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展望“十二五”:區域發展與城鎮化
活動描述
- 時間:2011年2月24日14:00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簡介:《“十二五”規劃建議》第五部分小標題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如何正確理解這一建議的內容,區域協調發展與城鎮化有何關係?我們請學者魏後凱先生來進行解讀。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建議》當中,明確提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這樣的決策。今天我們就榮幸地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魏後凱先生來為我們大家做出深入的分析。首先歡迎您來到中國網。
2011-01-28 13:34:33
- 魏後凱:
大家好!
2011-01-28 13:34:43
- 中國網:
我們注意到,這次《建議》當中把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建設兩者合併在一起,一起提出來。中央是出於一種怎樣的考慮?這又將為我們帶來怎樣的變化?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呢?
2011-01-28 13:35:00
- 魏後凱:
實際上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兩個問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首先,我們可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區域協調發展或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實際包含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在裏面。從我們國家目前的情況來看,現在國內城鄉區域差距都是很大的,可以説中國是世界上城鄉區域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從區域差異來看,這些年來,在我們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援下,區域相對差異,尤其是東西差異呈現了一種縮小的態勢,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種區域差異,尤其是東西差異,這種相對差異還是很大的,而且絕對差異還在不斷地擴大。
2011-01-28 13:35:09
- 中國網:
您能給大家舉個事例來説明這個問題嗎?到底差距有多大?
2011-01-28 13:35:18
- 魏後凱:
我們分為四個板塊來看,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2009年我們西部地區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只有2000多美元,東部地區已經5000多美元了,深圳超過了1.3萬美元,上海、北京已經超過1萬美元,我們整個西部地區每人平均生産總值只有東部地區的45%左右,西部地區城鎮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東部地區的67%左右。我們西部地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東部地區的53%左右,這個差距就很大。這是大的板塊。從省區來看,我們收入最低的貴州和上海差距就相差十多倍,從一個縣、一個鄉鎮來看差距就更大了,就是説我們的絕對差異很大,而且這種絕對差距還在不斷地擴大。
2011-01-28 13:35:31
- 魏後凱:
第二,從城鄉差異來看,到目前為止,城鄉差異還在不斷地擴大。
1,2009年,我們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3.33:1。實際上這兩個指標還不完全可比,因為城市是可支配收入,農民居民是純收入,還不完全可比。假如我們考慮到可比性因素的話,這種城鄉收入差距至少是4—6倍。而且這種城鄉收入差異在2009年還在擴大,2009年城鄉收入比相對2004年又擴大了3.7%,城鄉收入差距,2009年是3.33:1,1985年是1.86,1997年是2.48,這麼些年我們的城鄉差距在不斷擴大,目前還在擴大。這是我們剛才講的第一個方面,區域協調發展實際上包括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也包括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
2011-01-28 13:35:39
- 魏後凱:
2、推進城鎮化可以説是實現我們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要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要推進城鎮化,比如説縮小城鄉差異。我們要提高農民的收入,要解決“三農”的問題,要縮小城鄉差距,我認為一個根本的前提條件,你就要減少農民,脫離農業的農民不斷進入到城市裏來,也就是説要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減少農民是我們縮小城鄉差距,解決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前提條件。
2011-01-28 13:35:50
- 魏後凱:
第三,地區差異來看,前些年,我們東中西部的差異在擴大,現在中西部城鎮化水準很低,只有30%多一點,東部地區已經超過了50%,接近60%,相差將近20個百分點。所以未來要加快推進中西部的城鎮化,縮小這種城鎮化的差距。
2011-01-28 13:35:58
- 中國網:
其實我們現在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也正是為了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這也是我們為維護區域經濟發展而做出的一個重要決策。現在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兩者共同發展起來,可以給我們老百姓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2011-01-28 13:36:06
- 魏後凱: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實現城市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不可避免的,對我們改進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011-01-28 13:36:15
- 中國網:
您給我們大傢具體介紹一下,當一個農民進到城裏,生活會得到哪些改變,生活會獲得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呢?
2011-01-28 13:36:26
- 魏後凱: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進入到城市裏以後,你在城市裏工作,收入水準、生活水準就有較大幅度的調整,因為他從事的行業不一樣。第二,他進入城市以後,在城市裏相對公共服務設施是比較好的,他的生活品質,享受的公共服務、福利也有非常大的提高,相對的以後的福利水準也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改善。應該説城市化對改善民生,對老百姓的生活水準、享受的福利應該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2011-01-28 13:36:36
- 中國網:
在享受更高工資待遇方面,同時我們還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比較完善的社會提供的基礎設施?
2011-01-28 13:36:44
- 魏後凱:
應該可以這麼説,因為到了城市以後,大家集聚在一起,各種文化娛樂設施、生活消費設施集中在一起,相互集聚又能帶來一種消費需求,對滿足消費需求能有大幅度的改善。
2011-01-28 13:36:54
- 中國網:
同時也擴大了內需?
2011-01-28 13:37:03
- 魏後凱:
應該説城鎮化是我們擴大內需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2011-01-28 13:37:13
- 中國網:
我們一直也把區域協調發展擺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説西部大開發建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西部崛起、加快中部的率先發展等等,同時還要發展經濟開發區,尤其是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等,經濟區域的劃分打破了傳統的34個省份的行政區域的劃分方式,進行這種區域劃分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哪些因素?遵循哪些規律呢?
2011-01-28 13:37:29
- 魏後凱:
一般來説我們把區域劃分標準分為行政區域、經濟區域、自然區域。但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進行區域規劃的時候,所採取的地域單元可以依託這三種類型區域,既可以以經濟區域作為對象,也可以以行政區域作為對象,還可以以自然區域作為對象。所以,在我們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建議》裏,談到了很多區域,我們把它理解為一種規劃的區域。我們把這種規劃的區域梳理一下,它可以分為不同的層面,不同的層次,最高層面就是“四大板塊”: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也就是説對接我們國家區域發展的四個整體戰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沿海率先發展,四個戰略構築成我們國家四個區域發展的整體戰略。
2011-01-28 13:37:38
- 魏後凱:
四個大的板塊是國家戰略規劃的層面,這是一個最高層次。除了這四個大的板塊以外,中央的《“十二五”規劃建議》裏也提到了別的區域,比如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邊境地區,就是過去我們講的“老少邊窮”地區。這些區域實際也是一種類型區域,這些地區面臨著很多問題,需要國家給予支援,給予援助,給予扶持,是這麼一種類型的區域。
2011-01-28 13:38:00
- 魏後凱:
還有一種類型區域是“四個主體功能區域”,它也是一種類似區域。當然,主體功能區域要規範空間開放的程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等。第二個層次是類型的區域。第三種區域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改革、開放方面的實驗區,比如説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等,以及我們後來搞的八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等等。這是改革開放的實驗區,對他們實行一些特殊的政策。
2011-01-28 13:38:03
- 中國網:
根據經濟戰略規劃分佈不同的區域劃分,這些區域可以存在重疊、交替的分佈,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經濟的共同發展,是這樣的一種目的嗎?
2011-01-28 13:38:11
- 魏後凱:
應該可以這麼説,每一種類型有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層面,針對不同的問題展開。任何戰略、任何政策要實施,都必須要有一個地域單元,不可能採取一種戰略。以我們的看法,未來區域發展在戰略和政策層面,我們當初提出“4+2”,“4”就是四個大的板塊: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沿海率先發展,這四個是戰略規劃的層面,從中央戰略的層面我們跟它對每一個地區在國家戰略功能的定位、它未來發展的導向,我們對它有一個全局性的考慮,有一個統一的規劃。“2”是兩種類型區域,第一種是主體功能區域,現在國家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已經批了。主體功能區是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區域,通過這四類區域,可以明確我們中國的國土哪些地區可以開發,哪些地區不能開發,哪些地區要限制開發,這樣建立一個高效的、和諧的國土開發的區域。不能説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到處都亂開發,肯定不行。有些地區不適宜開發,有些地區不能開發,有些是重點開發,有的地區是延緩開發,這是規劃空間開發的佈局。
2011-01-28 13:38:19
- 魏後凱:
第二種類型我們把它叫做關鍵問題區域,衰退的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的資源性城市和其他一些地區,比如糧食的主産區,對這些問題區域,我覺得中央政府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植和支援,促進它們加快發展。
2011-01-28 13:38:28
- 中國網:
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給予政策的優先考慮?
2011-01-28 13:38:37
- 魏後凱:
對這些關鍵區域,首先要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通過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來刺激它們的發展。第二,要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比如財稅政策,稅收是不是給予優惠,投資的政策、擴大能夠掌控的投資項目,是不是要對他們進行傾斜,産業的政策、土地的政策以及生態環境的政策、人口的政策等,應該是相對完善的政策體系。在這方面我們做得比較好的是中國的扶貧政策,中國的扶貧政策是做得比較好的,在世界上也可以説是相對比較成功的典範。過去1978年的時候我們有2.5億貧困人口,現在只有幾千萬貧困人口,下降幅度很大,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
2011-01-28 13:38:45
- 中國網:
不同經濟區域的發展,我們如何協調它們之間的關係,它和我們之前所説的傳統意義上的34個省市行政區域的劃分,它們之間的發展如何達到平衡?
2011-01-28 13:38:54
- 魏後凱:
我認為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不同層面的問題,一般我們説經濟區域,國家進行規劃或政策産出的區域要和行政區劃協調起來,要作為行政區劃的基礎和依據。如果我們完全脫離行政區劃的話,實施起來就困難,因為我們的政權、政府行政區劃是根據省市縣鄉建立起來的,如果不依託它,政策操作難度就會很大。
2011-01-28 13:39:05
- 中國網:
沒有載體?
2011-01-28 13:39:15
- 魏後凱:
是的,西部大開發是西部12個省市,考慮了省級單位這一層,但也有適當的變化,進行這樣的行政區劃。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是以縣為單位劃分,所以我們認為是可以協調起來的。政策的制定,區域規劃制定的時候要考慮行政單位的完整性。你要考慮到哪一級,要考慮到鄉一級是最好的,但操作難度很大。
2011-01-28 13:39:29
- 中國網:
越具體、越考慮細節難度就越大?
2011-01-28 13:39:42
- 魏後凱:
是的。
2011-01-28 13:39:51
- 中國網:
“十二五”再次強調了主體功能區的戰略定位,“十一五”就明確了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這四種開發區究竟差異體現在哪兒?會給國家經濟戰略部署帶來怎樣的側重呢?
2011-01-28 13:40:06
- 魏後凱:
應該説我們的主體功能區是我們中國政府的一個理論創新,事實上主體功能區的規劃也是吸收了國外空間規劃的思想,現在國務院已經批了。我們主要是根據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這三個標準,把全國劃分為四種類型的主體功能區域,這樣明確每一種類型的主體功能區域在全國的戰略定位,它的産業發展的導向等等,這樣來合理地規劃。我覺得這種思路應該是正確的。現在對我們來説,難點就是實施的問題。
2011-01-28 13:40:17
- 魏後凱:
我們覺得主體功能區的建設是區劃、規劃以及政策,最後還有考核,四位一體。現在我們區劃做起來了,規劃也重視起來了,後面還有兩個就是政策和考核的問題。現在要明確哪一個地區要重點開發,哪一個地區要優先開發,哪一個地區要禁止開發,如果沒有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配套,沒有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跟不上,沒有一個好的考核制度,我認為主體功能區劃的目標實現是句空話。過去我們的考核只強調GDP,GDP崇拜,哪個地方增長比較快,GDP增長比較大就升值比較快。現在的思路不是這樣的,現在的開發主要功能就是保護好生態,人類和自然的遺産,即使開發也是有限度的開發,有一個定義叫“大規模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開發”,你的政策得跟上,考核得跟上。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難點。
2011-01-28 13:40:29
- 中國網:
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政策,用不同的考核辦法來檢驗這個地區的發展成果。
2011-01-28 13:40:34
- 魏後凱:
是的,就是差別化的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考核辦法。第二個難點,中西部很多地區劃為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開發就是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活動,現在很多地區富裕起來都是靠工業化和城鎮化,現在我們對這些地區限制它開發的許可權,不讓它開發,實際上就剝奪了這些地區開發的權力,我想不能剝奪這些地區富裕的權力,不能剝奪它發展繁榮的權力,這裡就提出了新的發展觀念和新的發展模式,這些地區可以不開發,但要富裕和繁榮。
2011-01-28 13:40:49
- 中國網:
這就需要找到一個更合適的出路?
2011-01-28 13:40:57
- 魏後凱:
怎樣解決這個出路?不能開發,又要富裕,又要繁榮和發展,老百姓的收入又要很高,這是未來要解決的一個很大難題。
2011-01-28 13:41:30
- 中國網:
前些時期正在進行的“林改”,很多地區處於山區、林區,如果不讓他們砍樹呢?他們怎麼發展致富呢?他們可以發展多層次的立體林業,比如地上養殖,林下種植等等。
2011-01-28 13:41:45
- 魏後凱:
這是比較好的多樣化發展,可以發展生態産業,與此相關的,比如林業和旅遊等其他高附加價值的産業。第二,中央的政策轉移支付。第三,是不是可以探討區域補償的問題,因為他去搞生態,也是做出了犧牲,不開發也是做出了一些犧牲,其他地區是不是應該給他一定的補償,這是可以探討的。我認為應該多方面地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2011-01-28 13:41:57
- 中國網:
也有專家預測,未來十年中國社會的發展將會呈現出以城市群為核心的多極化發展,比如説我們現在常説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首都商業圈等。現在城市群這塊,在經濟發展之後如何起到帶頭作用,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如何與我們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呢?
2011-01-28 13:42:06
- 魏後凱: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未來發展的空間結構肯定會出現以城市群為核心的多極化發展趨勢,就是説未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不是單純追上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些少數的(地區),除了它們之外可能其他城市群也會崛起,這樣構築多極發展。
2011-01-28 13:42:16
- 中國網:
以點帶面的格局?
2011-01-28 13:42:24
- 魏後凱:
是這樣的格局。怎樣城鄉互動,帶動城鎮化發展,我認為根本點應該以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為龍頭,發揮它的輻射帶動作用,這樣構築一個大中小城市的互相發展。因為城市群裏有大城市,也有中等城市,也有小城市,大中小城市要協調發展。第二,在這個城市群裏,城鄉一體還要互相融合。通過這兩個方面,我們可以走出一條城市群的共用融合型的發展道路,這是很重要的。最近我們到山東萊蕪去調研他們統籌城鄉發展,我們到了那兒以後把它歸納為共用融合型的發展道路。我把它歸納為24個字 :“規劃先行、整體推進、民生為本、共建共用、城鄉互動、融合發展”。我想通過這個典型的調查,未來我們的發展必須走共用融合型的發展道路,要共用,還要融合,包括城鄉的融合,産業之間的融合,還要農民工融合到城市裏的人群。過去很多城市群共建不共用,這些城市群大規模集聚産業的時候不集聚人口,大量農民工到東部打工,為他們的城市化、工業化做出了貢獻。但這些農民工沒有融入到城市裏去,過了多少年以後,他們還要卷著鋪蓋回到中西部地區,這是典型的共建沒有共用。
2011-01-28 13:42:32
- 中國網:
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沒有享受到應得的回報。
2011-01-28 13:42:41
- 魏後凱:
沒有更多的共用和分享改革開放、工業化、城市化的成果。我們認為未來必須要改變這種情況,雖然我們講未來怎麼來實現這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啊,同時城鄉要一體、互動、融合、共用,這是很重要的。
2011-01-28 13:42:51
- 中國網:
我們現在不能光追逐大城市的發展預期,而不管農村的發展狀況,我們把注意力應該放在二級城鎮、三級城鎮的發展,以大城市的經濟發展優勢為依託,來帶動它們實現共同全面的發展才是我們長遠發展的根本之路?
2011-01-28 13:43:05
- 魏後凱:
我覺得應該一體化,協調發展,它們之間有分工,有的城市很強大,但周邊城市很落後,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肯定不行。中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要搞好分工,要互動,一體化,加強這種互動。北京的中心區是走六個字“高端化、服務化”,發展一些高端産業,尤其是高端的服務業,把一般的産業甩到周邊去,給周邊的城市一定的發展空間,但周邊的小城市、小城鎮應該走專業化、特色化的道路,實際上它們之間是應該有分工的。
2011-01-28 13:43:16
- 中國網:
也有一些專家説,城鎮化建設會是“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您怎樣看待這樣的觀點?
2011-01-28 13:43:25
- 魏後凱:
我是同意這樣的觀點的。應該説未來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一個很重要的動力就是依靠城鎮化。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看,一是城鎮化是拉動投資的一個重要方面,推進城鎮化,大量房地産建設都是投資的拉動,現在我們經濟增長很大的一塊就是靠投資。二是它能夠刺激消費的需求,城市一個人的消費要遠遠高於農村地區,也是我們擴大內需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説擴大城鎮化,不擴大消費怎麼擴大內需。
2011-01-28 13:43:33
- 中國網:
農村人口收入比城市人口收入少很多,消費也比城市居民少很多,我們可以先讓農民富裕起來,再刺激他們找到高消費的途徑和方法。
2011-01-28 13:44:02
- 魏後凱:
跟收入水準有關係,與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都有聯繫,城鎮化肯定會刺激消費需求的提升。第三,它能推動我們經濟結構的升級。想想我們的風能産業,好一點的産業都向鄉村集聚,城市本身隨著經濟發展也在不斷轉型,城鎮化推進也根據經濟結構升級過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第四,它能提高效率,包括工作的效率,城鎮化以後,效率會提高。第五,它會刺激創新,我們看國內外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大部分創新更多集中在城市,城市本身也是一種創新的地區,技術先進的地區,大家集聚在一起更容易創新。從這五個方面來看,投資、消費需求、結構升級、創新、效率來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城市化是我們啟動下一輪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2011-01-28 13:44:28
- 中國網:
我們也期待中國城鎮化進程隨之加快,一直以來我們如何衡量城鎮化的比例,就是通過城鎮化率來衡量,去年發佈的《中小城市綠皮書》當中也指出,中國的城鎮化率到2015年將會達到52%,到2030年將會達到65%,如果跟大家説這樣一個數字,可能大家並沒有多少概念,我不知道現在中國城鎮化的程度大概在百分之多少?
2011-01-28 13:44:38
- 魏後凱:
200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是46.6%。去年《城市發展報告》、《城市藍皮書》中也做了預測,到201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是52%,203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是65%,這是我們的一個預測。但這個預測我們有幾點需要説明:
第一,我們很多部門,學術界有一個誤區,都認為我們中國城市化處於加速的階段,加速的時期,甚至有人比喻為“高潮期”,我們是持不同的觀點。因為從世界經驗來看,城市化率在30%—70%是一個快速推進的時期,但30%—70%中間的50%是個轉捩點,30%—50%是個加速推進的時間,50%—70%雖然速度還比較快,但是減速的。前一個階段是加速,後一個階段是減速。所以,我們認為,未來“十二五”以後,中國城市化速度雖然還是比較快地推進,但速度可能會由過去的加速轉變為減速。“九五”時期我們城鎮化平均每年提高1.45%,“十五”的時候每年平均提高1.35%。但“十一五”的前四年,我們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9%,我們預計,在“十二五”時期,甚至更長一點,中國城鎮化速度會減速,我們不可能每年再提高01.35%—1.45%,每年提高0.8%—1%還是很快的。所以它是趨於減速的,但還是比較穩定。但各個地區的態勢不一樣,沿海地區肯定是減速,因為它的城鎮化已經是55%、56%,接近60%;中西部地區“十二五”時期還是加速的,因為它是有差異化的。雖然我們覺得這種意義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對我們中國經濟生活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到2015年,我們城市化率到了52%,就意味著我們有52%的人,將近7億人住在城市裏,我們城市人超過農村人。到2030年我們將近可能有近9億人口住在城市裏。
2011-01-28 13:44:48
- 中國網:
那時候可以説中國的農民只有4億,城市人就有9億。
2011-01-28 13:45:01
- 魏後凱:
這是一個預測,大體是這樣的概率。所以我覺得在我們的經濟發展格局中,包括消費格局等,很多都會有很巨大的變化。很多國外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是不是進入城市的時代?我認為還不好説,現在實際上城市和農村各佔一半,往後走城市的力量會越來越強,最終會進入城市發展的新時代。
2011-01-28 13:45:25
- 中國網:
到2015年的時候城鎮化率可以達到52%,達到52%以後,大家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實質改革,農民變成市民之後,對我們城鎮化的結構調整會是怎樣的?
2011-01-28 13:46:13
- 魏後凱:
達到這個目標之後對我們國家的消費結構、經濟形態等很多方面都會産生很重要的影響。
2011-01-28 13:46:27
- 中國網:
您給我們大家描繪一下,到那個時期會有怎樣的變化?2015年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城鎮化率達到52%,那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狀況;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65%的時候,我們與2015年相比又會有哪些質的飛躍?
2011-01-28 13:46:36
- 魏後凱:
城市化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一個表現,城市化以後,生活品質、生活水準都在不斷地提高,隨著水準的提高,社會的結構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未來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多,二、三産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現在的産品更多是城市居民提供服務,所以這些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2011-01-28 13:46:45
- 中國網:
如果我們要達到52%或65%,我們當前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達到這樣的目標?
2011-01-28 13:47:03
- 魏後凱:
我覺得城市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要推進城市化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要加快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的轉型,要提高城市化的品質。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城市化與城市發展的轉型。目前中國處於城市發展與城市化雙重轉型的新階段,雙重轉型首先是城市化,它要轉型,城市發展它還要轉型,雙重轉型。
2011-01-28 13:47:10
- 中國網:
各自會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呢?
2011-01-28 13:47:20
- 魏後凱:
比如從城市化轉型來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第一,中國城市化由於它越過了50%的轉捩點,所以城鎮化的速度會由過去的加速轉變為減速,我們還處於快速推進的時期,當速度放慢了,由加速轉變為減速。
第二,過去我們很多地方都強調城市化的速度,每個地區都是這樣的,恨不得三、五年就大變樣。未來我們要從這種速度型向品質型轉變,未來我們可能更多注重的是城鎮化的品質,而不是單純追求城鎮化的速度,每年提高幾個百分點,每年提高1.5%、2%,但城鎮化的品質很低。那這樣的城鎮化就是不完全的城鎮化。
2011-01-28 13:47:30
- 魏後凱:
第三,我們的城鎮化被有的學者説成“不完全的城鎮化”、“虛假的城鎮化”。有很多農民工進入到城市,我們統計的時候也把他們統計到城市人口,但在住房、醫療、保險和小孩上學不能同等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城市化發展品質很低,沒有完全融入到城市裏,所以我們認為這種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城鎮化。我們未來要解決這些問題,由不完全的城鎮化轉變為完全的城鎮化。
2011-01-28 13:47:41
- 魏後凱:
第四,國家過去的城鎮化是一種粗放的城鎮化,要由粗放的城鎮化走向可持續的城鎮化,所以城鎮化要轉型。城市的發展我覺得也要轉型,我們剛好寫一篇《中國城市發展轉型戰略》的文章,我的核心觀點是,我們過去的城鎮化是一種典型的粗放型城鎮化。城市增量速度很快,但這種高增長是依靠高消耗、高排放,土地的高擴張、低效率來支撐的。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我認為它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們認為未來應該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諧有序的新型的科學發展模式轉變。城市發展的模式要轉變,要提高城市發展的品質。所以,未來我們是雙重轉型,城市化和城市發展雙重轉型的新階段。
2011-01-28 13:47:50
- 中國網:
由原來那種粗放型轉為現在的集約型。城市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也確實為農民朋友提供了更多的消費渠道,為他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就在剛剛結束的上海世博會上,我們也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確,包括城裏人在內,大家都在憧憬著未來一種美好的城市化生活。比如説我們一直期待的沒有就業的壓力,沒有上學的壓力,沒有買房的壓力,開車出去之後看到的是一馬平川的道路,而不是現在這樣擁堵的交通,呼吸的空氣也是不受污染的空氣,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但在城市化過程當中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城市病”,就是剛才所舉的例子,您認為我們如何解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2011-01-28 13:47:59
- 魏後凱:
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加強規劃建設,加強城市化的管理,提高城市化的品質,促進城市化的健康發展,我覺得這點是很重要的。
第一,你要進行科學的規劃,一個城市規模做多大,往哪方面發展,應該考慮城市的承載能力,它有多大的承載能力,你往哪方面發展,突出城市的特色,我覺得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不能説這個地方土地資源很有限,你非得搞一千萬、兩千萬,肯定不行,你得考慮你的承載能力,突出你的特色。我們認為,要把這些特色融入到我們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建築設計中。所以,首先應該科學地規劃,科學地建設。
2011-01-28 13:48:13
- 魏後凱:
第二,要差別化管理,對大中小城市,對不同地區的城市要實行差別化管理,要因地制宜,要根據它本身的情況進行管理,是不一樣的。前面我們也講了大中小城市産業發展的導向,不同地區可能也是不一樣的,要實行差別化管理,不能一刀切。
第三,要真正強調“以農為本”。我們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市化,所以城市化中人的問題很重要,以人為本。從統計上看,如果把上億農民工都算作城鎮人口,但未來這些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如何使他和諧地融入到城市裏去,這是很大的問題。假如我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説中國的城鎮化就是一種不完全的城鎮化,就是一種有缺陷的城鎮化。
2011-01-28 13:48:24
- 中國網:
這也涉及到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戶口的問題,如果他們不能解決城市的戶口,上學、醫療、就業、保險等問題都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
2011-01-28 13:48:33
- 魏後凱:
戶口是一個方面,現在的制度問題都得有一個要改變,要進行重新思考,要進行改革,要進行創新的過程。我們認為,不能再實行過去那種對一部分人,尤其對從農村來的人採取歧視的做法,這是不對的,也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住房也是這樣的,過去的買房、保障性住房、子女上學、醫療等等,這就是差別化的。
2011-01-28 13:48:42
- 中國網:
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努力使他們享有和城市人一樣的公平待遇呢?
2011-01-28 13:48:56
- 魏後凱:
我認為要一步步來,因為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積累的問題。有些地方現在做出很好的探索,比如小孩上學問題完全可以解決,讓小孩上學可以一視同仁。再有就是社會保障,這必須得完全一致,現在也在往這方面推。第三,影響農民到城市中的因素,還有一個就是社會保障性住房,我認為這塊應該把農民工、外來人口涵蓋進來。當然,政策上有一些障礙,比如説社會保障是各個省、各個城市之間不接軌,走到另外一個地區,不能轉移過去,因為還沒有全國統一的體系。國家的補貼,過去是補貼到戶口的所在地,而不是補貼到你居住的地方。居住地也有意見,説你把錢補貼給我們,我們就願意來解決這個事情,很多的政策怎麼樣完善也是需要考慮的。
2011-01-28 13:49:04
- 中國網:
現在很多農民朋友希望自己有資格申請到廉租房,您認為他們的想法實施起來究竟有多大的難度呢?
2011-01-28 13:49:14
- 魏後凱:
隨著經濟的發展,應該把耕作人口的保障性住房考慮進來,一個城市應該是開放性的,我們也是外來的,所以它應該有很大的包容性,是開放的。所以,我們覺得城市的保障性住房應該把它們納入進來。當然,由於我們在具體操作上,各個地方的財力不一樣,可以一步步來,分步推進是可以的,但必須要把他們涵蓋進來。
2011-01-28 13:49:23
- 中國網:
説到住房問題,不光是農民朋友擔心房子的問題,就連城市居民對房子的問題也依然十分得關注,並且壓力非常大。儘管我們去年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國十條”等等,但房價依然居高不下,您認為現在高房價問題、特殊人群住房問題上,哪些政策必須要考慮進來的?哪些是必須要優先解決的?
2011-01-28 13:49:33
- 魏後凱:
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要特別優先重視的一點就是要大力建設保障性住房,只有依靠我們的政府,而且我們政府也有能力,有條件建好它,通過這種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來保障我們的“居者有其屋”的政策,讓每個人都有地方住,同時對市場房價起到一定的抑製作用。
2011-01-28 13:49:45
- 中國網:
您認為現在的“十二五”規劃和之前的房地産政策方面相比較之下會有哪些亮點?
2011-01-28 13:49:53
- 魏後凱:
我比較了一下,跟以前一個重要的差別,這次我們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比較重視的是“要發展公共租賃住房”,通過發展公共租賃住房來增加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供應。過去保障性住房建設更多的是經濟適用房和其他一些,建完以後以比較低的價格賣給中低收入者。但從國外的情況看,更多的是一種廉租房,只租不賣。所以,我們想政府的財力是有限的,你想要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設,但是不斷建房,以很低的價格賣給老百姓之後,永遠解決不了住房的問題。因為你這樣以後,等他沒錢,建好房子以低的價格賣給他,等他拿到這個房子,他可能已經不屬於中低收入者,他又把這個房子帶走了,新的一批低收入者又要給他建,永遠建不完,所以我們認為要租不要建。“居者有其屋”不是人人擁有房子的産權,而是有房住。
2011-01-28 13:50:09
- 中國網:
我們中國政府實際提供給農民朋友的是一種保障而不是一種長期的依靠?
2011-01-28 13:50:20
- 魏後凱:
應該説是給他一個最低的保障,讓他有地方可住。但一個人的收入是變化的,我現在沒錢,不等於我未來沒有錢,説不定過了兩年以後,我通過各種途徑收入上來了,它是有變化的。有一次我在英國考察過這個事情,政府每年要考核廉租房幾次,因為收入在不斷變化,超出這個範圍以後就得搬出去。當然我們講的這種保障性住房也有不同的層次,所以我們覺得未來應該加強公共租賃住房(廉租房)的力度,要把這個比重不斷地提高,賣出去的那部分比重要降低。
2011-01-28 13:50:29
- 中國網:
感謝您今天對我們在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發展方面做出了深入分析,也感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2011-01-28 13:50:39
- 魏後凱:
再見!
2011-01-28 13:50:47
- 中國網:
(責編:韓琳;主持:齊凱;圖片:趙娜;導播:周珊珊;攝像:李異濤/李哲)
2011-01-28 13:50:48
圖片內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訪談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視頻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1-01-29-shierwu.wmv
相關新聞:
- 展望“十二五”:科學戰略規劃凸顯中國發展特色
- 展望“十二五”:加強社會建設
- 展望"十二五":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 展望十二五:新能源帶來新市場
-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金融業脫胎換骨 強國惠民
- 人社部部長展望十二五:保障和改善民生責無旁貸
-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人口計生 保民生 促發展
- 海歸學者展望"十二五":資訊技術提升中國工業化
- 楊潔篪展望“十二五”:對中國外交充滿信心
- 2011全國旅遊工作會議:總結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 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提出"十二五"四大目標八項任務
圖片大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 趙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 趙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 趙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 趙娜
訪談現場
中國網 趙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 趙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 趙娜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魏後凱
中國網 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