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品質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應如何更好地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顧學明: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改革發展工作時強調,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要大力發揚自力更生精神,研發生産我們自己的品牌産品,形成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工作時強調,我國是個大國,必鬚髮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準,不能脫實向虛。更好地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迫切需要的是創新驅動。
一是理念創新。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對引領實體經濟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從新發展理念中找到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二是模式創新。推動發展模式和發展動力轉換,培育實體經濟新的發展動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從傳統成本紅利向人才、産業、技術和制度紅利轉變,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向創新、綠色、生態方向轉變,實現新舊模式和增長動能的轉換和銜接。
三是制度創新。從制度層面發力,形成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依託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開放平臺和載體的先行先試措施,倒逼工商登記制度、貿易監管制度、投資管理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和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改革,不斷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營造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四是技術創新。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來提升實體經濟的品質和效益,既要發展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更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發展,以網路化、數字化、綠色化、智慧化製造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
王昌林:完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任務,首先要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戰,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要從生産端入手,有效化解過剩産能,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支援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壯大新動能,構建現代産業體系;要著力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提升大企業素質,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優化企業結構;要適應經濟發展轉型的需要,增強勞動力、金融、技術等關鍵要素的供給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時,還要著力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補齊民生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等突出短板。
從短期看,近期的重點是要抓好鋼鐵、煤炭等行業的去産能工作,推進僵屍企業市場出清。要切實降低實體企業成本,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準,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迅猛發展的機遇,加強創新,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加快新動能成長壯大。從長期看,振興實體經濟的根本途徑在於改革,關鍵靠創新,要建立健全市場化法制化去産能的長效機制,推進金融、勞動力市場、能源電力等領域市場化改革,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加快服務業開放,完善新興産業準入監管機制,以改革創新重塑我國實體經濟競爭優勢。
毛艷華:要以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加快以“放管服”為核心內容的政府職能轉變三個方面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通過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形成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通過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國有資本功能放大、保值增值並提高競爭力,形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競爭優勢;同時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通過“放管服”改革營造公平便利的市場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