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簡介
狹義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濕地的研究活動往往採用狹義定義。“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鹹水淡水沼澤地、濕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塗、河邊洼地或漫灘、濕草原等。
按《國際濕地公約》定義,濕地係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潮濕或淺積水地帶發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綜合體。是陸地、流水、靜水、河口、和海洋系統中各種沼生、濕生區域的總稱。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濕地生態系統是濕地植物、棲息于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
中國濕地概況
中國濕地面積佔世界濕地的10%,6600萬公頃,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國境內,從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佈,一個地區內常常有多種濕地類型,一種濕地類型又常常分佈于多個地區。到2005年2月2日,青海湖鳥島、湖南洞庭湖、香港米埔、黑龍江省興凱湖等30處濕地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中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國家林業局專門成立了“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負責推動濕地保護和執行工作。
中國濕地特點是類型多、絕對數量大、分佈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
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31類天然濕地和9類人工濕地在中國均有分佈。中國濕地的主要類型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口濕地、海岸灘塗、淺海水域、水庫、池塘、稻田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
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佈,而且還表現為一個地區內有多種濕地類型和一種濕地類型分佈于多個地區的特點,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組合類型。
中國的濕地生境類型眾多,其間生長著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不僅物種數量多,而且很多為中國所特有。據初步統計,中國濕地植被約有101科,其中維管束植物約有94科,高等植物中屬瀕危種類的有100多種。中國濕地的鳥類種類繁多,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佔54%;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佔30%;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僅記錄到的就有9種;此外,還有許多是屬於跨國遷徙的鳥類。在中國濕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鳥類惟一的越冬地或遷徙的必經之地,如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佔世界總數的95%以上。
我國幾種主要濕地類型及分佈
中國東部地區河流濕地多,東北部地區沼澤濕地多,而西部乾旱地區濕地明顯偏少;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青藏高原湖泊濕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乾旱地區又多為鹹水湖和鹽氣模湖;海南島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區分佈著獨特的紅樹林和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人工濕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積高原沼澤和湖群,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
1.沼澤濕地
沼澤濕地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佈,但在寒溫帶、溫帶濕潤地區,沼澤濕地分佈較為集中。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三江平原、遼河三角洲、青藏高原的南部和其東部的若爾蓋高原、長江與黃河的河源區,河湖泛洪區,入海河流三角洲及沙質或淤泥質海岸地帶沼澤濕地十分發育。
2.湖泊濕地
湖泊岸邊或淺湖發生沼澤化過程而形成的濕地,按拉姆薩爾國際公約,湖泊濕地還包括湖泊水體本身。湖泊濕地具有調蓄洪水、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價值和調節氣候、供水(蓄水)、水産業、航運等經濟價值。根據全國濕地調查,全國現有大於1.0 km2的天然湖泊總面積為835.15km2,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87%。
3.河流濕地
河流濕地變化過程伴隨著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搬運和沉積過程。我國河流多屬外流型河流,其流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4%,其中,向東注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錢塘江、珠江、瀾滄江;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有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北部的額爾齊斯河向西流入哈薩克境內,再向北經俄羅斯流入北冰洋。
中國在濕地保護中所作貢獻
中國國家濕地公園是指經國家濕地主管部門批准建立的濕地公園。這一概念主要使用於我國。濕地公園是以具有顯著或特殊生態、文化、美學和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濕地景觀為主體。國家濕地公園具有一定規模和範圍,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維護濕地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並在此基礎上以充分發揮濕地的多種功能效益、開展濕地合理利用為宗旨,可供公眾遊覽、休閒或進行科學、文化和教育活動的特定濕地區域。國家濕地公園是自然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社會公益事業。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資或者志願參與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和建設工作。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全國共建立濕地公園1699處,其中國家濕地公園898處(含試點)。2005年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多年努力,探索出一條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相結合的成功路子,在改善生態、改善民生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以及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發展建設濕地公園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當前形勢下維護和擴大濕地保護面積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發展建設濕地公園,既有利於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又有利於充分發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同時滿足公眾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社會的參與和科學的經營管理,達到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維持濕地多種效益持續發揮的目標。對改善區域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濕地公園建設對改善環境實例
生態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的貴州,是“兩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濕地保護有著特殊的意義。貴州境內的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為濕地保護和周邊環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于2012年4月啟動建設,國家4A級景區、首批“中國森林氧吧”;2018年成為貴州省首批“重要濕地”。公園總規劃面積1218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73公頃,佔總面積的38.83%,具備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3大濕地類和永久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濕地、草本沼澤、庫塘濕地和稻田濕地5個濕地型。
公園的建成,不僅徹底改變了周邊棚戶區垃圾成堆、污水橫流的臟、亂、差現象,生態環境保護也得到了極大加強,如今的阿哈湖,融合了多種自然景觀與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是喧囂的城區中一處休閒去處。
未來,濕地公園不僅要持續維護濕地“地球之腎”的生態功能,還將著重于濕地保護、濕地修復、科普教育、科研監測、濕地體驗、濕地文化展示等,為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