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

薛瀾:為智庫健康發展培育良好“生態環境”

發佈時間: 2015-04-15 11:42:29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 康慧珍    責任編輯: 張林

為智庫健康發展培育良好“生態環境”

——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

近年來,全國各部門各地發展智庫的熱情空前高漲,各類智庫不斷涌現。今年1月20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至此,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全社會智庫熱之際,中國智庫領軍人物、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對智庫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冷思考。

近日,薛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對智庫建設相關基本問題進行梳理,並對官方智庫、高校智庫以及民間智庫健康發展提出了建議。

高校需與專業化智庫進行有效配合

中國經濟時報: 目前,各類智庫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請談談你對智庫,尤其是高校智庫的理解。在智庫熱背景下,高校智庫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有著怎樣的意義?存在哪些問題?

薛瀾: 在全社會智庫熱之際,智庫的概念在某種意義上也被大大拓展了。所以,首先要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是智庫。其實,《意見》已經説得非常清楚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諮詢機構。按照這個定義,雖然國內目前有很多組織和機構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發揮重要的影響,但並不等於這些組織或機構都是智庫,也不等於它們今後都應該辦成智庫。

同樣,籠統地把高校作為智庫來評估也是不嚴謹的。作為一種社會組織,高校的基本功能與智庫不同,主要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當然,目前許多高校內也存在著不少符合條件的智庫,但這與整個高校就是智庫有著本質的區別。高校的很多研究是認識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活動規律的基礎性研究。這些基礎性研究的知識貢獻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意義重大,其中包括對高校自身的智庫和其他智庫的研究都會産生積極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校的知識服務功能為科學合理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所起到的作用或許比高校內的智庫所起到的作用更重要。

從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看,複雜公共政策的決策往往可能需要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對策性研究的有機結合。很多高校的研究機構雖然在基礎研究上有明顯優勢,但應用性研究或對策性研究的優勢也許就不明顯了。而很多真正專業的智庫在這兩個方面恰恰是最有優勢的。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只有跟專業化的智庫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有效配合才可能更有利於推進公共政策研究的科學化和有效性。

因此,在智庫熱背景下,建設智庫的高校必須明確,智庫只是一種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一種手段。智庫能夠幫助政府制定使得公眾利益最大化的各種政策,但並不是唯一的手段。高校本身所擅長的基礎研究對優化決策也具有重要意義。

完善旋轉門機制有利於高校發揮人才優勢

中國經濟時報: 目前高校內部的智庫建設面臨哪些主要問題?

薛瀾: 高校的智庫發展既有功能定位問題也有運作管理的問題。高校中的智庫除了政策研究的功能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為公共政策培養人才。高校培養的政策人才畢業後在政府部門或政策研究機構參與公共政策的研究或制定工作,可以發揮很大作用。可惜的是,中國目前尚缺乏旋轉門機制,所以,高校內的政策研究人才很難直接去政府決策部門參與政策制定。這是中國政策體系普遍存在的一個缺陷,一旦完善這種旋轉門機制,高校在公共政策領域的人才優勢就可以真正地發揮出來了。

目前我國高校中的智庫也存在各種運作機制的問題。如高校的教師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承擔其他各種公共服務,同時還要在高校中的智庫擔任研究任務。如果高校智庫需要針對複雜、重大問題做持續不斷的研究時,這些教師很難兼顧這三方面的工作。高校中的智庫需要有一些專職的研究人員,但目前高校人事制度的安排尚不清晰,需要改革現有體制和機制,確保這些專職研究人員的職稱、薪酬、未來發展等問題得到保障。

1   2   3   下一頁  


評 論

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