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圖 片字號:
二七塔的故事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7-02-07  發表評論>>

中國攝影作品網路聯展郭曉冬個展《二七塔影》

一、二七大罷工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2月4日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岸、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全線工人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共産黨員、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殺,300多人負傷,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罷工”。

1925年2月7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召開全路工人代表大會,莊嚴宣佈:恢復京漢鐵路總工會。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于1926年10月15日,又殺害了鄭州分會負責人汪勝發、司文德,並把二位烈士的頭顱懸挂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地址)的電線桿上。

二、二七廣場

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罷工運動和“二七”烈士,繼承和發揚“二七”光榮革命鬥爭傳統,1951年,在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

三、二七塔

1951年鄭州在二七廣場舉行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大會組織者修建了一座15米高完全是蘇式風格的多面體木塔的臨時性建築,老百姓以為那是政府建的二七紀念塔,“二七塔”也就在百姓口中叫開了,鄭州人意外地賦予了木塔以政治涵義,在無意間把它和“二七大罷工”聯繫到了一起。當時塔身上的標語口號則是:“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城鄉互助,內外交流”。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木塔又被穿上了鮮艷的政治外衣。1967年4月下旬,木塔被用白紙黑字刷上“文化大革命”語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青松不老,二七不倒”。這裡的“二七”,是指“二七公社”,是“文化大革命”中由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學生組成的造反派組織。那標語顯然是“二七公社”書寫的。1971年夏天,屹立了20年的木塔一場風雨過後倒地。

木塔倒下當年,二七塔經過重新設計建設成為目前的雙身並聯式塔,塔平面為東西相連的兩個五邊形,從東西方向看為單塔,從南北方向看則為雙塔,塔全高63米,共14層,其中塔基座為3層塔身為11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塔式新穎、獨特,雄偉壯觀,具有中國民族建築的特點,每層頂角為倣古挑角飛檐,綠色琉璃瓦覆頂。塔頂建有鐘樓,六面直徑2.7米的大鐘,整點報時演奏《東方紅》樂曲,鐘聲綿延數公里。鐘樓上高矗一枚紅五星。

二七塔現在是鄭州的地標性建築,現名為二七紀念館,館內共有10個塔層層廳和1個地下層廳,塔內一邊為旋梯,一邊為展室,陳列有“二七”大罷工的各種歷史文物、圖片、文字資料。

“鄭州二七紀念館”現在的匾額由江澤民同志題寫。

四、二七商業圈

從1904年4月起,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先後在鄭州穿過,於是有了火車站、大同路、德化街,外鄉人開始持續不斷地擁入這個城市,連老墳崗那片墓地也成了雜耍、小商小販的自由市場,鐵路造就了鄭州城。

20世紀80年代,一場震動全國的商戰,就在二七塔的鐘聲中打響了從價格大戰、服務大戰、公關大戰到環境大戰,帶動了整個鄭州的改革開放,也在全國商業傳統的鐵壁合圍中,衝開了一個缺口,“鄭州商貿”由此而聞名全國。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戴凡
[我要糾錯] [推薦] [收藏] [列印] [ ] [關閉]
相關新聞
-人民攝影報2006年度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揭曉[組圖]
-《1+1>?老革命攝影家顧棣作品選》[圖集]
-網友攝影精品欣賞:銀裝素裹頤和園[組圖]
-城市圖案和圖案建造者[圖片策劃]
-生活在零下40度的北極村人[組圖]
-網友攝影佳作欣賞:行走中國——蔚州行[組圖]
-網友投稿:炎黃記憶黃頁——陳家溝[組圖]
-上海老照相館發現阮玲玉等昔日明星私生活照[組圖]
-網友投稿:一座即將消失的千年古鎮龔灘[組圖]
-網友攝影精品欣賞:雲臺山的水[組圖]
網友留言 進入論壇>>
昵 稱 匿名
留言須知 版權與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