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麗中國

遷徙候鳥棲息成景觀 中國候鳥及遷徙路線初探

發佈時間:2021-01-05 14:35: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呂依依

候鳥,是一種隨季節不同週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之為候鳥。每年全世界都有數以億計的候鳥,在相隔成千上萬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往返遷徙,堪稱世界上最震撼壯觀的自然景象之一。

全球候鳥遷徙線路主要有八條,其中三條從我國經過,分別為:東非——印度洋——西亞遷徙線、中亞——印度遷徙線、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

每年從我國過境的候鳥種類和數量約佔遷徙候鳥的20%—25%,在全球9700余種候鳥中,我國有1332種,約佔13.6%,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地處重要的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之上。其中,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候鳥數量最多,飛翔在這條線路上有白鸛、天鵝、黑鸛,猛禽有老鷹、貓頭鷹,雀科類有相思、畫眉等。

中國常見候鳥種類

1.家燕

燕科燕屬鳥類。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主要特點是上體發藍黑色,還閃著金屬光澤,腹面白色。體態輕捷伶俐,兩翅狹長,飛行時好像鐮刀,尾分叉像剪子。飛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時東時西,能夠急速變換方向。

常可見到它們成對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樹枝上,在電桿和電線上,也常結隊在田野、河灘飛行掠過。飛行時張著嘴捕食蠅、蚊等各種昆蟲。鳴聲尖銳而短促。夏季遍及我國各省市,冬季遷徙到我國雲南南部、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台灣等地。

家燕為世界性分佈的鳥類,是愛沙尼亞和奧地利的國鳥。

2.鴻雁

大型水禽,體長90釐米左右,體重2.8-5千克。嘴黑色,體色淺灰褐色,頭頂到後頸暗棕褐色,前頸近白色。遠處看起來頭頂和後頸黑色,前頸近白色,黑白兩色分明,反差強烈。

鴻雁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性喜結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整合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

鴻雁分佈于中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從鄂畢河、托博爾河往東,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島和庫頁島;越冬在朝鮮半島和日本。

3.天鵝

雁族鳥類,屬遊禽,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鴨科中個體最大的類群,除非洲、南極洲之外的各大陸均有分佈。頸修長,超過體長或與身軀等長;嘴基部高而前端緩平,眼腺裸露;尾短而圓,尾羽20-24枚;蹼強大,但後趾不具瓣蹼。

天鵝喜歡群棲在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也吃螺類和軟體動物。多數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終生。求偶的行為豐富,雌雄會趨於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動作,還會體貼地互相梳理羽毛。一年繁殖一次,卵的體積較大,如大天鵝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鳥為早成雛。遷徙時會多群集結,但仍是小群行動。

4.黃鸝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中提到的黃鸝,在中國屬於夏候鳥,常見品種為黑枕黃鸝,俗稱黃鶯。黃鸝屬是雀形目、黃鸝科的1屬。共有31種。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約等於頭長,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蓋以薄膜;翅尖長;尾短圓,跗跖短而弱。體羽鮮麗,多為黃、紅、黑等色的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

樹棲性,以昆蟲、漿果為主食,鳴聲洪亮悅耳。在水準枝杈間編織碗狀巢,産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雛期約等於孵化期。分佈于歐、亞非、澳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中國有1屬6種。

5.杜鵑

杜鵑屬共有10種鳥類,體型變化較大,一般在24-37釐米之間。都有一個長尾巴和強健的腿爪。中國最常見種為四聲杜鵑和大杜鵑。

杜鵑常隱棲樹林間,平時不易見到。叫聲格外洪亮,每隔2-3秒鐘一叫,有時徹夜不停。雜食性,啄食松毛蟲、金龜甲及其他昆蟲,也吃植物種子。不營巢,在葦鶯、黑卷尾等的鳥巢中産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

杜鵑廣泛分佈于北極圈以外的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因嗜食昆蟲(尤其是毛蟲)而對農、林業有益,但對寄主的卵和雛鳥有相當害處,習性奇特,為鳥類中所罕見。

6.綠頭鴨

綠頭鴨屬遊禽,大型鴨類。體長47-62釐米,體重大約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嘴黃綠色,腳橙黃色,頭和頸輝綠色,頸部有一明顯的白色領環。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且向上捲曲成鉤狀;外側尾羽白色。胸栗色。翅、兩脅和腹灰白色,具紫藍色翼鏡,翼鏡上下緣具寬的白邊,飛行時極醒目。雌鴨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黃色,腳橙黃色和具有的紫藍色翼鏡及翼鏡前後緣寬闊的白邊等特徵。

綠頭鴨主要棲息于水生植物豐富的湖泊、河流、池塘、沼澤等水域中;冬季和遷徙期間也出現于開闊的湖泊、水庫、江河、沙洲和海岸附近沼澤和草地。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

綠頭鴨是中國飼養家鴨的祖先。早在西元前475-前221年的戰國時期,中國就開始飼養和馴化綠頭鴨,成了現今大量飼養的家鴨品種。

中國候鳥遷徙路線

1.西部遷徙路線

內蒙古西部、甘肅、青海和寧夏的候鳥,秋季向南遷飛,至四川盆地西部和雲貴高原越冬。新疆地區的濕地水鳥可向東南匯入該西部遷徙路線。

2.中部遷徙路線

在內蒙古東部、中部草原,華北西部和陜西地區繁殖的候鳥,秋季進入四川盆地越冬,或繼續向華中或更南的地區越冬。

3.東部遷徙路線

在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與華北東部繁殖的濕地水鳥,春、秋季節通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進行南北方向的遷徙。

中國在候鳥遷徙路線及暫時棲息地保護方面所作貢獻

北京時間2019年7月5日15時30分,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産空白,鹽城黃海濕地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産。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於江蘇省鹽城市,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其範圍主要包括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市東臺條子泥、高泥濕地公園。總面積188643公頃,一期所在的江蘇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後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過程的突出代表;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位於鹽城的一期位置最重要,面積最大、生態系統相對完整,是多種生態學過程交匯區域,對黃(渤)海生態系統具有全局影響,還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中國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

作為我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産,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申遺成功體現了中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多年來,地處中國最繁榮的長三角地區的江蘇省鹽城市確立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讓出寶貴發展空間,為鳥類生存留下寧靜的棲息地,探索了一條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綠色發展的路徑。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遺産,也探索了在生態建設方面與國際組織有效協同,共同保護人類地球家園的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