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陞二級教師
回民工作委員會很快在西北中學的基礎上成立了回民學院,楊富魁當了總務處幹部,主管整個回民學院的基建工作。雖然脫離教學,但他晉陞二級教師,每個月拿76塊錢的工資。
最讓楊富魁驕傲的是,他主持建了回民學院的一棟教學樓。“那可是整個牛街第一棟小樓,很惹眼呢。”每天上課,瑯瑯的讀書聲傳到整個牛街。
這個時候,楊立也在回民學院附屬小學讀書。
1959年後,整個國家都處於困難時期。
讓楊富魁深感驕傲的是,家裏的四個孩子,雖然生活有些困難,但都熱愛學習,成績優異。
“就拿我來説吧,學習成績特別好,還在班裏擔任幹部,初中升高中還是保送的呢。”想起讀書時光,楊立的臉上洋溢著笑意。
楊立記得,父親在學校基建工作上大展手腳,幾年時間就牽頭負責修建了回民學院好幾棟教學樓。
“那時候很忙,每天很晚回家,就在飯桌上跟家人講講學校的情況。”楊富魁指著不遠處伊斯蘭經學院的綠色屋頂説,那就是他牽頭修建的房子,直到現在都是宣武區的一個地標建築。
時光滑到楊立的高三,他面臨一個重要抉擇——考大學還是工作。作為家庭的長子,他最終放棄大學夢,決定工作。
“要麼參軍或進工廠,要麼當老師。”楊立説。
兒子的教學成就
楊立跟父親説出自己想當老師時,是在一頓晚飯的桌上。楊富魁聽完,不假思索地點點頭,連説“挺好,挺好”。
事隔兩年,楊立才體會到當時父親對自己的支援和子承父業的驕傲,其實是藏在這種淡然的表情裏。因為楊立的大妹也要工作,説想當電影演員。楊富魁想了幾分鐘,大手一揮微微皺眉“不行啊,這是不務正業”,一句話,讓楊立的大妹改了志願,進了工廠。
1963年9月,楊立和其他19名同學被挑選為教師,歷經半個月的培訓後,被分配在宣武區各個小學。與此同時,13名僅有初中文化水準的老師離開學校,轉業或者參加培訓,以達到中師水準。
正式上崗前,楊富魁幫兒子分析了小學各個年級的狀態,建議他挑一個中年級的班開始教課,比如三四年級。楊立果然在挑班級時説出三四年級,他也被如願分配到宣武區中恒街小學四年級,教語文課。
課本上開始有了毛澤東詩詞,學校開始號召學生們向劉文學、雷鋒等英雄人物學習。楊立記得那次少先隊觀摩會,就在他的班上舉行,有區裏不少的教育領導參觀。黑板立在前排,上面有醒目的大字“紀念劉文學”,旁邊還有他的頭像和事跡。
幾年下來,楊立從模倣老教師講課,已經學會自己摸索教學。“我教的班成了紅領巾班,特別有成就感。”楊立説。
此時,他的工資是每個月37塊錢,全部交給母親補貼家用。
學校大發展
“文革”期間,教學工作曾經停滯了兩年。
復課後,楊立重新回到講臺。雖然工資沒變,父親也還在湖北農村下放,但楊立還是重新燃起了對工作的熱情。
“我發現自己的教學激情一點也沒退減,因為一直相信教育本身的力量,也堅信國家一定會再重視教育。”
1971年,楊立結婚了。第二年女兒出生,他們搬到輸入衚同的一所平房裏。
撥亂反正後,楊富魁從湖北回到北京,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
國家給楊富魁分了一套樓房。他閒暇時,還是喜歡到學校轉轉,也曾跟經學院的同事們一起出國,到西亞參加朝拜。“我們都趕上了好時候”。
因為此時,教師又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社會上又開始敬重老師。
楊立的工資一下子漲到四十多,沒過一年又漲到六十多。“有天聽説工資可能漲到一百塊,真不敢相信。”
後來不但工資漲到一百,學校的教學設施也飛速進步。
第一台電腦進學校時,楊立覺得很新奇。“我還記得,那是幾臺蘋果電腦。老師們都圍著看,高興得很。我回到家後,也情不自禁地告訴了妻子和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