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而居 敬畏自然的蒙古族

中國網 | 時間: 2010-05-18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中國網:如果牧民定居那牛羊怎麼辦呢?

巴根:牧民可以有兩個定居點。夏天遊牧的時候可以帶著蒙古包,冬天回到定居點。

蒙古人住蒙古包幾百年,他已經住習慣了,現代工業化衝擊下,我的想法是還是要有一部分特色的東西,現在全中國的城市千篇一律只是名字不同,咱們民族地區城市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呼和浩特特意保留了一些過去的建築,比如説新建的園林也採取民族特色,比如內蒙古博物館,還有舊城改造當中留下很多舊城市的建築,這個是很高明的一個政策。

   中國網:剛剛巴根老師談到了一點,説在草原上可能走一天都看不到其他的人,自己就跟自己唱歌,跟牛羊説話,其實在我們很多人的眼中,有一些音樂是非常能夠代表內蒙的,比如説馬頭琴。我想知道當您聽到這些音樂的時候,是不是您最思鄉的時候。

巴根:我自己車裏放的全是我們民族音樂,我一邊開車一邊陶醉在音樂當中。美國的一個學者來北京説過,當然也許他説的有些極端,説“最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是在西藏和內蒙古。

我們蒙古族真是一個音樂民族,金色嗓子的男女比比皆是,這和自然界的優美,自然界的寬廣,山清水秀的環境極有關係,另外內蒙人少,所以習慣跟自然界的動物交流,可以敞開嗓子吼,久而久之變成一種特色。

比如我們蒙古族最有特點的馬頭琴,為什麼把琴上個馬頭呢?蒙古人一個是依賴馬,再一個就是敬仰馬,蒙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有靈,都有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草木萬物都有靈,所以他崇拜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當中各種動物,馬當然是蒙古人的朋友,親愛的琴上面安的是馬頭,馬頭琴在草原上流傳了幾百年,現在更是發展到可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引起歐洲國家非常大的震動,包括我們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有200人演奏的馬頭琴節目。

對於馬頭琴,包括蒙古唱調,不僅説蒙古族本身欣賞,我發現很多漢族朋友,文學家哲學家等等都很欣賞很喜歡。

   中國網:越是民族的,就越有特色,越能打動人心。

   巴根:對,特別願意聽。

中國網:我記得有一次是魯豫採訪白岩松的時候,白岩松説到自己在蒙古包裏聽到騰格爾的歌,突然就潸然淚下,我覺得可能是對家鄉的一種情愫吧,我相信巴根老師聽到這個音樂的時候,也會勾起對家鄉很多的回憶。

許教授我知道您是研究外國文學的,那您會不會特別關注北海道的文化特色,比方説他們有沒有這樣特色的音樂或者説他們特色的節日?

許金龍:因為它是一個移民地區,並且漁民比較多,《拉網小調》是他們那兒比較流行一支曲子,大家在國內都能聽得到。

説到節日,因為北海道冬季相對比較長一些,可能到10月份就下雪,到第二年5月份才融化,大家都悶的挺難受的,所以一到冰雪融化以後,每年有那麼幾天,在大街上進行遊行,各地的人,各個階層的人,各個行業的人,全國各地的人都有,組成遊行方陣,表演自己的舞蹈,統一的服裝,就在那裏載歌載舞,體現自己的特色

我們文學所的一位所長和我一起在那裏訪問,我們一起看遊行,看著看著他淚流滿面,我説:“老師您怎麼哭了?”他説“我哭了?”我説:“您看您臉上的淚水。”他一摸他的臉,説:“我怎麼流了這麼多淚啊?”我想那是因為他內心裏有一種震撼式的感動。大家平常有行業的限制,禮節的限制,社會階層的限制,種種限制特別多,在那天遊行時候大家都把這些全部拋掉,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都是發自內心的,我們在唱歌,我們在跳舞,我們在高歌,我們在狂喊,特狂野的叫喚,都是非常整齊劃一的,就在這幾天裏面,人們就可以沒有任何制約的充分體現自己的內心感情,通過這種宣泄,其實也是一種歌唱。

中國網:

以前我們可能有一種誤區,就是説北海道可能最適合去的季節是冬季,泡泡它的溫泉,叫“湯”是吧?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