一

我不再是小孩 請給我點自由

媽媽,記得小時候,您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教我説話、教我識字、教我走路,我簡直就是您的掌上明珠。而那時,我也是個乖寶寶,每天依偎在您的懷裏,幾乎寸步不離,我一直很感謝您對我的愛。

可我現在都快12歲了,不再是那個只會撒嬌的小孩了,您也常抱怨我不再可愛,但我畢竟不再是小孩了。

而媽媽還是原來的那個媽媽,對我特別關心。我一齣門,您就千叮萬囑讓我早些回來;我一考完試,您就會拿考好的同學和我作對比;我一上網聊天、追星,您就説我不務正業、不思進取;我戴著耳機在您面前滑過,您就會説,淑女不該這樣走路,應該……

現在我雖然有您的關愛,但卻不自由。我長大了,或許您該撒手,給我一點自由。我的隱私,比如日記本,您不該偷看,因為那是我的私人物品,裏面都是明星、八卦之類,您也不會感興趣。我喜歡和同學們去玩,我們偶爾會約好一起去玩,您不用叮囑太多,我們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還是有的。我的夢想是想當歌手,而您卻想讓我當白領、當作家,雖然我寫作有一點優勢,但我並不感興趣……媽媽,請留給我一點自由的空間吧!

記者:採訪中,記者發現,越是高年級的孩子,越渴望自由。有的孩子寫到“不要管我,我不要當風箏,要當老鷹自由翱翔。”這位家長告訴記者,他們的教育方式確實有點家長制,孩子確實有點壓抑。但是孩子太調皮了,管得不嚴不起作用,與孩子交流上有點“代溝”。

記者發現,四年級孩子的家長,就已經和孩子有了“代溝”。

點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濟南故事廣播心理熱線主持人楊青):看了這個孩子的信後,我覺得首先這位家長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於是在面對孩子的成長時,不是分享,而是控制;面對孩子日益成熟的自我,家長的表現不是無條件地積極接納,而是拿出自己的模板,考量孩子的所謂“對、錯”,試圖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未竟理想的“孵化器”,這無疑會迫使孩子反感排斥。

寫這封信的孩子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是單一的,是家長一方認可的、贊同的,而不是家長和孩子共認的。通過孩子的表述可以看到,家長接受的只是符闔家長評價標準的方式,而不是符合孩子成長階段和成長規律的方式。

“看上去似乎是家長愛孩子,其本質是家長‘自私’。這位家長借助自己對孩子的無微不至,滿足的是什麼?是自己被需要、自我可以控制某種走向的心理滿足,假如真的愛孩子,為什麼不思考這樣的問題:我非魚,安知魚樂否?”楊青認為,在有這種“控制”傾向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最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看一看,合理放手。

案例二

考試成績差,媽媽可否鼓勵一下?

媽媽,這10年來您對我的關愛,我看在眼裏,更是記在心上。但是這十幾年來我也有一定的生活煩惱。

在考試的前幾天,您讓我認真復習,我聽您的話認真復習,我一直希望考完試,您的臉色可以像考試題一樣變化。可當考試分下來,您只有兩種臉色:如果我考得好,您的臉色一般,談不上好;如果考得不好,您的臉色極差,好像天要掉下來一樣,我煩這樣的考試生活。我希望您可以像別的家長一樣,變一變臉色,即使考得差,也可以鼓勵一下我。您可以完成我的這個願望嗎?我相信您可以,因為在我心中,您是一個好媽媽。

記者: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僅高年級的孩子,甚至2年級的小學生在面對考試時或者在考試之前,總是一種焦慮心態。“媽媽,你別説這個‘考’字行不行?就是帶‘火’字旁的烤,我也不想聽到……”

點評(楊青):現在只要我們到菜市場、辦公室等場所去聽聽媽媽們在聊到孩子成績的時候,她們的聲調、語氣和表情,就足以理解這些孩子的苦惱了。太多的家長總是關注成績,而不是成長;關注名次而不是命運。她認為這裡面一方面有應試教育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有家長的虛榮心在裏面,家長在孩子成績面前的“被羨慕情結”佔了上風。“很少有家長靜心思考,那些總是一百分的孩子,長大以後,就真的也是一百分的人生嗎?”

案例三

明明在進步 母親卻看不到

媽媽,我唱歌嗓子啞了,您卻以為是踢球弄的,希望您能多關心我、關愛我,使我自己不會一個人迷失了方向。現在我很冷落,我也很孤獨,因為您不管我還經常罵我打我……

媽媽,您經常説,你看你學的那麼差!天天上課不聽講,可是媽媽!我在學校的進步真的很大啊!

我的數學語文都考砸了,英語估計也好不到哪去。你先做好心理準備,語文卷子昨天我沒敢拿回家,這事先別告訴爸爸。還有我在寫小説,覺得天賦挺高。再有就是最近我的心情也不好,你倆什麼時候能單獨陪我一會兒?

雖然你有時候打我,但是我還是很喜歡你。

記者:這是兩個小學生寫的信,信中透露出孩子的無奈:孩子明明在進步、也有長處,自己感覺到了,可能也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但是他最需要得到認可的家長卻沒有看到。採訪中,記者發現,這種因為得不到家長認可而苦惱的孩子也不少。有家長表示,她對孩子的上課習慣和生活習慣很擔心,有時候都睡不好覺。“這種感覺很苦惱,等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會理解的。一個人有良好的習慣可比成績重要多了,好習慣會有好性情,好性情會有好品格。”也有家長希望孩子能把媽媽當成朋友,認為不需為成績不好道歉和內疚,只要用心盡力,不用著急。

點評(楊青):家長打孩子的習慣肯定不是好習慣,在你打孩子同時又希望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時候,孩子有可能認可家長的棍棒教育嗎?挨打的孩子能擁有好性情嗎?如果家長和孩子想成為朋友,朋友,是可以打的嗎?當一個打另一個的時候,還要告訴你:打你,是為你好,孩子會接受這樣的朋友嗎?“孩子也會想:從小媽媽就告訴我,打人不是好孩子,媽媽打人,卻説是為我好,媽媽是否在撒謊?”

案例四

想和媽媽天天在一起

媽媽,您很久才可以回來見我一次,每當您走了,我就非常傷心。有時會有淚花從臉上流下來,那意味著我好久才能和你在一起。我在想:為什麼和你在一起的時間,總是像箭一樣一下就過去了,而您走了的時間就像烏龜一樣慢?我不知道是為什麼。我想讓媽媽快快樂樂、高高興興每天和我在一起。

我只有一個願望:和媽媽天天在一起。

記者: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看到這封信,她的心裏沉甸甸的。孩子的家長從來沒有開過一次家長會,每次都是奶奶來。孩子的母親可能在外地工作。

點評(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裴秀青):這個孩子天天不和媽媽在一塊,看了信,家長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有時僅給孩子物質上的東西是不夠的,不能因為工作或者別的原因就疏離了和孩子感情的維繫。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工作忙,就把孩子推給老人帶;老人也覺得子女工作忙,照顧孫子就是自己的責任,我認為這是現代家庭教育中非常不和諧、不恰當的方面。

老人的一些思想與現代社會是不合拍的,不見得適合帶孩子,雖然他們覺得自己有知識、有文化,也有精力和體力。“如果老人把教育權以愛的名義攬在自己身上,我認為不可取。老人帶孩子只能是臨時性的。”

老人帶孩子,一方面可以使孩子與家長的關係疏遠,另一方面隔代教育,與現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方式脫節,不適合孩子;還有就是老人再有精力,也始終沒有年輕的父母那麼有活力,不可能給孩子最新的時代資訊:網路、科技等現代社會的資訊。還有就是年輕父母的生活觀念、生活情趣也在影響著孩子,比如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週末放鬆、郊遊、游泳健身等,這種熏陶不單單是溫飽教育能解決的。

媽媽的回音

今後不再獨斷專行

孩子, 在這裡,忽然很想和你道歉。在你太小的時候,媽媽也很年輕,太想把所有好的東西都教給你,給你報了各種各樣的特長班,造成了你很大的壓力或者負擔。我意識到了,我也在改正,不知你發現了沒有?不管怎樣,這些東西都不要成為你探索知識世界的阻礙,如你有興趣,不要害怕,告訴媽媽。我會聽你的,而不再像以前那樣,獨斷專行了。

記者:這是眾多家長回信中,一個反思給孩子報太多特長班的家長心聲。她看到了孩子的壓力,正在糾正自己的行為。記者發現,在不少家長回信中,談學習的佔了最大一部分。真正“談心”的並不多。

點評(楊青):看了這位媽媽的告白,那個糾結很久的問題又浮上心頭。所有的行業都有培訓,而唯獨對一個生命一生負責的職業──“爸媽”,卻缺乏崗前的基本培訓,僅憑一腔熱愛就能真的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嗎?

這個媽媽的話似乎是有所感觸,但是,類似這樣的家長的改變靠什麼來實現?家長改變不了,孩子只能繼續曾經的以往,天天見面的成長,只能拉大之間溝通的溝壑,最後孩子就成了“買單”的人。最終,操控著話語權的成人就會一指:問題孩子!然而,問題孩子的製造商是誰?!

家長感言

孩子其實很渴望溝通

“我感覺孩子其實還是很渴望和家長溝通的,只是有很多時候,孩子找家長説話,家長又在忙,總是在敷衍孩子。”家長陸永輝説,孩子的願望很簡單,實現起來也並不難。在親子溝通方面,李永輝認為,家長更應該反思。

家長楊利贊同李永輝的觀點,他説自己也曾因為注重工作而忽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也會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聽不進去,而斷然拒絕。家長有時候並不願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比如對孩子的欣賞表現出來,或者表達的方式並不是孩子想要的或者喜歡的。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陸永輝覺得家長最可怕的一種做法就是複製一種模式,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或者某種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真沒顧及孩子的真實想法。“大人總覺得,我小時候有什麼缺陷,不能再讓孩子有,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對你來説遺憾的東西,可能對孩子未必意味著什麼。人就是這麼奇怪。”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