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中國

以人民為中心經濟增長成果全社會共用

發佈時間:2021-04-08 10:44:2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李晨赫 趙麗梅 | 責任編輯:呂依依

以人民為中心 經濟增長成果全社會共用

為人類減貧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左停仔細閱讀了剛剛發佈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他説,3萬餘字的白皮書既體現了中國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又為世界減貧工作提供了中國智慧。

白皮書全面回顧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與貧困作鬥爭、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歷程,介紹人類減貧的中國探索和實踐,分享中國扶貧脫貧的經驗和做法。

4月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指出,白皮書是全景式反映中國減貧事業發展的重要文獻。

“中國減貧實踐表明,貧窮不是命中註定,貧困並非不可戰勝。只要有堅定意志和決心並付諸實際行動,就能夠向著擺脫貧困、實現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斷邁進。”徐麟説。

左停看到,在白皮書“為人類減貧探索新的路徑”章節,第一條便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他認為,這正體現了我國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中國政府始終把解決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當成工作的重心,把人民的溫飽、冷暖放在第一的位置。”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雲告訴記者,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帶領人民擺脫了貧困,同時在於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方案就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中國人選擇自己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方式、社會文化,按照中國的國情選擇合適的脫貧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擺脫貧困的目標。”

李小雲指出,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以及動員全國人民參與脫貧攻堅的社會文化優勢,是中國脫貧攻堅工作總結出的基本經驗之一。

左停指出,白皮書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鄉村振興銜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防止返貧,依舊要對脫貧戶進行精準分析;在建檔立卡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解貧困人口實際情況,圍繞他們存在的問題,延續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做法,早預警、早發現、早幫扶;及時提供幫扶,實現動態清零,避免出現規模性返貧。

左停注意到,與以往有關脫貧攻堅文件不同的是,白皮書中增加了不少關於國際合作的內容。

“白皮書指出,中國減貧事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幫助,中國也通過國際組織等途徑加大了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幫助,為世界減貧工作作出了貢獻。”左停覺得,《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是將中國減貧事業放在全世界範圍中考量的。

“中國的貧困類型有很大的梯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左停指出,中國貧困類型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包括直過民族的貧困、部分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在工業化進程中産生的貧困,以及部分山區因資源匱乏造成的貧困等。因此,我國的減貧經驗對世界其他地區有更多的借鑒意義。

同時,我國在減貧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工具,例如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電商扶貧……左停認為,這些都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方案,值得其他國家認真比較和研究。

“中國減貧最重要的經驗是能夠讓經濟增長成果在全社會共用。”李小雲指出,對經濟發展水準較低的國家來説,如果人民不能從經濟增長中獲益,經濟發展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

“一些國家雖然實現了經濟增長,卻無法大規模地緩解和減少貧困,難以實現經濟增長與讓貧困人口增收兩者之間的平衡。”李小雲認為,這一問題在不少中等發達國家都存在。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強有力的政黨介入。

“我國通過‘開髮式扶貧’,逐步緩解並最終消除了絕對貧困,這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有借鑒意義。”李小雲指出,我國依託政治優勢,突破結構性約束,解決了經濟增長達到一定水準後,以發展不平衡為主要特點的貧困問題。

左停認為,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即使貧困發生率很低,對世界貧困人口絕對總量的影響也很大。因此,中國減貧對世界減貧有重要的貢獻。“作為國際社會的成員,我們沒有拖後腿,甚至在領跑,發揮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擔當。”

徐麟説,中國在減貧實踐中探索形成的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和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拓展了人類反貧困思路,為人類減貧探索了新路徑。白皮書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減貧放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匯聚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等方面,為人類減貧提出了中國建議和中國方案。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徐麟特別提到,白皮書描繪了到2035年、2050年中國鄉村振興和中國發展的美好前景,未來中國將向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標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