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言人,成長在新聞開放年代
熱詞解讀
2013兩會
#2013兩會#
    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即將於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開幕。作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後的第一次全國兩會,將選舉産生新一屆國家機構和領導人,也將選舉新一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領導人,因此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3個多月後,全國人民再次將目光聚集到首都北京,關注兩會、討論兩會、為兩會獻計獻策。
更多>>兩會觀察
我們需要怎樣一個“好代表”
我們需要怎樣一個“好代表”
中國夢,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中國夢,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完善中的中國,迎來承上啟下新時代
完善中的中國,迎來承上啟下新時代
滴水“微”力,穿透改革磐石
滴水“微”力,穿透改革磐石
新聞發言人,始於新聞發佈制度“元年”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領導小組聯合下發了《關於實施〈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和加強對外國記者工作的意見》,要求外交部和對外交往比較多的國務院各部門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發佈新聞。

    當年3月1日,新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齊懷遠被正式任命為第一任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並舉行了首次新聞發佈會。同年6月,曾濤和孫起孟分別作為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的新聞發言人,舉行了新聞發佈會。自此建立起了兩會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詳細]
除了資訊發佈,發言人更應是矛盾調和者
    新聞發言人作為一種“制度”,其內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項、重要活動、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海內外關注的問題、重大突發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務、政府決策等所有與公眾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針對這些內容提供的一種接受公眾公開諮詢、質詢和問責的制度安排。

    只要是事情與公眾利益相關,新聞發言人就不能缺席,不管是將要進行的決策還是已經發生的事故,這是一個先進的新聞制度。在政府部門遇到公關危機時,新聞發言人的作用就更加明顯。當政府與民眾産生矛盾,關係出現裂隙的時候,新聞發言人是最好的矛盾調和者,傳達聲音、表達態度,重新讓公眾重新拾回對政府的信任、彌補事故對社會造成的心理傷害,這種時候的一場新聞發佈會如同一次“及時雨”,會比硬生生地公佈新聞資訊更有意義。[詳細]
言之有物,不要“太極”要硬功夫
    一位新聞發言人應該説什麼?
   
    這本來是一個很明確的疑問,但是在很多實際操作中,這個最重要的內容卻經常被弱化。新聞發言人如果想要得到媒體重視,不能僅局限于發聲,發言人説出的內容不能含糊其辭,拐彎抹角。把手中需要公佈的新聞念完,只是完成了職責的一半而已,最重點的則是接受質詢。

    在十八大後,中央提出轉變文風會風的要求,要求不説官話套話注重實幹,對新聞發言人的工作同樣有著指導意義。官話套話是老百姓聽了許多年,早就已經聽膩了的説辭。

    當面對媒體的詢問、質疑甚至問責時,新聞發言人不應該和媒體打“太極拳”、用官話套話搪塞。在這裡,無論多麼巧妙的“大挪移”都不可能贏得輿論的掌聲,只會與公眾期待背離的越來越遠。對問題的正面回應,是公眾最想知道的內容,真材實料的“硬功夫”代表著政府部門誠懇的態度。媒體與政府更應該是在一個平等的對話環境下互相交流,政府應該坦然接受媒體對其的監督,新聞發言人也應該正面接受記者提出的問題。[詳細]
言之有道,論概念不如講故事
    一位新聞發言人應該如何説話?

    1986年全國政協六屆四次會議,擔任新聞發言人的孫軼青曾專門對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政協開新聞發佈會,是宣傳政協的好時機,要借此大力宣傳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同時要在準備答問方面多下工夫。即使對方提出一些特別敏感甚至是刁難的問題,我們也要有理有據、實事求是地加以回答,切不可以“無可奉告”來搪塞回避,那是一種底氣不足的表現。[詳細]

    政府的新聞發言人面對的不僅僅是專家、是媒體、更是廣大的群眾。那些艱深晦澀的概念和數據有時並不能很好的説明問題,看新聞的大爺可能並不知道物價漲了幾個百分點,他只知道今天的白菜比昨天的便宜了還是貴了,所以一個好的發言人“講故事”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生動的事例、具體的人物更能走進百姓的心中。所有的發言,都要以讓民眾聽懂為第一標準。[詳細]
言外有意,發言人代表國家的精神和姿態
    一位新聞發言人應有什麼樣的姿態?

    “歡迎大家採訪這次大會,也感謝你們這麼關注我們這次的發佈會。剛才來得稍微晚了一點,我這個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麼容易,抱歉。”3月4日,當滿頭銀發、身著藍色職業裝的傅瑩走進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佈會現場時,滿場響起掌聲。

    新聞發言人不是個好差事,更不好當,不僅需要事前做足功課,在答記者問時也需要慎重。傅瑩在接受採訪時説,準備了一百多個問題,還是有些擔心有記者提更刁鑽的問題。這是一個合格發言人應該有的工作態度,就是在這麼誠懇樸實的話語下,傅瑩展示的不僅是她個人的素質和智慧,更是一個政府、一個國家飽滿的精神和誠摯的姿態。

    百姓對祖國有了更深的期盼和愛戴,它少了一些冰冷的嚴峻,多了一些平易的柔軟和親切的細膩。這種展現更讓世界看到中國,我們奉行和平、合作、發展、共贏的外交理念,同時又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對外交往中,中國既不需要張牙舞爪,也不會趨炎附勢。[詳細]
新聞發言人,搭起橋政府與媒體的橋梁
    新聞發佈工作實踐證明,許多情況下,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導權,時效性決定有效性,透明度決定公信度。
 
    新聞發言人是一個制度,更是一個媒介。通過他們,政府的資訊得以發表,民眾的訴求得以回應。建立政府新聞發佈制度,讓新聞發言人統一發佈事件的真相與處理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體現。合格的新聞發言人可以帶給社會信心,能夠搭起政府與媒體間的橋梁,在這座橋上,民意得以暢通行走抵達彼岸。[詳細]
結束語
    言之有物、言之有道、言外有意,是一個合格的新聞發言人必備的能力和素質,也是百姓對這一制度的期盼和信念。相信在傅瑩之後,會有更多、更好的發言人出現,搭起一座座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