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中國

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為全球治水貢獻中國智慧

發佈時間:2021-01-05 14:24:0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胡博峰 龔鳴 | 責任編輯:李昭

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23處,為全球水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跨越千年,守江河安瀾

  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的廣東桑園圍航拍圖。新華社發

國際灌排委員會第七十一屆執行理事會不久前宣佈,中國申報的福建天寶陂、陜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桑園圍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達到23處,成為擁有遺産工程類型最豐富、分佈範圍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中國灌溉工程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成立於1950年的國際灌排委員會是在灌溉、排水、防洪等領域進行科技交流和應用推廣的專業類國際組織,成員包括80個國家和地區委員會,覆蓋了全球95%以上的灌溉面積。

2014年,國際灌排委員會設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旨在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總數達105處,遍佈五大洲的16個國家。以往入選該名錄的中國灌溉工程有四川都江堰、廣西興安靈渠、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內蒙古河套灌區等。

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阿什溫·潘迪亞介紹説,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必須是灌溉農業發展的里程碑,其工程設計、建設技術、工程規模、引水量、灌溉面積等領先於工程所處時代,在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糧食增産、農民增收、減少貧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正如中國灌溉工程所展現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項目在其修建年代往往是創新或奇跡的代名詞,為當代灌溉工程理論和發展提供了廣泛助益和深刻啟示。”

中國成功入選的灌溉工程均具備以上特質。例如,天寶陂距今近1300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拒鹹水蓄淡水工程;龍首渠引洛古灌區首創井渠法,推動了其後隧洞施工與水利工程理論和手段的發展;白沙溪三十六堰從最上游到最下游橫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在工程規劃和建設規模等方面具有時代領先性。

在潘迪亞看來,中國古代灌溉工程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對當今灌溉農業發展有巨大貢獻和啟發價值,一些遺産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天寶陂的修建使用卵石、條石等材料,就地取材,注重生態環保;從龍首渠開始的引洛灌溉注重運用淤鹵壓減的方式治理鹽鹼地,改善了區域生態;桑園圍採用桑基魚塘迴圈農業模式,促生了種桑養蠶、航運貿易、龍舟競渡等活動,對當代農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也是中國傳統智慧和發展理念在當下的體現。”潘迪亞説,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值得國際社會參考借鑒。

中國治水經驗為解決水利瓶頸問題提供參照

坐落在杭州錢塘江南岸的中國水利博物館,採用塔館合一設計,宛如一座漂在水上的水晶寶塔。潘迪亞和國際灌排委員會執行董事哈裏什·庫馬爾·瓦瑪都曾到訪參觀。在他們看來,建設如此專業、高規格的水利博物館,表明中國重視弘揚水利精神、傳承水利文化、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它使人們能深入體會到水利與文明延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

在數千年的治水實踐中,中國古人建造了眾多水利工程和設施,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現在,中國統籌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與産業脫貧,著力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符合中國農業灌排實際和當前世界灌排發展趨勢。”瓦瑪説。

“十三五”時期,中國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為有效防禦水旱災害、成功實現糧食和農業豐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潘迪亞認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高科技灌排手段的推廣等也功不可沒。

在河南省商水縣,5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運用了物聯網控制、智慧灌溉等技術,農民只需查看數據,就能排查乾旱地塊,遠端操作灌溉;在江西撫州市東鄉區虎圩鄉,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過去跑肥、跑水的低産田變成了保肥、保水的高産穩産田;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建成高效節水人工草場6.8萬畝,採用噴灑式高效節水灌溉,每畝用水量只需漫灌用水量的1/10……

“中國在灌排作業中運用了無人機、人工智慧、大數據、5G等先進技術,通過高科技優化農業灌排,為解決全球減貧過程中的水利瓶頸問題提供有益參照。”潘迪亞説。

中國是全球水治理的重要參與者

國際灌排委員會認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糧價穩定是抗擊疫情的重要方面。糧食生産依賴水資源,這對於各國高效利用現有水資源、提升農業管理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加大對糧食生産的支援力度,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全國糧食總産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産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潘迪亞認為,中國採取科學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在較短時間內成功控制疫情,紮實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成效顯著”。在瓦瑪看來,中國水利部門等採取有效措施,根據農作物需水要求抓好春播等工作,加強灌溉用水調配,為促進糧食豐收、農業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全球水治理方面,中國也積極為國際社會貢獻可持續發展方案。2020年10月,“一帶一路”河湖生態保護技術聯合培訓項目在武漢舉行,吸引肯亞、衣索比亞、獅子山、馬達加斯加、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六國學員參加。中國積極與聯合國機構、涉水國際組織等合作,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青年水利專業人才開展技術培訓,推動水資源合作。

世界水理事會主席洛克·福勳曾多次訪問中國,見證了中國將經濟社會發展與水利建設相結合的生動實踐。福勳認為,中國經驗受到各方廣泛關注,中國是包括水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記者 胡博峰 龔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