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國發院名師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發佈時間: 2016-03-18 10:32:22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毅歐    責任編輯: 毅鷗

仝志輝 國發院社會轉型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報告指出:“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億多,解決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解讀:背後還有一個重要數據是,我國貧困發生率從12.7%下降到7%以下。農村扶貧成就確實可圈可點。這與扶貧體制在十二五期間的不斷改革有很大關係。2011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正式發佈。2014年,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貧困縣約束機制、出臺貧困縣考核辦法,推動縣級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減貧的地方動能不斷增加。去年11月,中央又與22個省區第一把手簽訂了扶貧攻堅責任書,全黨全國聚力扶貧,十三五期間的扶貧成就更加可以預期了。

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解讀:這裡提出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確實非常重要。現在大家理解的精準扶貧,更多偏向到貧苦戶,實際上區域開發和扶貧到戶不可偏廢,開髮式扶貧是我國扶貧的重要經驗,在精準扶貧新階段要進一步創新開髮式扶貧形式,提升其效能。

報告指出:總理在報告中闡述十三五戰略目標和措施時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解讀:這確實是十三五規劃之魂。人民共和國沒有人民,就不其成為共和國。新中國的建國是與人民的站立和出場同時的,今天小康社會、現代化中國也是要與人民幸福同時成立的。沒有人民,中國的發展就失去了目標。沒有人民這一中心,發展也就沒有了動力。如果人民分出三六九等,發展機會高低有別,那麼社會就會四分五裂,缺少共同認同,雖然國力可能增長,但長遠無法持續。

報告指出:到2020年要解決3個1億人的問題: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解讀:目標宏偉,影響深遠。其中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1億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鎮化,都主要説的是相關地區的農村戶籍人口,對整個區域發展格局和農村發展格局影響巨大。如果完成這些目標,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就更加清晰。這方面的動力就是城鎮化要科學佈局,國家財政政策要更加具有區域協調和城鄉協調視野,城鎮化要和農業現代化要相互促進。

報告指出:要多措並舉消化糧食庫存,大力支援農産品精深加工,延伸農業産業鏈條。

解讀:這既是對當前農業生産中突出矛盾的應對,也可以發展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遠措施。去年,我國糧食産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是糧食産量、庫存和進口三量齊增,庫存壓力和糧食生産效益堪憂。這時候,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就可以消化過量庫存,改善農産品供給結構,如果這種加工業又和扶持農民合作組織和加強農村金融供給結合起來,就會讓農民獲益,可以收到調結構增收入強農業的多方面效果。

報告提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解讀:農業供給側改革將是今年農村改革的大頭。從總理報告中看,這方面改革將從農戶種養業結構、農産品加工業結構、農林業結構等方面進行。要實現這些結構性改革措施,除了各項政策以外,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戶經濟的組織化,讓農戶融入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中,只有這樣,市場需求信號才能對農戶生産行為産生更直接的引導,也才能形成農産品供給結構改進的良性鏈條,也才能使得供給側改革和農民收入提高同步進行。

報告提出: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報告具體涉及了農村公路、客車、電網、機井、飲水工程、電子商務、宜居鄉村等多個方面的目標。

解讀: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發展道路的成功之處,成功穩定了鄉村,也使城鎮化有更好縱深、更多餘地。這方面的投資要更加精準,也要更加考慮農民需要和未來需要,既不要短視也不要浪費。還要創新各類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管護機制,使其持續發揮作用。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