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的全面推行,為加快農村教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發展水準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和全社會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面對這一課題,昌邑市教育局緊緊抓住轉變發展方式、促進教育公平的歷史機遇,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積極構建“四方聯動”機制,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以家庭為基礎。留守兒童問題的形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為此,他們一方面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轉變心態,經常通過電話、短信、網路等形式與子女進行感情交流和心理溝通,從精神上關心子女的發展;另一方面,大力實施“親子共成長工程”,市教育局專門成立了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研究中心,各級各類學校成立了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辦公室和家長學校,開設了家長學校系列課程,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每年對學生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常識培訓,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家長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科學育人常識教育。特別是對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引導他們不能局限于讓孩子吃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更不能對孩子溺愛放縱,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和積極的管教,杜絕一些不良習慣的形成。近幾年,該市先後從全國各地聘請15名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專家,舉辦專題報告會30余場,近8萬名學生家長聽了報告。
——以學校為主體。愛是教育的基石,對於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於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更是教育的前提。為此,他們大力加強師生的愛心教育,鼓勵引導師生積極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中。在教師層面,要求教師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時刻提醒;在生活上,盡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在學生層面,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手拉手”等活動,讓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時刻感受到班級、集體的溫暖,感受到同學的關心、友愛,始終保持一種快樂、自信、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以“五老”為紐帶。在關愛留守兒童、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過程中,“五老”(老幹部、老專家、老軍人、老教師、老模範)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在學校、家庭、社會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此,昌邑市教育局積極爭取各級關工委的支援,對“五老”進行“分工定位”,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則,安排“五老”成員重點包靠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實行結對幫扶。放學後、星期天及節假日,由“五老”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跟蹤看護,監督他們完成作業,帶領他們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並及時將活動情況反饋給家長和學校。近年來,“五老”們在鎮、村的支援下,義務帶領留守兒童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50余次。
——以社會為依託。社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推進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為拓展素質教育空間,為留守兒童創造更多更好的教育條件,該市大力實施“學校、社區共建工程”,充分發掘社區育人資源,著力加強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目前,全市農村學校建成社會實踐基地40余處,在42處農村學校建設了“愛心書屋”,建成了“社區兒童俱樂部”43處、“鄉村少年宮”62處。與此同時,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新聞宣傳部門切實加強輿論宣傳,
發揮媒體作用,呼籲社會各方面人士對留守兒童給予關注;文化、城市執法等有關部門切實加強對公共娛樂場所的管理和整治,積極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與學校配合,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了關愛留守兒童、共創和諧教育的濃厚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