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對於堅定創新自信,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您有哪些對策和建議?
顧學明: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的艱巨任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
首先,要切實認識到創新在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匯聚全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合力。要切實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問題和形勢,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有力推動産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提升經濟品質;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才能有效克服資源環境制約,增強發展可持續性。要不斷增強公眾的創新意識,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方向和步驟上統一行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想招、一起發力”格局,凝聚創新型國家建設合力。
其次,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由“管理創新”向“引導創新”“服務創新”轉變。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扶持我國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建立和完善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在配套政策制定中更加考慮企業的需求,激勵企業的自主創新。同時要營造良好的法律和社會環境,保護智慧財産權,維護創新者利益,保護創新的積極性。
再次,要擴大科技創新領域國際合作。要抓住全球創新資源加快流動和重組的機遇期,將開放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動力。注重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力度。要進一步加大高水準人才和技術的引進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同時要支援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獲取先進創新資源。
最後,要因地制宜,促進區域創新的協調發展,提高國家整體創新能力。需要看到我國東中西部區域間創新能力的差異。東部地區要發揮先導作用,追趕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在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創新領域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中、西部要通過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在引進的基礎上,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王昌林: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的形成、完善以及重大技術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並不是一項短期任務,需要持續不斷的長期的人力資本積累,需要各種機制體制和政策的完善,因而必定是一場持久戰,必須把創新發展擺在國家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把教育現代化擺在優先位置,完善創新體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現代大學制度、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市場準入、技術標準等軟環境建設,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二是要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實施一批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推動科技發展向更加注重品質和效益轉變。三是要聚焦振興實體經濟,支援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完善創新政策體系,不斷為企業這部創新的發動機加油助力。
毛艷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新型國家是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從根本上講,21世紀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與合作依賴於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舉措。
當前,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非常大,為建成創新型國家,除了保持高投入外,還要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打通科技創新的多個環節。在基礎科研領域,國家需要改進高校相關考核機制,助推産學研結合與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在市場主體技術創新方面,國家既要做好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激發新興企業的創新活力,又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企業研發合作機制,解決企業共性技術研發的投入問題。此外,國家還需要及時應用科技創新研發成果,反哺産業發展和政府治理。比如通過資訊技術提升金融效率、利用“網際網路+”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規劃和社會治理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