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1955年中美大使會談:中國大使“武戲文唱”

中國網 | 時間: 2009-01-16  | 文章來源: 中新網

   經過40天之後,為使中美會談不在一個問題上糾纏,更快地進入實質性會談,我國對在押的美國人進行進一步核實和處理,王炳南接到國內指示,于9月10日向約翰遜宣佈,中國有關當局對在華的12名美國人的復查已經結束,他們可以獲准出境。在其他一些具體問題上,由於我方也作了一些適當的讓步,從而使這一階段反反覆復在原地踏步不前的會談有了進展。中美雙方終於在9月10日的會談中達成了一個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承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人願意返回美利堅合眾國者(承認在美利堅合眾國的中國人願意返回中華人民共和國者),享有返回的權利,並宣佈己經採取、且將繼續採取適當措施,使他們能夠儘快行使其返回的權利。”
    
    不難看出,這是在互不承認的情況下,處心積慮搞出來的一份奇怪的聯合公報。在公報中既要體現互不承認,又要體現雙方的一種共同意見,還要體現雙方的聯繫,於是就別出心裁,搞了這麼一個各説各的“傑作”,叫作“協議聲明”。70年代尼克松和周總理達成協定發表的上海公報也仿傚了這種形式。這份協議同時也是1972年上海公報發表前唯一的一份中美之間達成的正式協議。至此,關於遣返僑民問題暫告一個段落。
    
    1955年9月20日會談開始進入第二階段。王炳南堅持討論第二項議題,即台灣問題和周恩來總理與杜勒斯直接會談等實質性問題。美國一開始就採取了敷衍拖延的態度,以致使會談陷入寸步難行的境地。在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前提下,台灣問題確是最困難、最複雜、最不易調和、鬥爭最尖銳的問題,而且又是不能回避的先決問題。為此,雙方爭執不下。王炳南多次採取主動,打破僵局,以使中美會談能夠成為清除台灣地區緊張局勢的途徑,他一再提出合理的建議,但均因美方的阻撓而使會談停滯不前。
    
    會談進行一年了,常常是互相讀一遍發言稿,或是王炳南提出美方侵犯我領空、領海的抗議,交鋒幾句,確定下一次會談日期後即散會。王炳南對會談幾乎不抱任何希望了。但周總理卻在運籌帷幄中促進會談的進展。1956年8月,中國政府單方面宣佈取消不讓美國記者進入中國的禁令,而且向美國15個重要的新聞機構拍發電報,邀請他們派記者來華作為期一個月的訪問。這猶如一聲驚雷,全世界為之一震。特別是美國新聞界和國務院被轟動了。中國的決定無疑是給美國政府出了一道難題,新聞界接到邀請的記者紛紛向美國國務院提出訪華申請。杜勒斯在這種強大壓力下,儘管拖了一年時間,但是到1957年8月還是不得不宣佈,美國將準備准許24個新聞機構派遣記者到中國訪問。
    
    周總理的妙棋也是為了推進中美會談。王炳南在會談中步步採取主動,始終保持高姿態。1956年9月,他提出兩國在平等互惠的條件下准許記者互相採訪的協議草案,遭到拒絕。杜勒斯公然説什麼中國記者只有按照美國現行的移民法取得合法資格才能進入美國。與杜勒斯生硬拒絕相對照,周總理坦蕩博大的胸懷與明智的策略,贏得了國際輿論特別是美國人民的高度讚賞。9月底,王炳南提出解除對中國禁運的協議草案;10月中旬,提出對文化交流、人民往來的協議草案;12月初,提出司法協議草案,均一一被拒絕。面對著王炳南在談判中的主動態勢,美方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文字上做戲,企圖無限期地拖延會談。他們採取的總方針是:拖而不斷。時間在一輪又一輪往復進行的會談中流逝了。到了12月12日第73次的會談中,約翰遜終於表演出了杜勒斯的一個新花招,他宣佈自己將撤出會談,指定他的副手埃德·馬丁接替他的工作。王炳南對這種把大使換成參贊,企圖使會談降級的無理做法,是堅決不能同意的。王炳南表示我們願意談判,並積極爭取成果,但是如果美國不願意,我們也可以中止談判。我們不願意破裂,但我們不怕破裂。美國如果想打仗,我們也可以奉陪。就這樣中美大使級會談便中斷了一年。
    
    “牛皮糖”會談前後一百次
    
    艾森豪威爾執政後,一方面在中東地區製造緊張局勢,另一方面擴大對中國的威脅,派出大批軍艦、飛機,加強在台灣地區活動的第七艦隊,公然對中國進行戰爭挑釁,因而使台灣海峽地區局勢緊張起來。毛澤東為嚴懲蔣介石集團的倡狂活動,打擊美國的囂張氣焰,命令人民解放軍從1958年8月23日起對金門、馬祖等島嶼進行懲罰性的炮擊,炮火十分猛烈。美蔣為了應付局面,拼命在這裡集結兵力。黨中央嚴密注視局勢的發展,考慮對策。1958年8月底的一天,王炳南接到特急電報,當天飛回北京。章漢夫告訴他,黨中央要討論對美國鬥爭問題,毛主席對這問題考慮了很久,有許多新的想法。周總理要他回來一起參加討論。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