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雲:特區改革突破點

    嘉賓: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張可雲
    時間:2010年8月26日 10:00
    簡介:作為我國的改革試驗田,經濟特區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區精神、特區經驗、特區速度、特區效應一度震驚世界。在嶄新的國家戰略新格局中,經濟特區如何在第二個30年繼續擔負起試驗田和探路者使命?改革突破點應該在哪?借著紀唸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的契機,我們特地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的張可雲主任為大家解讀。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張可雲:特區改革突破點

活動描述

  • 嘉賓: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張可雲教授時間:2010年8月26日 10:00 簡介:作為我國的改革試驗田,經濟特區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區精神、特區經驗、特區速度、特區效應一度震驚世界。在嶄新的國家戰略新格局中,經濟特區如何在第二個30年繼續擔負起試驗田和探路者使命?改革突破點應該在哪?借著紀唸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的契機,我們特地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可雲教授為大家進行解讀。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節目。作為我國改革開放試驗田,經濟特區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區精神、特區經驗、特區速度、特區效應一度震驚世界。在嶄新的國家戰略新格局中,經濟特區如何在第二個三十年繼續擔負起試驗田和探路者的使命?改革突破點應該在哪?借著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的契機,我們特地邀請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可雲教授為大家解讀。

    2010-08-24 20:48:52

  • 中國網:

    張教授您好!歡迎您到節目中來。大家都知道,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在三十年的改革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首先請您給我們概括一下特區的成功之處在哪?

    2010-08-24 20:49:42

  • 張可雲:

    從80年批准設立特區已經30年了。在這30年的過程中,深圳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據我了解,從1980年到現在的30年間深圳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了25.8%,這個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當年在設立特區的時候,鄧小平用幾句話來概括了深圳的職能,就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現在回頭來看經過30年的發展,看這四個窗口的作用,深圳應該説已經做到了。

    我覺得要談經驗的話,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深圳發展的經驗,“開放、包容、創新”。深圳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率先開放的地區,它只有開放了才能夠有今天的局面;“包容”是深圳獲得快速增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它不僅僅是包容了國外的技術、文化、經驗等等,也包容了國內來自於其他許許多多地區的文化;“創新”,如果説沒有源源不斷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深圳在30年內保持25.8%的增長速度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總結來看,深圳之所以在這三十年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與這六個字是分不開的,即“開放、包容、創新”。

    2010-08-24 20:50:10

  • 張可雲:

    除了這六字經驗之外,深圳還有很多東西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這要從全國的角度來談一下。改革開放以後,深圳無論是在促進我國體制改革還有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方面,應該説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們是從2004年開始明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總體框架的,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夠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是與包括深圳在內的沿海地區的發展分不開的。

    2010-08-24 20:50:41

  • 中國網:

    剛才您也説了,深圳是祖國開放的代表性城市。為什麼我國在剛一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會選深圳、珠海、廈門、汕頭這四個地區作為開放的特區呢?這些地方都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它的戰略性和指導性如何體現呢?

    2010-08-24 20:50:57

  • 張可雲:

    在改革開放之前,應該説這些地區積累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封閉,如果説突然之間全面對外開放,是缺乏基礎的。所以在開放之初選擇局部地區對外開放,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在當時的背景下,我們對外界缺乏了解,我們與外界很少有溝通,如果全面開放肯定會出很多亂子,這是為什麼要選擇局部地區開放的原因。

    2010-08-24 20:51:12

  • 張可雲:

    那麼為什麼選擇東南沿海這幾個城市和地區,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地區毗鄰香港、澳門和台灣。我們通過自己的香港、澳門、台灣再走向世界的話,成本稍微會小一些。至於説為什麼不選擇北邊,因為北邊畢竟離香港、澳門、台灣遠一些。

    2010-08-24 20:51:24

  • 中國網:

    也就是説用這幾個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城市,為我國打開了向外的門戶。那麼這四個特區的特點和各自的經驗是什麼,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

    2010-08-24 20:51:42

  • 張可雲:

    現在應該説是有五個特區,除了深圳、珠海、廈門、汕頭,還有海南島。應該説這幾個特區各有特點。深圳毗鄰香港,又是最早設立的特區,中央對它的關注度是最大的;珠海毗鄰澳門,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汕頭是處在中間地帶,海南島面向的範圍更廣。當然政府在設立這五個特區的時候對他們的期望不一樣,深圳主要是通過香港走向世界,珠海是想通過澳門走向世界,當時廈門是為了發展和台灣的經貿關係,海南設立特區應該説是帶有試驗性質的。

    2010-08-24 20:52:00

  • 中國網:

    前段時間有很多關於特區發展的討論,其中有一個提法是深圳特區是關鍵,珠海特區是亮點,汕頭特區是難點,對此您如何評價?

    2010-08-24 20:52:12

  • 張可雲:

    應該説這幾個特區各有特點,也有各自發展的特色。很難説哪個特區是關鍵,哪個不是關鍵。你剛才説到了汕頭,因為汕頭的地理位置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發展的比其他地區稍微差了一點,但是也並不一定説汕頭就發展得不好。

    2010-08-24 20:52:30

  • 中國網:

    特區的發展動力是創新,初試階段效果顯著,但是發展到一個階段以後再提升難度就比較大了。目前是要不斷的創新,但是創新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您認為在目前的特區發展中最需要跨越的障礙是什麼?

    2010-08-24 20:52:43

  • 張可雲:

    經過30年的發展,目前特區的發展環境與當時設立特區時所面臨的環境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到現在,特區要想維持設立初期的優惠政策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説特區政策已經不復存在了。應該説,這也是大勢所趨。特區發展到今天,還是要求中央政府像保護嬰兒一樣保護它,那就説明特區還沒有發展好。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説,沒有特殊政策就説明特區已經長大了。

    未來面臨的難題顯而易見,如何在日趨相同的政策環境下繼續保持自身的特色,這是所有特區面臨的一個相同的問題。當年,他們是靠著政策的優勢,在沿海地區脫穎而出,但是現在很多政策已經普惠了,各個地方都能夠享受到了,在這樣的背景下特區如何保持領先地位、保持自身特色,這是特區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或者説最大的困惑。

    2010-08-24 20:53:00

  • 中國網:

    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特區的發展定位是與國家的整個發展戰略體系緊密聯繫的,目前全國又涌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新特區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田”,比如上海的浦東、天津的濱海、成渝、長株潭等地區。同他們相比,您覺得特區所承擔的任務是否發生了改變?

    2010-08-24 20:53:19

  • 張可雲:

    從2007年開始,所謂的“新特區”概念在全國引起了廣泛關注,我個人認為新特區的提法是不妥當的。因為從改革開放開始,咱們從設立特區開始到後來批准了很多地區成為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這些都可以稱之為特殊區域戰略措施。但是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和特區是有很大區別的。

    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及2007年批准的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可以把它們分為兩類。一類是全面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主要是包括了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第二類是局部性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包括了你剛才提到的成渝地區(重慶和成都),還包括長株潭城市群以及武漢都市圈。這兩者和特區比較,它們在設立的背景、享受的權利以及批准的主體都是不一樣的。

    2010-08-24 20:53:42

  • 張可雲:

    特區當時設立的背景主要是對外,面向國外企業和企業家以及港澳臺,當然它主要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為我國全面開放積累經驗。全面性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像浦東和濱海新區是在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這是不一樣的。局部性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未來任務是在進一步完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提出來的,背景不同,享受的權利也不一樣。

    特區是既享受中央讓出的權,也享受中央讓出的利。全面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是享受很大一部分讓出的權,但是利沒有多少;局部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享受的權和利都不是很大。現在儘管有很多地區得到了這樣一個稱號,得到了“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稱號,但是他們事後都有點認為這有點有名無實,只是給了一個名號,沒有像當年設立特區時給了很多優惠政策,包括很大的自主權以及很多利益讓與,所以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所以,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被稱之為“新特區”這個説法不太確切。

    2010-08-24 20:53:59

  • 中國網:

    在新的發展階段,您覺得特區的“特”字是否還存在?除了政策方面,其他地區如何體現這個“特”字,請您給我們講一講。

    2010-08-24 20:54:24

  • 張可雲:

    應該説我們加入了世貿組織以後特區面臨一些考驗,以前特殊的優惠政策肯定是不會再有了。特區如何保持它的“特”呢?第一,特區應該向全面性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過渡,特區在未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多下功夫,這是在政策上的。第二,在具體的做法上,特區應該利用曾經積累的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在自主技術創新方面在全國發揮帶頭作用。同時,特區向全面性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過渡以後,應該在制度創新方面有所作為,也就是在全國做一些示範,這樣它還是能夠保持自身的特色。

    2010-08-24 20:54:41

  • 中國網:

    經濟特區是中國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融入國際化的程度是最深的,因此在發展中也可以成為國際貿易自由區的起步區,對外經濟緊密合作的示範區。在今後的國際經濟合作方面,特區將會有怎樣的作為?您對經濟特區的未來發展具有怎樣的期待?

    2010-08-24 20:54:58

  • 張可雲:

    我們從國內來説,對特區的期待有:第一,它是我國制度創新示範區,同時又是國內帶動中西部落後地區的一個增長極,這是特區應該發揮的作用。 第二,從國際合作的角度來説,因為特區融入國際舞臺的程度相對於國內其他地區是最深的,特區應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對外交往的排頭兵。我覺得,我們對特區最大的期望是,它不僅僅是國內發展的榜樣,同樣在國際上也應該是發展的楷模,或者是示範區。應該説很多國家都在學中國。

    2010-08-24 20:55:19

  • 中國網:

    特區不光在國內給國內城市做模範作用,在世界也是一個代表性的區域。

    2010-08-24 20:55:41

  • 張可雲:

    對,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它應該成為國外發展學習的榜樣。中國現在不斷擴大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特區在這個方面應該要擔負起它獨特的作用。中國要擴大話語權、擴大影響力,首先要靠特區,因為特區在很多方面是走在前列的。

    2010-08-24 20:56:03

  • 中國網:

    還是要通過特區來帶動全國經濟發展。您覺得“特區轉型”這一提法的背景是什麼?還有它轉的是什麼?怎麼轉?轉型的目標以及轉型以後,意味著特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要承擔新的責任是什麼?

    2010-08-24 20:56:16

  • 張可雲:

    這個問題很複雜。現在“轉型”這個概念用得非常多,不僅包括特區,在一些其他相對較發達的沿海城市也紛紛提出了轉型的問題。沿海地區包括特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應該説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成熟期,到成熟期以後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規律,這些城市的一些傳統的技術和産業必然會面臨著一個向外遷移的壓力。因為這些沿海地區、特區、城市地區,他們的勞動力成本、用水成本、用電成本、土地成本等等要素都在上升,有很多傳統的産業和技術已經不適應在這裡發展了,就必須要轉移。

    最近,珠三角和長三角有很多企業向外遷移或者是倒閉,這就是這個規律的反映。當然,深圳也面臨這樣的問題。“轉型”到底是什麼意思?具體到深圳來説轉型可以從幾個方面理解:第一,深圳以前是特區,現在很多原有的特區政策已經不復存在了,它要向全面性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轉型,它要在原有的一部分優惠政策喪失的情況下,在完善體制方面下一些功夫,這是我理解“轉型”的第一個方面。

    2010-08-24 20:56:30

  • 張可雲:

    第二,經濟轉型。深圳像沿海其他城市一樣,都面臨淘汰原有已經失去競爭優勢的企業的問題,它要“騰籠換鳥”。“騰籠”就是把原有的技術和産業轉移出去,“換鳥”就是要換一些新的産業和技術。在特區建立開始就面臨這個問題,因為當年的特區是建立在“三來一補”企業的基礎上,現在“三來一補”企業在深圳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了,這就是他們轉移以後換了新的産業的結果。當然,這個“轉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説今天轉完了明天就不轉了,隨著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推移,它應該是一個動態的調整過程。就是逐步把原有産業轉移出去,換來一些更高級的産業。

    2010-08-24 20:56:47

  • 中國網:

    剛才您説的這個完全可以理解為一個多區域協調性的綜合發展。

    2010-08-24 20:57:14

  • 張可雲:

    對。傳統産業和技術由特區向外轉移,有很多積極的意義。首先,對特區來説,為提升特區發展檔次,優化産業結構創造了條件。原來企業不走的話就沒有空間來發展新的産業。第二,傳統産業和技術向相對落後地區的轉移,又為欠發達地區創造了發展和起飛的契機。因為這些地區相對落後,在現代化起步之前需要一個積累,正好特區轉移出來的産業,轉移到這些落後地區正好為他們的起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創造了條件。

    2010-08-24 20:57:33

  • 中國網:

    剛才您説的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特區現在作為轉型的初級階段,應該成為一個合理的地域優化配置。

    2010-08-24 20:57:52

  • 張可雲:

    對,轉型是必然的要求。從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講,任何一個區域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都會面臨著一個轉型的壓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像一個人到了20多歲就必須要結婚。道理就這麼簡單,區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轉型的壓力就必然會産生,這是必然的規律。

    2010-08-24 20:58:10

  • 張可雲:

    可以説經濟特區走過了這30年非常曲折而輝煌的歷程,經濟特區30年的實踐和成就是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精彩的縮影和反映,也為我國邁向多區域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區域協調發展必將優化我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而且這也可能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2010-08-24 20:58:24

  • 張可雲:

    應該説特區發展不僅僅是發展它本身,而且是為全國協調發展創造了一個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從大局的角度來理解特區的作用。特區的成長為我國協調區域發展、扶持落後地區和老工業基地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0-08-24 20:58:37

  • 中國網:

    請您簡單概括一下今天特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2010-08-24 20:58:49

  • 張可雲:

    特區面臨的矛盾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談。第一,制度層面,這也是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特區政策向何處去?還要不要給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優惠?這是一個矛盾。第二,特區在轉型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前面我們談到了“騰籠換鳥”,往往在一些特區“籠子”騰出來了,但是換不來“鳥”,它失去優勢的産業轉移出去了,引進新産業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或者説它引進的産業和原有預期可能有一些差距。

    比如説深圳。深圳從2008年開始有大批企業外遷,大家最近最關注的就是富士康,當然富士康不是完全轉移出去了,而是把主要的生産基地轉移到成都和鄭州了。類似于這種産業轉移出去以後,尋找什麼新的産業來替代,也就是接續産業,這是特區面臨的矛盾。

    2010-08-24 20:59:06

  • 張可雲:

    第三,從特區本身的角度來説,特區普遍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各種生産要素成本,包括生活成本普遍上漲,這樣的話對特區本地發展設置了一些障礙。因為成本上升以後,企業就有可能外逃,當企業在高成本影響下不再能夠在特區獲利的情況下,就要選擇或者倒閉、或者遷移,這樣就給特區造成了一些壓力。當然這些問題是特區發展到目前的階段不可避免要遇到的問題,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2010-08-24 20:59:28

  • 中國網:

    我們期待著擁有多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的特區重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感謝您收看今天中國訪談節目。非常感謝張教授來到中國網和大家一起討論特區改革突破點的話題。感謝各位網友收看,下期節目再見!

    2010-08-24 20:59:45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0-08-24-tequgaige.wmv

圖片大圖:

  •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規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可雲做客中國訪談

    中國網 張琳

  • 特區的發展定位是與國家的整個發展戰略體系緊密聯繫的。

    中國網 張琳

  • 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深圳發展的經驗,“開放、包容、創新”。

    中國網 張琳

  • 特區應該向全面性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過渡。

    中國網 張琳

  • 張可雲教授與主持人溝通交流。

    中國網 張琳

  • 張可雲主任在訪談現場

    中國網 張琳

  • 在嶄新的國家戰略新格局中,經濟特區如何繼續擔負起試驗田和探路者的使命?

    中國網 張琳

  • 如何在日趨相同的政策環境下保持自身特色,這是所有特區面臨的相同問題。

    中國網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