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新角色、新重點

中國網 | 時間: 2007-12-12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從一名中國的資深外交官到聯合國的高級公務員,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自今年7月1日上任以來,正經歷著角色的轉變,將扮演更寬泛的角色。這位從事外交工作長達37年之久的副秘書長面臨著一個艱巨的任務:他需要儘快熟悉聯合國的文化和內部運作。但至今為止,他坦率、直接的風格頗受他所在的聯合國經社事務部同仁的好評。最近,沙祖康在紐約家中接受了《北京週報》的專訪,就氣候變化、聯合國改革、角色轉變及中國國防透明度問題發表了看法。採訪摘錄如下:

《北京週報》:作為聯合國負責經社事務的副秘書長,您的職責範圍涉及諸多熱點問題,如氣候變化,減少貧困、可持續發展、婦女及社會政策等。哪項是您最優先考慮的問題?

沙祖康:這真的很難定義。我們都知道,聯合國有192個成員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國家有其不同的側重點。我的前任告訴我,我現在所負責的部門每年需撰寫260份報告。260份報告就意味著260項不同的議題,而每項議題對一些國家而言都是最急需解決的。所以真的很難講哪項才是我最優先考慮的問題。但是其中確實有些問題涉及到更多的國家或更廣的國際社會,因此也就相對更急待解決。

對我個人而言,目前最優先要考慮的是氣候變化問題。這是一個對我們的生活及下一代有著方方面面影響的重大問題。氣候變化問題是個需要及時解決的大問題,我想這幾乎也是全球的共識。既然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到經濟、社會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這當然是我的重中之重。

《北京週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提出了四個關鍵點:減排, 適應,籌資及技術。您認為技術在改善氣候變化問題方面起著什麼作用?

沙祖康:目前已有可用來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技術,當然有些技術還有待提高。但現在的問題不是是否有可用的技術,而是可以為誰所用。只有那些有經濟實力的才能用得起這些技術。廣而言之,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技術只能為發達國家所用。對那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而言,他們無法擔負得起、或者無法完全擔負得起這些技術的使用費,而這些國家又往往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

談到技術問題,資金是一大障礙。技術轉讓是真正的問題,因為它牽涉到所謂的智慧財産權。工業化國家,暨那些掌握著各種技術,其中也包括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所需技術的國家,一直強調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因為若非如此的話,他們就失去了開發新技術的動力。但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他們的主要顧慮是能否擔負得起技術的使用費。如果費用問題得不到解決,不管現在有何技術,其應用都將是有限的。

同時,資金問題還涉及到其他許多方面。不僅是技術轉讓,減排及適應現在的氣候變化狀況也都需要資金。

《北京週報》:您對今年年底即將在巴厘召開的氣候變化會議有何期待?是否期望屆時會簽訂一個類似《京都議定書》的協議?

沙祖康:首先,我們應該遵循並貫徹實施現有的氣候變化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其次,那些還未加入《京都議定書》的國家應該及早加入,並應該貫徹實施其義務。一旦這些目標都達到,國際社會才應該商討新的協議。

至於巴厘會議,首先我認為國際社會應該達成共識,即他們應該先就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達成共識。

氣候變化由工業發展、或者説是工業化所導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氣候變化主要是由發達國家的“發展”引起的。所以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應該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進行。只有通過發展才能減排、適應並解決氣候變化現狀。

其次,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既要遵循共同義務的原則,又要區分不同的責任和能力。經過激烈的討論,各界已經對此一致認可。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界定共同義務的範圍、如何區分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國與國是不同的,對導致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同,所具備的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能力也不同。因此各國無法承擔相同的責任。基於這點,各國普遍認為發達國家應該起帶頭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就可以袖手旁觀。發展中國家也有義務為此做貢獻。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