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兩會”後會見中外記者 真誠回答不敷衍
    3月14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與採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本次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就政治體制改革、吳英案、僧人自焚以及王立軍等社會熱點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溫總理回答真誠負責不敷衍,彰顯了“大國總理”的風範。
溫家寶
    秉承“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我為國家、人民傾注了我全部的熱情、心血和精力,沒有謀過私利。
大國總理:思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
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溫總理再次大聲疾呼政治體制改革引發熱議。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權”與“利”兩個字,自上而下推行政治體制改革應成為改革的發力點和落腳點。從決策層開始,從高層決策機構作為切入點,就要拿出“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勇氣。

溫總理答問再次提振房價合理回歸信心

    與以往講話不同的的是,溫總理本次對“房價合理回歸”內涵作了具體描述。他曉白地指出,什麼叫房價合理回歸?我以為合理的房價,應該是使房價與居民的收入相適應,房價與投入和合理的利潤相匹配。如是明白暢達地痛快闡述,等於是讓各方利益代言人為我所用地對“房價合理回歸”胡説八道大放厥詞閉嘴遁形。

溫家寶

    當這位熟悉的老者用沉重凝重的語氣説道,“這是我在兩會之後,最後一次同大家見面了。”回想溫家寶總理這9年以來為我們做的努力,心底裏陡然生出許多傷感。只能用這樣的評價:思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

不回避、不敷衍、不推卸

溫家寶

    以開闊的胸襟傾聽批評的聲音,一直被視作為政者的一種美德,古今皆然。時異勢殊,如今溫總理這一席話,已不僅僅是他個人志趣的即興表達,更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訴求。

從容直面熱點話題,為人民撥開雲霧

    “吳英案”像一面鏡子,把小微型企業一步步走來的“悽慘像”映照出來。“王立軍事件”突然爆發,一段時間以來,真相一直不明,全世界都在猜測。溫總理對於這些事件的回答真誠懇切,不回避、不敷衍、不推卸,正如溫總理九年前所言:“大家普遍認為我是一個溫和的人,但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我心裏總默念著林則徐的兩句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我今後的工作態度。”

“外媒提問過半”的自信與開放
    給予外媒更高比例的“提問問題”和“提問時間”,外媒通過這樣一個最具權威和最具中國特色的“總理記者會”,掌握和知悉中國發展的資訊和脈絡,並通過他們向世界公眾傳達。我們看到了總理展示給世界的“自信”,這裡面展示的是魅力與風範,更宣揚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會越來越好、路子越走越寬的決心與承諾。

鞠躬盡瘁45載,責任信念貫穿始終

冷靜而真誠地面對自己和國家

    “人民需要政府的冷靜、果敢和誠信;政府需要人民的信任、支援和幫助”;“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永遠和人民在一起”;“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三個小時和記者坦誠相見,回答客觀理性,我們看到一國總理為政府官員群體作出的示範和表率。

老馬負軛尤兢慎,盡忠自悔成始終

    兩年前總理説“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一年前説“政如農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今年則説“在最後一年,我將像一匹負軛的老馬,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松套”。雖表達各異,心跡卻是一軌。治大國,難盡如人意,盡現所想,亦難處處斬棘,所向披靡。但只有“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方能真正“把希望留給後人”,使中國這艘巨輪穩步向前。

見微者,知天下微 評

往期回顧

    中國政改的參與者正從執政集團擴大到中國全社會,中國上下都對這個新局面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中國過去的一些政治禁忌在鬆動、改寫,而各種轟動形成得快,消散得也快,社會對穩定的感受在逐漸變得不那麼摳細節,也不那麼大驚小怪。為溫總理表示要堅決做好“最後一年”而鼓掌。我們願意相信,恪盡職守是換屆之年絕大多數中國官員的共同心聲。

中國網觀點中國  |  編輯:張林
中國網專家部落格  |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