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要友好的,不能老這麼吵下去嘛!”
邊界問題並非只是簡單的領土得失,往往要結合宏觀的國家間關係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看清楚。從這個意義上講,邊界問題的産生固然有其歷史原因,但它最終表現為一個政治問題。邊界問題的激化往往能凸現國家關係的惡化;相應地,其解決不但要依靠國家關係的改善,更需要各方的妥協。
1970年代末,中國國內建設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外交也同時面臨新的契機。鄧小平1982年會見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提到周邊安全對中國整個改革進程的重要性,他説:“一打仗,(改革開放)這個計劃就要吹了。”儘快解決邊界問題成為中國發展一個客觀的需要。
1981年12月,中印兩國重新恢復邊界談判。不過,中印邊界問題真正出現曙光還是在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之後。正是在這次訪問中,中印雙方領導人決定“從兩國關係大局的政治角度出發”,最終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隨即任命“特別代表”,從2003年10月到2004年11月的一年中,連續舉行了四輪會晤。單從會晤的密集程度上,我們就不難理解印度外交秘書西巴爾話中的意味:“(中印兩國)正著眼于從長遠角度和戰略高度解決邊界問題。”
瓦傑帕伊1979年以外長身份訪華時就曾提議任命“特別代表”解決邊界問題。他這一提議在24年之後終於成為了現實。更為巧合的是,印度第一位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米什拉在中印關係最冰冷的1970年恰恰是駐華臨時代辦。那一年,毛澤東主席對他説:“我們總要友好的,不能老這樣吵下去嘛。”
如今的中印邊界仍然在談判之中。不過,去年8月15日印度國慶和10月1日中國國慶,遠在青藏高原雪線上的中印邊防哨所互訪,互祝國慶快樂。從槍來炮往到緊張對峙再到友好互訪,堅冰顯然正在消融。
中蘇邊界問題的解凍始於稍後的1986年。早已拋棄意識形態成見的兩國本著“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理性態度將中蘇重新拉回到談判桌前。鄧小平重申了周恩來總理20年前確定的談判方針:“考慮到歷史和現實的情況,我們仍然願意以現有條約為基礎,合理解決邊界問題。”中蘇邊界談判,在中斷10年之後於1987年再次恢復。僅僅兩年半時間,中蘇就達成東段邊界走向的協議。相比從前,這個速度可謂驚人。
蘇聯最終沒能同中國就西段邊界達成最後協議。不過,在蘇聯解體後,繼承前蘇聯西北邊界遺産的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四國依然延續了同中國友好協商的勢頭。在中國與這四國軍事互信機制蔚然成型,經貿合作不斷增強的情形下,邊界協議也水到渠成。到1999年8月,除中塔兩國在帕米爾地區尚有小部分存在爭議外,中國西北邊界也全部劃定。
去年10月14日,中俄雙方簽署的《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解決了中俄邊界上最後的懸疑——黑瞎子島和阿巴該圖洲渚。自此,中俄邊界全部劃定。
相比較而言,中越邊界談判直到1993年8月才得以重開。在人類進入千禧年的倒數第二天,中越雙方完成了16輪談判,最終簽訂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在所有雙方有爭議的227平方公里土地中,113平方公里劃歸越南,114平方公里劃歸中國。2001年12月27日,中越陸地邊界的第一塊界碑在越南芒街立下。總共1533對界碑目前已經樹立了一半以上。
曾有人把中越1350公里陸地邊界比作是一條“巨大的等待縫合的傷口”。其實中印、中蘇(俄)邊界又何嘗不是呢?如今,這幾道巨大的傷口終於快被縫合了。
陸地邊界“收官”,海洋邊界“序盤”
截至目前,中國的陸地邊界除了中印、中不、中塔邊界各存一段爭議區,中朝之間尚存幾個小島的爭議之外,陸地邊界已大體確定。
與此同時,海洋邊界問題也被納入中國視野。中國海洋邊界同1949年時陸地邊界的情況類似,隔海相望的8個國家幾乎都與中國在海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在南海一些島嶼及專屬經濟區上向中國提出主權要求;而中日關於釣魚島歸屬、中日朝韓關於專屬經濟區的劃分也存在爭議。在中國自己測定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中,與鄰國存在爭議的面積大約有150萬平方公里。
更重要的是,與絕大部分的陸地邊界問題都是雙邊問題不同,中國面臨的海洋邊界問題增加了一層多邊外交的背景,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解決的複雜性。
2000年12月25日,中越兩國代表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越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協定》,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中越兩國在北部灣海域的專屬經濟區的分界線,。這條“S”形分界線成為中國第一條海上邊界,從而拉開了中國與鄰國海上邊界談判的序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份協定只對海域加以劃分,並沒有涉及相關島嶼的主權歸屬。傳統上,在中國與鄰國的海洋邊界紛爭中,島嶼的主權歸屬往往和專屬經濟區的劃分糾結在一起,使海洋劃界問題更加複雜。而這份協議將島嶼置於海界劃分的“零效力”地位。
雖然南海爭端一時半會還難以解決,但至少中國與東盟在2002年達成了《南海各方行動宣言》,初步確立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營造了相對緩和的氣氛。相比于南海,中日關於東海專屬經濟區劃界的談判則異常艱難。在當前情勢下,惟一可以確定的是,要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尤其是要達成一個雙方民眾都能接受的協議,雙方政府都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50年來,中國經歷了兩次陸地邊界的劃界高潮,也經受了整整30年的邊界軍事衝突的洗煉。事實證明,靈活務實的、互諒互讓的和平談判才真正能夠解決邊界的紛爭,基於現實的、雙贏的邊界協定才能最大程度上維護國家利益。(郭力)
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3段。西段約600公里,中段約450公里,東段約650公里。1962年兩國因邊界爭端爆發了一場邊界戰爭。30餘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印邊界官員級談判已舉行了15輪,專家小組會議召開12次。但兩國政府從未放棄努力,2003年6月瓦傑帕伊總理成功訪華,第1次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也於今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新德里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