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決定出兵朝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對戰爭正義性的信心壓過了對雙方實力對比的悲觀估計,但更是不怕打仗而且是不怕與美國這樣的世界頭號強國打世界大戰的勇氣。
可見,決定出兵朝鮮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對戰爭正義性的信心壓過了對雙方實力對比的悲觀估計,但更是不怕打仗而且是不怕與美國這樣的世界頭號強國打世界大戰的勇氣。
朝鮮戰爭之後,戰爭的勝利雖然使中國的國際威望大大提高,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安全,使人不能輕易否定出戰朝鮮的決策,但是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也使中國領導人認為中國絕不能再歷戰火了。
原本在朝鮮戰爭前,中國就面臨在內戰的廢墟上恢復經濟的迫切任務。作出出兵朝鮮的決策以後,儘管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不進行經濟恢復不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因而確定了“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但是,戰爭對於經濟建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毛澤東在1953年和1954年多次談到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他的結論是:不應該再打大仗,應該長期和平。 這並不是因為毛澤東害怕美國,但至少可以説明他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有所保留。
簡言之,朝鮮戰爭結束後的國際形勢、中美兩國為戰爭付出的實際代價以及因此而對對方實力、意志力的了解,使雙方在戰爭結束以後都不願意再捲入一場戰爭。但是,中美之間還有許多爭端沒有得到解決,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雙方的政策衝突日益凸現。在經歷了朝鮮戰爭的較量之後,既然中美兩國不願再戰,就不得不用戰爭以外的方式處理爭端。事實上,雙方都選擇了用非戰非和的方式面對對方的策略。
(原載于《當代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 作者盧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