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中國走來的大國外交

    嘉賓: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學博士 封長虹
    時間:2009年9月11日10:00
    簡介:新中國成立的六十年,也是中國外交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創新的六十年。從新中國走來的中國全方位外交,如今更加廣闊全面,凝聚著全世界的目光。今天做客中國訪談的嘉賓是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學博士封長虹,讓我們推開歷史厚重的大門,一起來梳理60年來中國外交戰略的變化,體會中國外交氣勢磅薄的60年。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從新中國走來的大國外交

活動描述

  • 嘉賓: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學博士 封長虹時間:2009年9月11日10:00 簡介:新中國成立的六十年,也是中國外交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創新的六十年。從新中國走來的中國全方位外交,如今更加廣闊全面,凝聚著全世界的目光。盤點60年來的中國外交歷程,不禁讓人感慨萬千。今天讓我們推開歷史厚重的大門,一起來梳理60年來中國外交戰略的變化,體會中國外交氣勢磅薄的60年。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網,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天中國訪談將和網友一起來回顧從新中國走來的大國外交歷程。為您介紹今天的嘉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學博士封長虹先生。封博士您好。

    2009-09-11 09:15:31

  • 封長虹:

    你好。

    2009-09-11 09:47:53

  • 中國網:

    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外交也翻開了新的篇章,為我們介紹一下那個時候中國外交的情況?

    2009-09-11 09:48:19

  • 封長虹:

    今天説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以來的中國外交,我們首先談一下新中國60年的外交是如何起家的。早在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就對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外交提出了三句話,這三句話一個是“一邊倒”,一個是“另起爐灶”,另外一個是“把屋子打掃乾淨再請客”。這三句話是以毛澤東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根據當時中國的對外形勢所提出來的。這三句話是什麼意思?對做外交的人來講,對從事國際問題、國際政治研究的人來講,大家應該是都知道的,但是其他方面的人不太理解這三句話,所以我想把這三句話給大家解釋一下。

    2009-09-11 09:48:59

  • 封長虹:

    第一個是“另起爐灶”,就是説新生共和國成立了,在這個時候我們的外交怎麼辦?“另起爐灶”指的就是我們要和過去的那些同舊中國喪權辱國的外交一刀兩斷,對當時的舊政權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一概不予承認。在這個基礎上在相互尊重主權、尊重領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通過談判和世界各國來建立外交關係。

    2009-09-11 09:49:41

  • 封長虹:

    第二個是“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新生的共和國不急於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甚至有意將和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推延,利用這個時機把西方在華的勢力清除乾淨,不給他們在華留下破壞的餘地。另一層含義是指把舊中國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逐步廢除加以審查,凡是損害中國利益的都要的廢除,不承認西方舊勢力在中國的特權。

    2009-09-11 09:49:53

  • 封長虹:

    最後一個是“一邊倒”,指的是當時我們在對外關係的選擇上完全倒向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蘇聯。這句話提出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有一定關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們有三種選擇,一種選擇是親近美國,疏遠蘇聯;一種選擇是親近蘇聯,疏遠美國;第三種選擇是既親美又親蘇,然後走一種中間路線。但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既親美又親蘇,走中間路線是不可取的,親美國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當時唯一的選擇就是親蘇,就是我們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蘇聯站在一條戰線上。

    2009-09-11 09:50:00

  • 中國網:

    為什麼當時選擇中立也是不可取的?

    2009-09-11 09:50:07

  • 封長虹: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兩個大國本身具有一定的對立性,意識形態也不一樣。而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從意識形態來講,還是從社會制度來講,如果保持中立,都不能夠對我們今後的外交政策産生積極的影響,甚至會造成被動。

    所以當時中國黨和政府採取了親蘇,可以説是一種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選擇。但是“一邊倒”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投入蘇聯的懷抱,並不意味著我們唯它國是從,並不能因為我們倒向蘇聯一邊而影響我們的主權。我們當時“一邊倒”主要是從社會主義陣營的角度,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和蘇聯靠近,希望獲得蘇聯社會主義老大哥的同情和支援,以有利於我們在共和國成立以後,不管是經濟建設也好,還是早期的國家安全也好,能夠獲得蘇聯的支援。所以説當初採取“一邊倒”應該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2009-09-11 09:50:23

  • 中國網:

    通過對毛主席這三句外交方針的解讀,我們就能感受到在建國初期我們所面臨的外交環境和外交狀況是怎樣的。在回憶起那段外交故事的時候,很多外交官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人,就是周總理。我知道有一位英國的學者寫了一本《周恩來》,您當時是譯者,我們很想知道,在西方人的眼中,他們是怎麼樣來看待周總理的?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您覺得有哪些亮點和印象深刻的地方?

    2009-09-11 09:50:31

  • 封長虹:

    其實提到新中國的外交,周恩來總理是不可回避的一個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在國際舞臺上去展示新生共和國的形象。新中國外交的主要領導者和實施者就是周恩來總理,因為當時他是總理兼外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兼外長。

    早在共和國成立之前,周恩來就是中國共産黨外事工作的領導人。1949年,他組織起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個綱領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之後,他作為共和國的首任總理和外交部長,在建交問題上,根據各國不同的態度,創造了多層次的建交方式。比如説完全建交、準建交,還有暫時不建交,或者只建立一種商貿關係,這樣就維護了新中國的尊嚴。1951年,他當時提出了外事隊伍建設的基本方針,也就是16個字:“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在這16個字方針的指導下,我們培養了一大批外交隊伍的人才。

    到了1952年,在新中國第一次使節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又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決策思想,提出了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禮尚往來、互通有無、團結世界人民六條外交方針。到了1953年,他又首次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009-09-11 09:50:45

  • 封長虹:

    在外國人的眼裏,周恩來總是被認為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國外寫周恩來的書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夠寫的很客觀、很理性的就是英國的著名記者,也是一個學者——迪克·威爾遜,他的這本書最開始取名叫《周恩來的故事》,後來還是以《周恩來》傳的形式出現了,各種譯本都有。

    2009-09-11 09:51:05

  • 中國網:

    他是和周總理有過實際的接觸,還是通過其他的渠道,比如説文字或者是報刊來總結出來的他的感受?

    2009-09-11 09:51:21

  • 封長虹:

    他首先是通過大量的渠道來了解周恩來總理。在60年代,他曾經有一次機會見到了周恩來總理,那是一次記者招待會,但他去的晚了,當他趕到記者招待的會場時,這個記者招待會已經解散了,他感到非常遺憾。後來他就向當時的中國官員提出來能不能見一下周恩來總理。周總理知道以後,就專門同他舉行了一次會晤,可以説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總理。他對這次的會晤印象非常深刻,他沒有想到,當他失去記者招待會的機會以後,又能夠獲得周恩來總理單獨的親自接見,這讓他非常感動。正是因為這樣,他對周恩來總理産生了極大的興趣,最後就寫了《周恩來》這本書。

    2009-09-11 09:51:32

  • 封長虹:

    在這本書裏,他採訪了很多世界各國的政要,引用了世界各國很多政要對周恩來的評價。綜合起來説,他用的形容詞很多,比如説神奇的、開明的、溫柔和藹的、充滿遠見的、機智敏捷的、令人尊敬的、頗具魅力的、富有彈性的、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把周恩來總理稱為一個偉人。迪克·威爾遜在書中是這樣寫周恩來總理的:他體現的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文雅、禮貌和謙遜的品質。同時,他引用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話:周恩來文雅,非常富有忍耐性,極為聰慧、機敏,是留給他印象最深刻的兩三個人物之一。

    2009-09-11 09:51:43

  • 封長虹:

    還有一個人物就是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他把周恩來説成是他在政治領域當中所見到過的最優秀的人物。正是因為如此,周恩來總理在國際舞臺上是受歡迎和尊敬的。由這樣一個總理去領導新生的共和國外交,去展示新生共和國的風采,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幸運的。

    2009-09-11 09:57:27

  • 中國網:

    您和這個作者有過接觸嗎?

    2009-09-11 10:03:51

  • 封長虹:

    非常遺憾,從開始翻譯他的書,一直到後來的幾次再版,我們都想見面,中間通過很多電話。1996年迪克·威爾遜先生來到中國,他就多方尋找譯者,而我當時正好在中國國防大學學習,到陜北延安參加實地見學,就不知道這個消息。快回來的時候,北京這邊聯繫上我,説他來中國了,很希望和我見一面,我説非常遺憾,我現在正在外面出差。我問他什麼時候走,想必等我回去以後他肯定走了。果然,等我回北京以後,他已經走了。後來他回到英國以後,我們又通了一次電話,也就是説始終沒有見面,非常遺憾。

    2009-09-11 10:04:04

  • 中國網:

    如果説兩位作者能夠見面的話,我想共同的話題一定會特別多。我想當初能夠打動您去翻譯這本書,一定是其中有打動您的部分,比如説他很客觀,在西方學者當中是不多的。能為我們講一下這些故事嗎,就是他眼中的周總理?在您翻譯的過程中,讓您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

    2009-09-11 10:04:11

  • 封長虹:

    我覺得整本書來説,我作為一個譯者或者是讀者讀起來都充滿了一種樂趣。這本書寫的很客觀,也很理性,他對周恩來從童年時期一直寫到最後成為一個共和國的總理,應該説寫得很精彩。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我感覺到他是用心去寫的,他所舉的例子應該是他認為在中國有這麼一位共産黨的領袖人物,有這麼一位共和國的領導人是值得他去寫的。當然例子很多,我也不好一一列舉,我覺得這本書大家在看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樂趣。

    2009-09-11 10:04:23

  • 中國網:

    這本書翻譯是在20年前,銷量一直都很好,關注它的人特別多。

    2009-09-11 10:05:17

  • 封長虹:

    是的,這本書當時第一版出來以後是在1989年,第一版是在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很多人就給解放軍出版社寫信,有很多人給我和譯者寫信,還有很多人給責任編輯寫信,希望這本書能夠再版。實際上,這本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版,到目前為止有十幾版,銷量還是比較大的。但是我覺得銷量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這本書確實是值得一讀的,它能夠向廣大的讀者客觀的、生動的介紹周恩來總理的偉人事跡。

    2009-09-11 10:05:25

  • 中國網:

    這本書的銷量能夠一直這麼好,一而再、再而三的再版,我覺得可能是很多人去了解周總理這樣一位偉人背後的故事,他們非常關注周總理。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時候,當時周總理作為五大國的外長首次參加國際會議,當時他給國際社會留下了特別好的印象,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外交家和國家領導人的風采。所以在日內瓦有一句名言,“有國際問題,不能沒有中國和周恩來”。在這之後,就有人把周總理的外交風格稱之為是“新中國的外交風格”。那麼什麼才是新中國的外交風格呢?請您為我們解讀一下。

    2009-09-11 10:05:34

  • 封長虹:

    我們可以這麼説,周恩來的外交就是毛澤東的外交,周恩來的外交就是新中國的外交,這種形象的比喻我想大家都可以接受。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在毛澤東主席的外交戰略思想指導下制定的,但卻是在周恩來總理的統籌領導下實施的。

    周恩來總理迷人的外交風格和外交藝術把剛剛成立不久的共和國帶上了國際舞臺,讓全世界知道了新生共和國的存在,周恩來的外交風格和外交藝術表示在什麼地方,怎麼用語言表達出來?我想可以這樣來表述。他體現為善於把外交理論和外交實踐相結合,善於把原則的堅定性和政策的靈活性相結合,善於把公認的國際準則、外交準則和手段同中國優秀的傳統哲學思想相結合,這樣就形成了周恩來總理獨特的外交風格和外交藝術。

    2009-09-11 10:05:43

  • 中國網:

    個人的外交風格能夠使這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為他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2009-09-11 10:05:56

  • 封長虹:

    我想這是必然的。我們現在有的時候經常講大國外交、首腦外交,實際上説的是一個國家的領袖和一個世界的偉人的一種作用的具體體現。比如説首腦外交,首腦外交就是通過一個首腦,一個國家的領袖,通過他個人的魅力和風采、個人的藝術和風格來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來溝通各國領導人之間,雙方領導人之間的感情。如果説這種個人的魅力、風采、藝術、風格發揮的非常好的話,對溝通國與國領導人之間的感情和兩國之間的關係肯定是有作用的。

    2009-09-11 10:06:05

  • 中國網:

    因為它重要,所以被稱為是首腦外交。

    2009-09-11 10:06:12

  • 封長虹:

    是的,是有這麼一個説法。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格和外交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對新生共和國在當時的外交舞臺上的作用和地位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周恩來擔任的共和國總理和第一任外交部長以後,他經歷了很多外交歷史事件,從這些歷史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

    首先是共和國成立以後的1950年2月,周恩來赴莫斯科協助毛澤東主席同史達林進行談判,並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年11月,又迫使聯合國同意中國政府特別代表出席聯合國安理會,並在安理會上控訴美國對中國領土台灣的武裝侵略;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直接領導朝鮮停戰談判和停戰協定的簽訂;1953年12月,首次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在1954年訪問印度、緬甸時分別與這兩個國家的總理在聯合聲明中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國際統一戰線的策略,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思想與會議各方進行談判,促使會議解決了印度支那問題。這些問題在當時是很複雜的,周恩來總理率團去參加會議,通過他個人的外交藝術,他個人的外交風格,把這些複雜的問題加以化解,這是很了不起的。

    此外,1955年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亞非萬隆會議,在萬隆會議上,他個人的外交風格和外交藝術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萬隆會議以後,周恩來在國際舞臺上非常有影響力,不光是亞洲國家、非洲國家,包括西方國家都從這麼一個巨大的歷史事件當中看到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外交的共和國總理的外交魅力。

    2009-09-11 10:06:29

  • 中國網:

    您為我們展開講一講這一段,為什麼這樣一次事件就征服了世界?

    2009-09-11 10:06:43

  • 封長虹:

    因為在當時的50年代,世界的問題非常複雜。當時一個是西方陣營,一個是東方陣營,一個是資本主義陣營,一個是社會主義陣營。中國是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當中的一個大國,但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需要爭取更多的力量,這些力量的基礎主要在亞非國家。

    在亞非會議上,中國希望通過這麼一個國際舞臺來爭取到更多的亞非國家盟友,但是亞非國家有的了解中國,有的不了解中國,所以在重大問題上分歧和意見很多,很難達成一致。但是我們的周恩來總理利用他的個人魅力、個人風格、個人藝術去化解了很多糾紛和矛盾,提出了“求同存異”,這在當時的萬隆會議上是獲得了各國一致好評。也就是説,我們有共同的認識很好,我們可以達成一致;如果我們對問題有分歧和爭論,我們求異,有些問題甚至可以以後再解決。這個“求同存異”就充分體現了周恩來總理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剛才我們説周恩來的外交風格和外交藝術怎麼去界定?其中有一條就是原則的堅定性和政策的靈活性。這一點在萬隆會議上體現的非常突出,也正因為這樣一個歷史事件,使周恩來總理在國際舞臺上受到了非常熱烈的歡迎。

    2009-09-11 10:06:51

  • 封長虹:

    在萬隆會議以後還有很多的事件,比如説1956年的波匈事件,還有1957年周恩來總理率領代表團訪問蘇聯、波蘭和匈牙利,這個時候提出了社會主義國家關係應該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當時專門提出來是要在社會主義國家也應該如此,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兄弟,但是社會主義國家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不能沒有原則,所以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適用於社會主義國家。

    在那之後還訪問了其他一些亞非國家,到後來對日本的問題,對西歐的英國和荷蘭的問題,對法國和美國的問題,周恩來總理要麼是通過出訪,要麼是通過接待,通過外交對話來解決當時我們外交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説對日本的問題,當時我們和日本建交是不具備現實客觀的基礎,怎麼辦?周恩來總理就提出了“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方式。對英國和荷蘭情況不同,可以現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對法國就採取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做法,在這種做法的基礎上,中法兩國在1964年1月建立了外交關係,這是周恩來總理促使的第一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中國的建交。

    2009-09-11 10:07:00

  • 封長虹:

    對美國在堅決反對它侵略、干涉政治的同時,主張坐下來談判,並直接領導了1958年到1970年這12年間的日內瓦和華沙中美大使級會談。中美大使級會談當時的目的就是如何溝通和改善兩國之間的關係。可想而知,從1958年到1970年,這12年換了一個地方,最開始在日內瓦,後來在華沙,當時的鬥爭是非常尖銳的。但是不管怎麼説,再怎麼鬥,沒有這種對話的基礎,沒有談判的平臺,就永遠不可能改善兩國之間的關係。所以周恩來總理在對美問題上採取了一種靈活性,鬥爭是要堅持的,談判是要進行的,很靈活。

    尤其在1969年以後,抓住美國調整對華政策的契機,周恩來總理與毛澤東主席一起作出了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戰略決策,這個戰略決策當時作為中國人來講是根本想像不到的。那個時候中國人始終想打倒美帝國主義,誰也沒有想到忽然間坐下來和美國交往,這實際上是一種偉人的智慧,作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是充滿了這種外交智慧的。這個時候,周恩來總理借這個機會又直接領導了中美之間1971年的“乒乓外交”,又接待了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基辛格,包括他的秘密訪華。後來1972年尼克松總統正式訪華,並且發表“上海公報”,由此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這裡面如果沒有策略的靈活性,中美之間的關係將永遠的是對立關係,始終是一個僵局。

    2009-09-11 10:07:10

  • 封長虹:

    在對蘇聯的問題上也是同樣的。文革期間,對蘇聯一方面是針對它的干涉和控制中國的圖謀進行鬥爭,另一方面要設法阻止,防止局勢惡化。所以在1969年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從西方國家訪問回來的時候,在北京機場與柯西金進行了會晤,這個會晤就緩和了兩國邊界的緊張局勢。當時和柯西金會晤作為中國外交部來講,也是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圖想了很多辦法,最終在北京機場舉行了會晤。

    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周恩來總理把原則的堅定性和政策的靈活性巧妙的結合,把國際上公認的外交準則和手段同中國的傳統思想相結合。很多人都説周恩來充滿了一種儒家的哲學思想,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把這些東西運用到中國外交實踐當中,所以説對中國外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在外交來往中,如果始終是一種很強硬的,很激烈的措施去和他國打交道,結果你就可想而知。這就像人與人之間一樣,人之間説話心平氣和,雙方溝通就容易,友誼也容易加深。如果雙方説話都非常的激烈,可想而知,我也不想和他來往,他也不想和我來往,這是一個道理。所以説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格展現的是恰到好處,既能夠讓對方接受,又不失去原則,這個表現得尤其突出。

    正是因為這樣,作為一位偉人,他的個人風格和外交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他在1953年到莫斯科代表中國黨和中國政府參加當時史達林葬禮的時候,蘇聯黨和政府就出於對周恩來總理的尊敬,沒有把他放在外國代表團的行列,而是把他放在蘇聯領導人的行列,是唯一的一個放在蘇聯領導人行列當中的。可想而知,當時的蘇聯政府對周恩來總理的態度,説明瞭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的舉動抬高了新生共和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

    2009-09-11 10:07:18

  • 中國網:

    您為我們講了這麼多,我們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通過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以後,能夠在國際舞臺上迅速的提升地位,能夠打開局面,和像周恩總這樣的外交風格是密不可分的。其實回顧中國外交歷史的時候, 70年代對中國外交很重要,中國在這個時候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進入了多邊外交,也開始全方位地投入到國際社會的事務當中。這個時候鄧小平是功不可沒的,請為我們講講在這個時期外交上的一些亮點。

    2009-09-11 10:11:10

  • 封長虹:

    鄧小平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三起三落,也正是因為這樣,造就了鄧小平的一種堅定、頑強的性格。所以鄧小平在領導中國外交的過程當中,他所反映出來的一些風格和特點也是很令人欽佩的。

    中國是在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應該説這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不斷上升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在對外關係中政治影響力不斷加強的必然結果,也是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共同努力的必然結果。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他們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9-09-11 10:12:00

  • 封長虹:

    鄧小平三起三落,1973年復出以後於1974年代表中國政府參加聯合國代表大會,後來又被打倒一次,在1976年底又再次復出。這次復出以後,鄧小平成為了當時中央領導集體當中的核心人物,這個時候鄧小平倡導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要打開中國國門,並且使中國于1979年1月1日與美國正式建交。改革開放和中美建交應當是有密切聯繫的,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應該説是面向全世界的,但在實際的過程當中,中國更多的是面向西方發達國家開放,因為我們需要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知識、管理體制、管理方法。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果中美之間不存在外交關係,那麼對我們改革開放的影響也是很大。所以鄧小平抓住這麼一個實質性的問題,一方面改革開放,一方面要促進中美關係的早日建交。中美關係從1969年就開始來往,大門打開了,但是真正中美建交是持續了10年以後,這個時候中美建交應該説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配合今後的改革開放。所以説,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009-09-11 10:12:09

  • 封長虹:

    如果説談到鄧小平時期,我國的外交戰略有哪些突破和亮點,鄧小平的外交功績,或者説最主要的內容怎麼去表述?我認為鄧小平時期的中國外交充分體現了中國外交必須為改革開放服務,必須為經濟建設服務,這是它最本質的東西。過去的外交,包括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時期的外交,更多的是為政治服務,或者是為意識形態服務。當然,那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到了鄧小平時期,中國的外交核心內容之一更多的就是要為經濟服務和國家利益服務,為改革開放服務。

    2009-09-11 10:12:19

  • 中國網:

    在1989年鄧小平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其中“韜光養晦”大家對它的看法不是那麼一致,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四個字背後的考慮?到20年後的今天,我們再看這四個字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做出一些調整?

    2009-09-11 10:12:26

  • 封長虹:

    是的。當時20字方針提出來以後,對其中的“韜光養晦”,大家的看法不同,有的人是不理解,有的人是不贊同,認為韜光養晦對我們來講是一種自我束縛,容易造成戰略上的被動。當時這個方面真的是有,尤其是學術界,一開研討會時,大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理解不同,意見不一。

    但是20年過去了,我們現在回過頭看看“韜光養晦”方針在當時來講是一種權宜之計,應該説是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20年前提出“韜光養晦”的方針就是為了從戰略上去實現我們的目標。2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戰略目標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也就是實現了。為什麼這麼説?2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明顯的增強,其中包括經濟實力、外交實力、軍事實力,都是20年前無法相比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要對韜光養晦的方針作出相應的調整呢?從研究的角度講,包括我個人的看法是,我認為這個戰略方針的實施和戰略目標的達成,這個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實施一個戰略方針,最後達成一個戰略目標,它的過程是一個階段性的,這個階段不應該無限制的延續下去,因此在必要的時候,應該對該階段的戰略方針和戰略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

    2009-09-11 10:12:34

  • 封長虹:

    韜光養晦作為一個謀略,作為一個戰略指導思想,我們不應該完全放棄,我們應該隨時都可以加以運用,但是我們有必要針對某一時期、某一階段的情況去靈活的加以運用。也就是説,該用的時候就要用,不該用的時候就不用。我們需要的不是無所作為的韜光養晦,而需要的是有所作為的韜光養晦。鄧小平當時提出韜光養晦,他的初衷也是這樣,他也強調了要有所作為。所以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是實行積極的韜光養晦,是有作為的韜光養晦,就像我們在軍事上實行的是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方針一樣,我們的防禦是積極的防禦。

    2009-09-11 10:12:44

  • 中國網:

    所以説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央領導採取的是與時俱進的外交戰略來佈置整個外交格局。順著您的話,時間進入到90年代,第三代領導人提出的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您怎樣看待這種外交戰略的轉變?

    2009-09-11 10:13:40

  • 封長虹:

    這是基於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對時代主題的判斷是一個國家制定外交戰略的基本依據。關於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問題,實際是鄧小平時期當時的黨的領導集體講的最多。鄧小平始終認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兩大主題,並且他多次講到,和平與發展這兩大主題一個沒解決,他的原話是這樣,他擔心的指出,“和平與發展兩個大問題,和平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發展問題更嚴重了。”這是在鄧小平那個時期。

    後來情況好轉一些,有人認為和平與發展不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不光是當時,包括目前,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社會的主題。正是因為鄧小平的判斷,和平與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兩大主題,為我們黨和政府及時調整內外政策,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提供了科學依據,才使我們國家走向了經濟建設的正確軌道。

    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它的提出也是建立在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判斷的基礎之上的。目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現在世界上的兩大主題,其中更多的是在和平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充滿了整個世界更加需求的合作,以此來實現共贏、雙贏和多贏。

    2009-09-11 10:15:02

  • 中國網:

    很多網民都是軍事迷。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外交在軍事方面受到的關注度也非常高。軍事強國是不是就一定會佔據著世界霸主的地位?軍事強國和國家的國際地位是否可以劃上一個等號?

    2009-09-11 10:21:37

  • 封長虹:

    這個我想還是要客觀的來理解。可以肯定地説,軍事力量對於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的實施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的實施的好壞,軍事力量在後面起著支撐的作用。但是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學術界有人提出這麼一個觀點,就是軍事因素在國際關係中、在國際政治中已經不再有什麼作用了。但是接踵而來的幾場局部戰爭對國際形勢和國際關係的影響改變了這些人的看法。

    十幾年前,我也參加過類似的學術研討會,有些地方院校和研究部門的學者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説在當今世界,在當今的國際關係中軍事因素已經不存在了,主要的因素是經濟。當然,經濟因素是不可否定的。當時我也發言了,是從我的角度發言,和我剛才説的學者的發言觀點是截然不同的。並不是説我當時是對的,但是我現在還在堅持這麼一種觀點,就是軍事因素在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明顯的,其影響力是始終存在的。

    2009-09-11 10:23:25

  • 中國網:

    能不能理解為您的觀點是軍事因素的影響力會高過經濟因素的影響力?

    2009-09-11 10:23:34

  • 封長虹:

    不能這麼説,它在不同時期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在相對和平時期,我認為經濟因素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對國際格局的影響始終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比較明顯的狀態。但是一旦在戰爭狀態下,包括在武裝衝突的狀態下,軍事因素的影響力就更加明顯了。應該是這麼理解。

    哪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強大,哪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就更加顯著。軍事強國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國際關係和國際格局的走向,但是軍事強國是否一定會佔據世界霸主的地位,對這個問題我想是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國家戰略和它的外交政策的取向,甚至包括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智慧。一個國家的軍事強大本身並不為過,但是如果因為軍事強大就要稱霸,就要當世界霸主,這是永遠不受歡迎的。

    2009-09-11 10:23:47

  • 封長虹:

    中國在軍事上目前還不算太強大,但是中國始終沒有忽視我們自己的國防和軍隊的建設。中國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目的始終如一,就是為了自身的防禦,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為了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尤其在近幾年,中國軍隊在對外交往方面透明度加強了,加快了對外軍事交流和合作的過程。過去中國軍隊唯一的作用就是維護國防安全,而現在是要把這麼一個單一的職責逐漸轉化為向國際和國內提供一種公共産品服務的責任。比如説中國軍隊積極參與國際維和,國際救援和國際反恐,包括國際反海盜。從這個角度講,中國軍隊忠實地履行了它的國際義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自身的貢獻。

    中國軍隊的對外交往支援了中國政府的外交,是對中國外交的巨大補充,也就是説,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外交都是一樣的,都是對其本國政府的外交的一個補充,是政府外交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就是説,軍事外交不是説和政府外交是平行的,更不是對立的,軍事外交是政府外交和國家外交的組成部分,是支援國家外交,協助國家外交的。

    2009-09-11 10:24:12

  • 中國網:

    今年是祖國60年的華誕,您怎樣看待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外交政策趨向?您覺得在對外關係上有哪些新的亮點和新的突破?

    2009-09-11 10:24:21

  • 封長虹:

    我覺得從2002年中國共産黨第16次代表大會以來到現在,胡錦濤總書記領導下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這對於我們構建和促進和諧社會,維繫社會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這幾年的對外交往中,中國黨和中國政府在和諧發展觀的指導思想下,堅持一個字,就是“和”字當頭,這使我們的外交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威信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科學發展觀”是當前中央領導集體統攬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在對外關係中則突出體現為“和平發展”的思想觀,就是以和平發展的思想來處理當前的國際事務,堅持和平共處,堅持和平崛起,堅持與世界各國平等交往、互利合作,最終構建一個為全人類所期待的理想的“和諧世界”。

    2009-09-11 10:24:36

  • 封長虹:

    所以我認為,在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領導下,這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已經將“和平發展”運用得非常自如完善,使和平發展成為了一種成熟的觀念。這是我個人經常思索的問題。我認為是這麼一種狀態,就是和平發展成為了一個非常成熟的觀念,成為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對外政策的成熟的指導思想。在倡導“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我們在對外關係領域完全有條件、有理由、有意義提出“和平發展觀”這麼一種重大的理論思想。

    我認為,“和平發展觀”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上的延伸,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外交政策和外交實踐的指導思想,但是怎麼來理解它嗎?我個人認為應該從以下10個方面來理解。

    2009-09-11 10:25:16

  • 封長虹:

    第一,和平發展觀與科學發展觀是相輔相成的、互為作用的對內政策和對外政策的指導觀,是中國共産黨統攬國內和國際事務,治國理政的大戰略思維。

    第二,和平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在國際舞臺上的延伸,它是以聯合國憲章精神為基礎,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在新世紀、新時期的進一步完善和更加科學的運用。

    第三,和平發展觀強調的是國際社會的發展需要基於一個和平的、良好的、穩定的國際環境。國際社會需要持久的和平,理應放棄訴諸武力來解決矛盾和爭端,各國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發展必須以和平的方式來進行。

    第四,和平發展觀強調的是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要在維持世界和平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表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有責任維持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2009-09-11 10:25:33

  • 封長虹:

    第五,和平發展觀強調的是中國政府在對外關係中以和為貴,全方位交往,不設敵、不為敵;以鄰為伴、與鄰為善,不對抗、不衝突;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為重,不妥協、不讓步。

    第六,和平發展觀強調的是要通過和平發展來實現和平崛起,這種崛起不是對國際社會的威脅,而是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因此,和平發展觀的提出有利於在國際社會消除“中國威脅論”。

    第七,和平發展觀強調的是我們的發展是重在經濟上的發展,而不是重在軍事上的發展。也就是説,中國的和平崛起是經濟上的崛起,而不是軍事上的崛起。中國需要也必須加強國防與軍隊建設,中國需要爭取軍事上的強大,但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是為了維護祖國統一和祖國領土完整,是為了維護地區穩定與世界和平,但中國絕不走軍事擴張的道路。

    第八,和平發展觀強調的是在發展過程當中,與國際社會的平等合作,合作是和平的要件和保障,合作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有利於實現全球的繁榮和進步。

    2009-09-11 10:25:53

  • 封長虹:

    第九,和平發展觀強調的是“雙贏”局面,而不是“零和”局面,它在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的過程中,可以實現過去只有通過軍事手段才能達到的目標,因此它也有利於達成互利共贏的完美局面。

    第十,和平發展觀在成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外交政策指導思想的同時,可以在逐步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中,最終發展成為胡錦濤總書記領導下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國際戰略思想,從而構成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是由於上述和平發展觀思想的指導,中國政府在對外關係上取得了不斷的突破,無論是與西方大國,還是與周邊鄰國,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外交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取得了全方位的進展。

    2009-09-11 10:26:03

  • 中國網:

    最後為我們展望一下未來,未來中國的外交任務會出現哪些變化?

    2009-09-11 10:26:11

  • 封長虹:

    對於未來的展望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因為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因為國際環境、國際形勢是在動態當中發展的,所以這種預測很困難。但是從整體上講,中國在未來幾十年的外交任務將會很重,其內容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反對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是促進世界各國的合作與發展,繁榮人類和社會的經濟;第三是維護我們自己的國家安全和穩定,為我們國家的內政提供堅強的外交保障;第四是維護國家主權、內政和領土完整,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第五是為我們的繼續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為改革和建設提供堅實的外交基礎。

    總之在今後幾十年,我們要完成這個任務,我們的外交必須像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外交工作要努力使中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在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在形象上更有親和力,在道義上更有感召力。我覺得胡錦濤總書記的話講的非常好,所以説我們今後的外交工作應該像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的那樣,這樣我們的外交工作才能開展得越來越好。

    2009-09-11 10:26:20

  • 中國網:

    謝謝封博士今天在節目當中為我們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國外交,相信很多對中國外交感興趣的朋友們通過這期節目會對中國外交60年有更全面和細緻的了解;許多非常年輕的網友們,也希望他們可以通過這期節目,對中國的外交更加有興趣,都來研讀中國外交不平凡的60年。

    謝謝封博士今天的做客。謝謝各位網友的收看,我們下期再會。

    2009-09-11 10:26:27

  • 封長虹:

    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網友。

    2009-09-11 10:32:03

  • 中國網:

    (責編:王瑞芳/主持:崔鈞洋/攝像:龐睿 吳陽/攝影:楊楠/導播:李哲)

    2009-09-11 10:33:26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jxz/090911.wmv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封長虹翻譯作品

    中國網 楊楠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學博士 封長虹

    中國網 楊楠

  • 迪克·威爾遜在書中是這樣寫周恩來總理的:他體現的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文雅、禮貌和謙遜的品質。

    中國網 楊楠

  • 訪談現場

    中國網 楊楠

  • 我們現在經常講大國外交、首腦外交,實際上説的是一個國家的領袖和一個世界的偉人的一種作用的具體體現。

    中國網 楊楠

  • 原則的堅定性和政策的靈活性,這一點在萬隆會議上體現的非常突出。

    中國網 楊楠

  • 在和平與發展的過程當中,充滿了整個世界更加需求的合作,以此來實現共贏、雙贏和多贏。

    中國網 楊楠

  • 我們需要的不是無所作為的韜光養晦,而需要有所作為的韜光養晦。

    中國網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