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農業部就玉米結構調整與生豬生産形勢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活動描述
- 農業部定於2016年4月7日(星期四)上午10時,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向媒體介紹玉米結構調整與生豬生産形勢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葉貞琴: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歡迎大家參加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
今天發佈會的主題是兩個,一個是玉米結構調整,一個是生豬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也是當前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我們請來了農業部畜牧業司馬有祥司長、種植業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長,來回答大家的問題。在提問開始之前,我首先向大家通報一下有關情況。
2016-04-07 09:39:21
- 葉貞琴:
一、關於玉米結構調整
玉米結構調整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我重點介紹兩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為什麼要調整玉米結構。這主要是根據當前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來作出的相應調整。主要是基於當前玉米出現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庫存大幅度增加,特別是東北四省區庫存壓力比較大,市場價格下降比較多。具體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産的快速發展。大家都知道,這些年糧食“十二連增”,玉米的貢獻值最大,是面積增加最多、産量增加最快的作物。過去12年,玉米的面積增加2.1億畝,産量增加2175億斤,佔整個糧食産量增長量的57%。二是在生産發展的同時,消費需求不足。受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玉米飼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減少,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生産發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增加比較多。受國內外價差的影響,近幾年玉米及替代品進口逐年增加。去年,玉米進口473萬噸,同比增加82%,同時非配額管理的高粱進口1070萬噸,同比增加85.3%,大麥進口1073萬噸,同比增長了98.3%,木薯進口了938萬噸,同比增加了8.4%,還有一個現象我們稱之為DDGs,就是玉米酒糟,進口了682萬噸,同比增長了26%,擠佔了國內玉米消費市場,增加了玉米去庫存壓力。針對這些問題,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生態保護、市場需求等因素,我們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玉米結構進行調整。
2016-04-07 09:54:42
- 葉貞琴:
第二,怎麼調?總的考慮是,鞏固玉米的優勢産區,適當調減非優勢産區的種植面積。這是大的原則,大的方向。
在調整的區域上,重點是“鐮刀彎”地區,“鐮刀彎”地區是一個俗稱,包括黑龍江內蒙古第四、第五積溫帶的冷涼地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和西南石漠化地區,這個地區在地圖上的形狀像個鐮刀。這一區域涉及到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的部分地區。2015年這一區域玉米麵積1.56億畝,比2005年增加了7000多萬畝,是過去十年來玉米麵積增加最多、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這一區域有部分是玉米非優勢産區。將“鐮刀彎”地區中的非優勢區作為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主要是兩點考慮:一是這一區域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多處在農牧交錯、高寒高緯、坡地崗地、沙重鹽重、跑水跑肥等立地條件較差的區域,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弱,玉米産量低而不穩,年際間波動比較大。二是這一區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不少地方土層比較薄、土壤比較貧瘠,種植玉米不僅不經濟,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所以,積極調整“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不僅是適應市場需求,也是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調整的重點是“鐮刀彎”地區。
2016-04-07 09:59:49
- 葉貞琴:
在調減目標上,去年11月份,農業部下發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麵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計劃今年調減1000萬畝以上。
在調減的路徑上,有多種路徑、多種方式,有六個方面。一是適宜性地調。重點是調減高緯度、乾旱區的玉米,改種耐旱的雜糧雜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二是種養結合地調。重點是糧飼兼顧,調減籽粒玉米、發展青貯玉米和苜蓿,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罐”。三是生態保護地調。調減石漠化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改種有生態涵養功能的果桑茶等經濟林、牧草飼草等,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種地養地結合地調。重點是東北地區恢復大豆玉米的輪作,因地制宜的發展苜蓿玉米輪作,華北地區實行冬小麥夏花生的復種,發揮豆科作物的固氮養地的作用。五是圍繞市場地調。發揮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實行訂單種養、産銷結合。六是有保有壓地調。在調減非優勢區玉米麵積的同時,對優勢主産區、核心區的玉米還要穩定,還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科技推廣,提升整個玉米的産能。關於玉米結構調整主要講這幾個方面。
2016-04-07 10:03:52
- 葉貞琴:
二、關於生豬生産形勢
關於生豬生産形勢,有兩方面的情況。第一,當前生豬生産情況到底怎麼樣。農業部高度重視生豬産業發展,抓生産保供給,抓監管保安全,抓轉型促生態,應該説總體上生産水準一年比一年有提升。一是形成了比較充足的生産能力,十年期間豬肉的産量增加了近1000萬噸,基本上滿足了人口增長、收入提高和城鎮化提升帶來的新的消費需求。二是品質安全穩定向好,畜禽産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特別是近幾年生豬養殖中使用“瘦肉精”基本杜絕了。三是養豬業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效。2015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比重已經達到45%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應該説這是不容易的。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快速發展,應該説千家萬戶分散的養殖的局面有很大的改觀。
但是,客觀地説,目前養殖業發展水準總體還不高,生豬養殖戶年平均出欄規模比較小,還有55%的出欄肥豬由年出欄500頭以下的小散戶提供。小規模大群體的生産格局特別容易出現“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況,所以我們擔心的價格大漲大跌也主要在這塊,我們保障均衡供給難度也在此。從畜牧業發展環境來看,環保壓力對規模養殖的約束趨緊,突發食品安全事件和疫病對生産衝擊不能掉以輕心,畜産品進口壓力越來越大。目前看我們成績很大,但是問題也不少。
2016-04-07 10:07:45
- 葉貞琴:
第二,如何看待當前生豬價格上漲?這個情況大家比較關心,生豬價格變化大家比較敏感,一頭連著城鄉居民,一頭連著農民,中央關心,社會關切。從生産上來看,2015年全國豬肉産量5487萬噸,佔全球産量的一半。全國有近4000萬個養豬戶,養殖業對農民收入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養豬業是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從消費來看,豬肉是最主要的肉食品,肉類結構中有64%是豬肉。2015年豬肉每人平均佔有量40公斤,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我們中國的傳統是以吃豬肉為主。
近期生豬價格持續上漲,總的看,是前三年價格長期低迷的反彈,具有恢復性和補償性。因為養殖效益較好,規模場戶補欄積極性開始恢復,有利於增加後期豬肉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儘管豬肉價格在高位運作,可能還要維持一段時間,但伴隨著生豬出欄的逐步增加,豬肉價也將逐步企穩,暴漲的可能性我們覺得不大。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強化資訊監測和預警,落實好各項扶持政策,加強疫病防控和技術指導服務等多項措施,加快恢復生豬生産。同時,我們也提醒,目前生豬養殖過熱的跡象已經出現了,對於養殖戶來講,要提高風險意識,既要理性補欄,不能盲目擴大産能,也要適時出欄,不要壓欄惜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有關情況我就介紹這麼多,下面請記者朋友們圍繞我們今天發佈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的時候請通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提問。
2016-04-07 10:12:12
- 經濟日報:
我想問關於玉米結構調整的問題,目前我們知道農民種玉米的收益要遠高於其他作物,玉米調減後農民應該種什麼呢?收益如何能夠保障呢?還有,現在不可能再依靠行政手段來推動農民種什麼或不種什麼,那麼我們的目標如何能夠順利實現呢?謝謝。
2016-04-07 10:16:24
- 潘文博:
農民是農業生産的主體,也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農民調不調,調多調少,主要看價格,只要效益好,有錢賺,農民就願意調。回到您提出的問題上,玉米效益好,調了之後農民種什麼,如何保證收益,又如何推動這項工作呢?我們主要考慮四個方面:
一是靠規劃的引導。剛才葉主任已經講過,去年11月份農業部制定下發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調減玉米,主要改種市場需要的大豆、青貯玉米、雜糧雜豆、馬鈴薯、苜蓿、優質牧草等作物,各地也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調整優化玉米結構。
二是靠政策扶持。調整優化玉米結構需要市場資訊的引導,但是更需要的是政策的扶持,這樣才能讓農民願意調、調得動、穩得住。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今年在財政部的支援下,農業部整合了35億元的資金,重點支援玉米的結構調整,用於“鐮刀彎”地區的糧改飼和糧豆輪作的補助,目的是讓改種青貯玉米也好、改種大豆也好、改種飼草也好,這些作物的收益與過去種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當。
三是靠指導服務。農業部已經組織專家制定了分區域、分作物的技術方案,引導農民科學安排種植結構,同時也指導各地落實好替代作物的種子、配套的機具等物資,搞好餘缺調劑,保證結構調整的需要。針對玉米改種大豆之後可能出現的除草劑帶來的藥害問題,我們已經組織了植保專家制定了具體的應對方案,篩選了替代的藥劑品種,確保後茬作物生産的安全。
四是靠示範引導。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我們重點要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示範引導作用,率先推廣結構調整的技術模式。目前來看,市場信號的引導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預期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今年玉米結構調整現在看已經有了良好的勢頭。據各地反映和農業部農情調度,今年玉米主産省的玉米種植意向呈減少的趨勢,是近13年以來玉米麵積首次減少。剛才葉主任也講了,過去10多年玉米麵積增加了2億多畝。過去是年年增,現在有一個好的勢頭,玉米麵積要調減。特別是玉米麵積庫存壓力最大的黑龍江省,今年預計玉米麵積減少1500萬畝左右。謝謝。
2016-04-07 10:16:58
- 中國網:
我繼續問一個大豆的問題,近些年我國大豆的進口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2015年已經達到8169萬噸,我想問一下,我們為什麼要進口這麼多的大豆?這些大豆主要從哪些國家進口的,進口的大豆主要做了些什麼?今後發展大豆生産,農業部有什麼樣的考慮?謝謝。
2016-04-07 10:23:21
- 潘文博:
我來具體回答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同時也是種地養地結合的重要倒茬作物,因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正如剛才這位記者朋友講得那樣,這些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確實是多了,有一組數據我給大家通報一下。1996年我們國家從大豆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大豆的凈進口國。2000年大豆進口量就達到了1000萬噸,2010年就達到了5000萬噸,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連續突破了6000萬噸、7000萬噸和8000萬噸的水準。剛才這位記者朋友説了,去年大豆進口達到了8169萬噸,8169萬噸是個什麼概念?它是國內生産量的6.8倍,大約是世界大豆貿易量的70%,是國內消費量的87%,這在所有農産品中進口依存度是最高的。
這些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在全力抓好糧食生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也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努力穩定大豆生産。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生産出現了滑坡。而同時城鄉居民消費水準的提高和畜牧業規模化養殖的發展,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長,國內生産不足,只能靠進口來彌補國內的需求缺口。專家分析,近三年我們大豆每年消費增量是800萬噸左右,我們自己每年才産1200萬噸。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塊,一是飼料豆粕,二是食用豆油,三是食用大豆。專家分析,今後五年到十年,這三塊還是剛性增長的趨勢,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不會像前幾年增速那麼快。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還要不要發展國內的大豆生産?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2016-04-07 10:24:00
- 潘文博:
我們國家是大豆原産地,種植歷史悠久,而且消費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豆製品在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綜合考慮大豆的食用特性、生態功能和種植替代性,我們認為應該保持大豆生産的穩定,不能輕言放棄大豆,這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選項。但是,大豆生産是個什麼定位呢?大豆生産發展的定位就是滿足國內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時構建用地養地結合的耕作制度。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給水準,也不是與進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格局。近期我們部裏要下發《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主要的目標就是“一擴大”、“三提高”,“一擴大”是指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主要來自於玉米麵積調減下來的這一塊;“三提高”:就是提高單産、提高品質、提高效益。大豆能不能種,核心還是在效益。在措施上主要採取五個方面:一是調整優化佈局,把“鐮刀彎”地區非優勢區的玉米調下來,推行玉米和大豆輪作,構建合理輪作體系;二是推進科技創新,今年我們準備在東北、黃淮地區選擇一批縣搞綠色高産高效的示範點,創建一批畝産200公斤以上的高産示範典型。我們現在全國大豆平均畝産水準只有120公斤;三是完善大豆的扶持政策,主要是目標價格政策;四是建立優質大豆保護區,重點保護大豆的種質資源,保護生産能力,保護生産主體;五是還要科學引導健康消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廣泛宣傳大豆食品的營養功效和保健功能,擴大國內優質大豆消費市場。謝謝。
2016-04-07 10:31:34
- 人民日報:
我想問一個關於生豬養殖的問題,也是讓大家比較困惑的。現在大家都在提倡綠色協調的發展理念,很多省份也都出臺了生豬禁養的措施,包括農業部也出臺了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佈局調整的意見;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保障供給,現在豬肉價格上漲和前一階段的調整是不是有關係,大家都很困惑。下一步我們的生豬到底該養還是不養,應該怎麼生産,怎麼健康發展?
2016-04-07 10:38:25
- 葉貞琴:
這個問題請我們畜牧業司馬有祥司長回答。
2016-04-07 10:40:27
- 馬有祥:
各位記者,大家上午好。借此機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畜牧業工作的關注和支援。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作這麼一個回答。當前來説,生豬養殖的環保壓力確實是越來越大。農牧結合、種養迴圈是傳統農業的一大優勢。原來養豬為了肥田,農牧結合得非常緊密。現在為什麼養豬污染的問題突出了呢?它是專業化分工的結果,原來農民既種地又養豬,現在相當一部分規模豬場就管養豬,種地的就管種地,所以經營主體分離了,污染的問題就來了,尤其是規模化養殖廢物處理這方面的規定越來越嚴,去年又出了“水十條”,所以養豬面臨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但是,對於生豬養殖來説,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保供給,我們現在要找的就是保供給和保環境的一個結合點,既要保供給,也就是要吃上豬肉,又要不聞臭味,找這樣一個平衡點。近幾年因為禁養、限養,生豬的調減量比較大。據我們了解,有10個省份已經啟動生豬禁養區的劃定,或者正準備啟動。禁養區內的生豬規模場拆除搬遷的問題比較突出,這10個省影響了2000多萬頭的生豬出欄量,有一個省萬頭以上的規模場在禁養區內就被拆除27座,影響了40多萬頭的出欄量。所以説,禁養確實是給生豬生産造成了一定影響,這也是我們下一輪發展中應該正視的問題,我們要在補短板方面下工夫,如果環保方面不達標,生豬規模養殖可以説寸步難行。這也是我們下一步政策需要發力的地方。豬不是要不要養的問題,而是要養好的問題。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中國養豬飼養量佔世界的50%,這麼一種主要的食品,對治國理政和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産品,不可能不養,關鍵是要養好的問題。
2016-04-07 10:40:48
- 農民日報:
我想請問馬司長一個問題,目前豬糧比處於9:1的高位,超過了國家的預警線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根據我們的監測預警系統和對市場的觀察,您對後期豬肉市場價格的走勢有什麼樣的預期?另外,國家是否準備採取措施來調控目前的豬肉價格?還有一個問題,其實每三到五年都會有一個豬週期的出現,豬肉價格的過高過快上漲或者過低的下行,其實對廣大養殖戶和消費者都是有很大影響的,我們是否有切實的措施,可以儘量去控制豬肉價格大幅度的波動?謝謝。
2016-04-07 10:50:13
- 馬有祥:
生産者和消費者都希望對豬價變化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價格在一定合理範圍內波動。我們經常講豬週期,豬週期是正常的,是生産者或者消費者對價格作出的不同反應。回顧十多年來,生豬養殖經過了幾個週期,大體上每一次波動都有它的相同點,也有它的不同點。相同點,直接原因都是因為供給的減少,就是生豬養殖量下降了,供不足需了。第二個相同點是,在價格高峰的時候或者最景氣的時候,價格會衝得很高。大多數年份春節以後價格會有所下降,但是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7年,2011年,還有今年,都是價格最景氣的年份,價格在春節以後沒有出現下跌,出現了反常的現象。幾個週期不同的地方,我們分析,引起價格變化或者産能調整的原因是不同的。上兩個週期,主要是豬週期加上疫病的影響。如果大家還有印象,一個是藍耳病,一個是仔豬腹瀉,本來豬週期在發揮作用,再加上疫病的影響,雙碰頭了,造成生豬産能的迅速調減。這一輪的特點跟原來不一樣,雖然也有豬週期,但是趕上的是禁養,所以加大了産能下調的深度。
2016-04-07 10:52:36
- 馬有祥:
關於豬價,去年3月份進入一個上升通道,9月到11月中旬期間有一個小幅下行,之後又恢復上行通道,一直到現在,尤其春節以後漲幅較快。剛才這位記者問到,後期的走勢怎麼樣,會不會繼續衝高或者暴漲?我們分析,豬價維持高位應該是今年的常態,但是暴漲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漲的基礎和動力。第一,生豬産能在加快恢復。1、2月份我們監測的種豬場二元母豬銷量增加了近60%,這預示著生産能力的擴大。3月份第4周仔豬價格同比上漲了102.3%,翻了一倍,仔豬價格的上漲也會帶動補欄積極性的提高。還有一個最新數據,3月份全國生豬存欄環比0.9%,母豬存欄在連降近三年後出現企穩,環比持平。所以,從這三個指標看,産能在較快恢復。
2016-04-07 11:08:57
- 馬有祥:
關於豬價,去年3月份進入一個上升通道,9月到11月中旬期間有一個小幅下行,之後又恢復上行通道,一直到現在,尤其春節以後漲幅較快。剛才這位記者問到,後期的走勢怎麼樣,會不會繼續衝高或者暴漲?我們分析,豬價維持高位應該是今年的常態,但是暴漲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漲的基礎和動力。第一,生豬産能在加快恢復。1、2月份我們監測的種豬場二元母豬銷量增加了近60%,這預示著生産能力的擴大。3月份第4周仔豬價格同比上漲了102.3%,翻了一倍,仔豬價格的上漲也會帶動補欄積極性的提高。還有一個最新數據,3月份全國生豬存欄環比0.9%,母豬存欄在連降近三年後出現企穩,環比持平。所以,從這三個指標看,産能在較快恢復。
2016-04-07 11:08:57
- 馬有祥:
第二,從養殖成本看,今年推高養殖成本上升的因素,特別是飼料成本,跟以前不一樣,這個因素弱化了。近期豬糧比價達到紅色區域,很重要的因素是玉米價格的下調。如果按去年玉米價格每公斤2.4元計算,現在的豬糧比也還處於綠色區間。飼料在養殖成本中佔的比重比較高,有60%-70%。現在的玉米價格降到2元左右,上漲可能性不大,所以飼料成本推動豬價上漲的因素基本不存在。
第三,從疫病來看,比較穩定,沒有大的疫情。疫病對養殖業的影響非常大,疫情穩定了,也是穩定市場供給的重要基礎。
第四,從需求來説,沒有大的增長。因為經濟進入新常態,整個宏觀經濟對消費拉動作用沒有以前那麼強了,對豬肉也有影響,所以需求上沒有大的變化,也不會大幅拉動豬價上漲。
最後,豬肉的替代産品價格是下行的,禽肉價格基本穩定,牛羊肉和雞蛋、牛奶的價格都是下降的。
從以上五個因素看,今年豬價進一步暴漲沒有基礎和動力。
2016-04-07 11:17:51
- 新華社: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請問現在這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如何?此輪結構調整與上幾輪的結構調整有哪些不同?謝謝。
2016-04-07 11:29:01
- 潘文博:
目前我國農業生産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像記者剛才説的,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這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農業發展新要求和滿足消費升級新變化的主動作為和順勢而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農業部正在組織編制《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這個規劃期是2016-2020年,擬於近期下發。
這個規劃總的思路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引領、生態保護優先,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佈局,提升糧食産能,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的農業發展格局。每次結構調整都有一個目標,這一輪結構調整的目標是什麼呢?目標就是做到“兩保、三穩、兩協調”,“兩保”就是保口糧、保穀物;“三穩”就是穩定棉花的自給率、穩定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穩定糖料的自給率;“兩協調”就是蔬菜生産和需求協調發展,飼草生産與畜牧養殖協調發展。
2016-04-07 11:29:40
- 潘文博:
回到剛才您提到的問題,這一輪結構調整和前幾輪結構調整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回顧一下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結構調整一共經歷了四輪,第一輪結構調整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是家庭聯産承包之後糧食連年增産,出現了相對過剩,但是棉油糖、果菜茶等非糧食産品是短缺的,當時信號非常明確,壓糧擴經。第二輪結構調整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現了南方早秈稻為主的“賣糧難”的現象,但是優質農産品價格高、銷路好,這輪結構調整的重點就是發展“三高”農業,高産、優質、高效。第三輪結構調整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糧食産量創造歷史新高之後,1998年達到了10246億斤,糧食産量有三年超過了1萬億斤,“賣糧難”再次出現。國家實施的是戰略性結構調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的面積大幅度調減。1998年到2003年,這五年糧食面積減了2.2億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面積減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響最深的一次。
再説説第四輪,就是這一輪結構調整。糧食實現“十二連增”後,糧食供求關係改善,目前糧食總量問題不大,最大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從三大主糧看,稻穀是平衡有餘,小麥是基本平衡,玉米是階段性的供大於求,因此,這一輪結構調整的重點,在品質上,在穩定稻穀、小麥口糧品種面積的同時,重點是優化稻穀和小麥的品質結構,來滿足市場的需求;在數量上,重點是調減非優勢區的玉米麵積。謝謝。
2016-04-07 11:34:48
- 農資導報:
現在正值春耕大忙時節,很多農民都在徘徊不知道種什麼,前幾天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出臺了,請問玉米的目標價格政策在什麼時候出臺?價格範圍會處在什麼區間呢?謝謝。
2016-04-07 11:40:53
- 潘文博: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農民關心,社會關切。在3月28日的時候,國家發改委已經會同農業部、財政部、農業發展銀行、糧食局等多個部門召開了一個新聞通氣會,在這個新聞通氣會上已經向社會公佈了今年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內容。這次改革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就是2016年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怎麼解釋這句話呢?就是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的供求關係,調節生産與需求,生産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這是第一層意思,就是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以保持優勢産區的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目前,農業部正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貫徹落實好這項改革措施,保護好農民利益,保障農業和糧食生産的穩定發展。謝謝。
2016-04-07 11:41:55
- 央視財經頻道:
2015年的1月到10月,中國的進口豬肉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0%,而且進口的平均價是12.3元每公斤,相比同期國內22.8元的均價,在巨大的成本差異面前,對我國的豬肉生産有什麼影響?謝謝。
2016-04-07 11:46:04
- 馬有祥:
2011年開始,我國豬肉進口量增幅很大,但絕對量不大,去年凍豬肉進口不到80萬噸,加上豬雜碎80多萬噸,加起來160萬噸左右。我國豬肉産量5487萬噸,進口比例較低。關於豬肉進口的問題,我們有三個判斷,一是大量進口不必要,中國人吃肉沒必要靠外國,因為我們已經有足夠的生産能力。從2010年開始,我國豬肉産量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改革開放初國內豬肉産量是1000萬噸左右,現在是5487萬噸,上了4個千萬噸臺階,我們有比較充足的生産能力,也有非常靈活的市場發展機制。這幾年儘管有豬週期,但也正好説明我們的生産能力是足夠的,如果供不應求,就沒有豬週期了。二是大量進口不合適。生豬産業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農民,近4000萬戶的養豬戶,加上上游飼料工業,下游的屠宰、運銷産業,産業鏈長,就業人口多,大量的進口替代國內豬肉是不合適的。三是大量進口也是不可行的。現在世界豬肉貿易量700萬噸左右,日本、南韓、墨西哥等穩定依賴進口的國家,每年進口量400多萬噸,剩餘的可進口的豬肉不超過300萬噸,如果中國豬肉出現大的缺口,進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目前國內外豬肉存在比較大的價差,這是養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下一步,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國內生豬産業提質增效,增強競爭力,穩定生産和市場。
2016-04-07 12:03:06
- 葉貞琴:
考慮到時間關係,最後一個問題。今天來的有些是境外媒體,請境外媒體的朋友們提個問題。
2016-04-07 12:21:40
- 路透社:
美國和南美都非常擔心中國大豆面積的擴大會不會減少進口?另外,剛才也談到出臺大豆發展的意見,中國大豆的生産,到2020年會增長到一個什麼程度呢?謝謝。
2016-04-07 12:22:14
- 潘文博:
我們大豆生産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滿足國內食用大豆的消費需求,油用消費基本是靠進口來彌補。在今後一段時期,發展大豆生産的目標就是在擴大一部分種植面積的同時,重點在提高單産、提高品質、提高效益上下功夫。發展大豆生産,主要是結合這一輪種植業結構調整,把非優勢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下來改種大豆,而且這些區域過去也是大豆的傳統産區。謝謝。
2016-04-07 12:22:47
- 葉貞琴: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媒體朋友們。
2016-04-07 12:28:14
圖片內容:
- 農業部關於玉米結構調整與生豬生産形勢有關情況發佈會
- 農業部新聞發佈會現場
- 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葉貞琴介紹情況
-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
-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
- 經濟日報社記者提問
- 潘文博副司長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網記者提問
- 新聞發佈會主席臺
- 新聞發佈會現場
-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
- 馬有祥司長回答記者提問
- 現場媒體錄影機
- 農民日報記者提問
- 新華社記者提問
- 農資導報記者提問
-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記者提問
- 路透社記者提問
圖片大圖:
-
農業部關於玉米結構調整與生豬生産形勢有關情況發佈會
中國網 楊佳
-
農業部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楊佳
-
農業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葉貞琴介紹情況
中國網 楊佳
-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
中國網 楊佳
-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潘文博
中國網 楊佳
-
經濟日報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潘文博副司長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網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新聞發佈會主席臺
中國網 楊佳
-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楊佳
-
人民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馬有祥司長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現場媒體錄影機
中國網 楊佳
-
農民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新華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農資導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
-
路透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