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進步的中國

社會需求提升帶來改變——中國旅遊業簡史

發佈時間:2021-01-06 15:55: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呂依依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産業,是憑藉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遊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藉、以旅遊設施為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遊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

    狹義的旅遊業,在中國主要指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以及專門從事旅遊商品買賣的旅遊商業等行業。廣義的旅遊業,除專門從事旅遊業務的部門以外,還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旅行遊覽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級的社會消費形式,往往是把物質生活消費和文化生活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今天的國人不僅關注怎麼活著,還普遍關注個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人民的需要從物質文化領域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拓展。這正是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平臺,看到的風景和要解決的問題屬於新的階段。旅遊業作為直接為人服務的行業,“貼身”感受到整個社會需求提升帶來的生活觀念、生活水準、生活方式的各種改變。

 

 

中國旅遊業四大階段

旅遊業發展的格局是逐步展開的,旅遊業跟隨國家戰略,不斷嵌入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不斷調試和提升旅遊業的定位。


(一)初創階段。

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出生就有一個“為什麼幹”“怎麼幹”的問題,需要國家從戰略上明確旅遊業的性質和定位。國家第一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性文件——《國務院關於加強旅遊工作的決定》(1981年國務院80號文件)有兩個定位:第一個是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遊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遊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遊業“中國式道路”特徵的定位;第二個是把旅遊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後的定位,“旅遊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這也是第一次關於産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遊業在 “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改革開放之初,國內還沒有旅行社,幾乎沒有人因私出境,國外入境旅遊人數也只有180萬人。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對旅遊業産業屬性的認識,邁出了歷史性步伐,從外交事業轉變到經濟性産業。旅遊業定位的突破,推動著旅遊業的初步改革,為了適應旅遊業定位的轉變,改革圍繞著兩大轉變推動:旅遊管理由行政管理向行業管理轉變以及由直接管理企業向間接管理企業轉變。

1978年夏天,300 多名香港青少年經過深圳羅湖橋口岸,踏上祖國的土地,迎接他們的是當時團中央旅遊部的導遊和鮮花,這是改革開放以後第一個以夏令營名義回國觀光的香港青少年團隊。

在1979年1月到7月間,鄧小平連續發表了多篇講話,“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這個話語為世界旅遊者打開一扇窗。“到中國去!”成為國際上的時髦聲音和世界性衝動,四海賓朋蜂擁而至。

80年代,國內遊逐漸興起,但當時景點不多,北京、西安等名勝古跡多的地方成了少數幾個熱門的旅遊城市。那時能去一次首都北京,在天安門前、長城留個影,是非常了不起的,身邊的人都會很羨慕你。
    中國人最早的出境遊起源於 1983 年,香港、澳門對內地居民開放旅遊後,廣東地區的“港澳探親遊”成為出境遊的開始。1983 年 11 月 15 日,第一批中國公民共 25 人從廣州出發前往香港旅遊探親,香港媒體稱之為“新中國第一團(出境旅遊團)”。

 

 

(二)産業化進程階段

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遊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遊業第一個發展規劃,在5年後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5年實踐、5年探索有多難可以想見,最終這個《規劃》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産業應該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的軌道上開始了産業化進程。旅遊業産業化進程和國家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轉型同軌同頻同行。旅遊業隨著1992年國家市場機制的完善而轉型,主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擔更大的責任。這一階段,開啟産業化市場化發展進程。

1990年10月,中國國家旅遊局允許公民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探親旅遊。1997 年,中國又陸續批准開放 8 個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的目的地國家。

1990年中國第一次評定五星級酒店,首批五星級酒店有三家,分別是廣州白天鵝賓館、廣州中國大酒店、廣州花園酒店。

到1991年,我國旅遊業接待入境旅遊人數達到3334.98萬人次,旅遊創匯28.45億美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18.4倍和10.8倍。

199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旅遊局《關於積極發展國內旅遊業的意見》,對國內旅遊工作提出“搞活市場、正確領導、加強管理、提高品質”的指導方針,極大地促進了國內旅遊發展。

1996 年10 月, 國務院發佈《旅行社管理條例》, 取消旅行社按一、二類劃分的標準, 按國際旅遊市場通行的做法, 只劃分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種旅行社;1998年,國旅總社、國際飯店等國家旅遊局直屬企業與國家旅遊局實施政企脫鉤。

 

 

 

(三)市場化進程深入階段

從1998年到2009年,“假日制度”推出,大眾旅遊風生水起,旅遊市場繁榮興旺。在國家整體轉型繼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為充分發揮旅遊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2009年國務院《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30年後又是一次“雙目標定位”,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頒布,第一部《國民休閒綱要》出臺,共同體現旅遊業對國民經濟作用的“增強凸顯”,同時也是旅遊業對國民生活重要性的“深度顯現”。

旅遊業作為經濟産業定位得到完全認可是在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旅遊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才真正實現了旅遊業從外交事業到經濟産業定位的轉變。

隨著積極發展旅遊業的政策實施下,到1999年,中國接待入境過夜旅遊者及創匯排名分別由1980年的第18位和34位躍升至第5位和第7位,國內旅遊者達7.19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2831.92億元人民幣,出境實現了港澳遊、邊境遊和出國遊的全面發展。

2001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中,又提出要樹立大旅遊的觀念,這標誌著旅遊業從經濟産業定位又上升為綜合性産業。

2008年,國家旅遊局成立直屬專業研究機構-中國旅遊研究院,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旅遊研究院,已經成為推動旅遊業發展,傳播中國旅遊聲音的重要思想智庫。同年,金融危機開始,為了刺激消費,旅遊業受到了很大的推動。

2011 年 6 月 28 日台灣自由行開始開放,截止到目前一共開放了 47 個城市,具有以上城市戶籍的居民以及在開放異地戶籍辦理的城市,可以辦理自由行手續。其中包含北京、上海、廈門、天津等共 47 個城市。

 

(四) “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國家《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旅遊業以主動與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更大格局,以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方協同的改革精神,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在推動“旅遊+”“大旅遊”“全域旅遊”的過程中,轉型升級形成了新格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發展要求,“全域旅遊”不僅是符合旅遊業規律的發展要求,而且是促進經濟社會統籌推進和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成為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旅遊業定位的重要肯定。
    2015年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出臺《關於支援旅遊業發展用地政策的意見》,以進一步推動旅遊新業態發展,滿足居民日益品質化的旅遊消費需求;2015年,國家旅遊局出臺《關於實施“旅遊+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通知》,推動了旅遊業的創新發展;2018年兩會剛結束不久,國務院又出臺了《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

中國公安部2018年4月18日宣佈,自當年5月1日起,在海南省實施59國人員入境免簽政策。一直以來,公安部積極支援海南省經濟建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出入境便利政策。經國務院批准,2000 年即同意海南實施 21 國人員團隊入境旅遊 15 天免簽政策,並於 2010 年進行了優化,將免簽入境政策適用國家增加至 26 個。現在,政策適用國家名單包括: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挪威等。



截至2017年9月2日,國家旅遊局共確定了249家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根據外交、領事部門發佈的最新資訊,截止2018年1月18日,持普通護照中國公民可以免簽、落地簽前往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增加到 68 個。

近年來,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旅遊供給和旅遊消費方式,也促進了旅遊商業模式改變,更使得旅遊者和市場對旅遊資訊化産生了更高的需求。

 

旅遊發展的根本原因

旅遊業的發展是一條非均衡發展的軌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市場發展,逐步到三大市場全面發展;從重點地區率先發展,到全域發展;從旅遊行業發展到旅遊産業發展,再到“旅遊+”的産業集群發展;從單領域突進到全域發展,從單一功能到多功能的綜合性,旅遊産業的定位不斷提升,旅遊産業的能量、規模、效能不斷增強。

國家發展的大勢決定了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從單領域突破到全方位提升,大趨勢中的“大事件”形成了旅遊業的各種“力點”“亮點”和“爆點”。然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民群眾成長中的需求。在第一階段,中國每人平均GDP只有154美元,旅遊對於人民群眾來説較為困難。但改革開放的雙向效應直接啟動了中國人的旅遊需求。

 

第二階段,1994年開始研究推動國內旅遊發展時,每人平均GDP317美元,而到1998年研究“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時候”,每人平均GDP已經達到873美元。這個期間是國家轉軌變型啟動內需的經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國家經濟持續發展,2006年每人平均GDP超2000美元,2010年超4500美元,2015年超7000美元,2017年已經達到88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