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開發前的深圳蛇口老街(1979年5月23日攝)。下圖:高樓林立的深圳蛇口工業區(2008年10月10日攝)。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創辦經濟特區的決策。以創辦經濟特區為標誌,中國的對外開放邁出了重要步伐。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當時的中國社會,儘管已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但多年計劃經濟模式下經濟運作的弊端正充分顯露:由於政企職責不分,生産領域出現了“一統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統”的狀況,壓抑了企業積極性、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那時報刊上隨處可見的漫畫對這一問題有過生動的描繪:一家工廠為了購進一台打字機,上上下下跑了幾十個部門,最後終於在政府主管部門的辦公桌上蓋完了最後一個章,這時這家工廠需列印的文稿已經堆了半個房間。 此外,産權不清,權責不明,也成為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制約職工積極性、創造性的一大弊端。當時有報刊曾經對一個300人的國有工廠職工做過一項匿名問卷調查,面對“看到有人拿公家的財物你會怎麼辦”的問題,結果只有14個人選擇“去阻止”,220個人選擇“不關我的事”,60多個人選擇“你拿我也拿”。“國外有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成為當時頗為流行的口頭語。 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後,提出了商品經濟,進而又提出了市場經濟,這種體制上的變革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生産力。經濟學家吳敬璉回憶稱,人們發現這一新模式就是現代國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場經濟模式,它可以更好地決定企業生産什麼、生産多少、為誰生産、如何分配等微觀經濟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