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湯圓”的習俗在我國已經流傳了上千年。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説法不一。據文字載,宋代以前還沒有元宵,那時人們過元宵節吃的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才有“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門戶”的説法。這種“膏粥”,大概是一種甜粥。時至今日,在我國個別地區,仍有吃“元宵粥”的習俗。經過多年的演變,到了宋代,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開始吃圓球式的元宵了。
民間吃元宵一般都在上燈的這一天(正月十三),所以稱“上燈圓子”。而落燈這天(正月十八日),北方則有“落燈面”的説法,即此日須吃麵條,意謂天長地久,延年益壽。南方則有吃“落燈糕”的習俗,有年年高升的吉利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